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意识是理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问题的突破口.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意识的载体.利用定性分析软件Nvivo对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革命”和“改革”词汇展开词频分析和相关的文本内容分析,再用定量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来回答如下问题:“革命”和“改革”的政府意识是如何演变的?它们之间到底是替代关系还是催化关系?如此基于中国事实,站在中性实然立场,运用定量实证方法展开政府意识文本研究,考察“革命”意识与“改革”意识在时间历程上的关系,观测我国政府意识现状及其变化规律,把握我国意识形态现实所处的时代坐标方位,将有助于洞悉中国社会转型深层问题,把握中国时代脉络,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中提到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主题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反腐倡廉、文化自信四个方面为抓手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腐朽落后政治文化侵蚀、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全方位的政治文化积淀四个方面的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从破立结合,弘扬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学习,促进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自觉;提高认识,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文化自信;拓宽渠道,发挥党内政治文化潜移默化作用四个方面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3.
近15年来,关于县域政治的讨论主要有三大研究视角:一是从政治能动者的视角沿着整体主义、个体主义、战略性群体视角三条研究进路讨论县域地方官员与制度的互动关系;二是从结构的视角出发,讨论当前县政改革的价值取向、县级政权的结构性困境以及改革的具体方案;三是从过程的视角出发,一是沿着现代国家构建的进路,以小见大,把县作为国家的微型版,进而揭示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内在逻辑,二是沿着县域治理过程的进路讨论县级政府与市场、社会互动的统合治理模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治理理论是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体系的一个最具原创性的理论生发点,为此要规范术语表达,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加强田野调查,立足中国经验;最后推动县域政治在全球、全国范围的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印江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攻坚克难,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丰富扶贫攻坚内涵,探索出了符合印江实际的从整乡推进到整村脱贫迈进的扶贫攻坚模式。实践充分证明,目前按照四五六工程路径为重点,快速推进的贫困村整村脱贫开发模式,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是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示范村的有效途径,是凸显三个不能代替、实现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管理:从制度规范到文化浸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管理需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因此按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进行制度创新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现代大学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知识的产出和学生的教化.不仅要靠制度支撑,更需要有大学精神来维系,要靠文化浸润,因此当代大学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又要在此基础上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以催生知识的生产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状态素来为政治学界所关注,并催生出了以社会为中心和以国家为中心的两种核心研究路径。国家——合法掌控并动用强制暴力机器——无疑是重要概念,但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有意识、有目的地无视国家的存在,仅仅视其为实践相关利益群体(利益集团)诉求的工具。在缺乏自主性的前提下,国家的一切行动均得以被还原至社会并予以解释。然则峰回路转,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卷土重来,其核心逻辑在于突出强调国家拥有自主意识,导致相关行为未必能够从社会情境中还原并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论语》的各种注释版本中,对绘事后素的注解有两种大的分歧,一则为后于素,一则为达于素。笔者支持达于素的观点,引申出止于素的内涵。儒家由情本体到礼治观,呈现鲜明的观念序列:性。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仁。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礼制礼制礼治,于今天的制度文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1928年井冈山的"九月洗党"到1942年初的延安整风,毛泽东在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党内成分复杂、思想复杂的问题,将党内民主建设从简单的组织清洗转向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以焕发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9.
以鲜明的问题逻辑认识党内政治文化,价值观是关键的论说对象。价值观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内涵,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政党政治的灵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质就在于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增强党员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认同和对党的政治认同感,使个体积极践行党的宗旨,以此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其自身的圈层结构理路形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几部党章及其修正章程中关于党员和组织的相关规定,逐步完善了党内选举制度,陆续提出选举权、被选举权、民主集中制等重要概念,并初步建立了基层选举的一整套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分层机制在中国的市场转型中是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引发了诸多讨论,从市场与权力的鼎立到市场、权力及中介变量等的共生,充分说明:嵌入于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分层动力基础,部分地由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中国社会分层出现了变化,市场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从非层化到层化;权力逻辑与市场逻辑需要倚仗中介变量即关系才能更有效的透视转型期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推动政治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通过透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相互作用,探讨五四政治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私了”——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法律制度只有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才有生命力,纠纷解决机制也不例外,它必须既具法制手段又有文化基础.通过现代契约制度、程序制度使中国的"私了"传统与西方法治原则相契合,中国可以在正式制度上构建一种解决纠纷的"私了"制度,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私了"非正式制度之目的.这一制度不仅应兼具中国传统与现代法治特色,而且应能接受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博弈论的验证.具体而言,中国可将"私了"实体制度纳入到民法之契约法中,同时在民法中规定"私了"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从“硬道理”和“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与嬗变的探讨中 ,着力说明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在发展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和思路 ,说明从“硬道理”到“第一要务”所反映的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轨迹和我党理论及政治思维的成熟 ,进而说明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科学阐明党内政治文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应有之义、是更加科学有效严密地推进党的建设的治本之举;系统阐释党内政治文化的五大内涵要素以及它们的地位、关系;鲜明提出明确价值意义、抓好关键少数、方式方法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策略。十九大以来的实践新发展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以新思想武装全党、以初心使命凝聚力量、以制度保障落实。  相似文献   

16.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是广大党员的精神支撑与政治灵魂,发挥着旗帜引领和凝神聚气作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执政经验,是火热的课题、持久的命题,既需不舍昼夜、常说常新,更需持续加力、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把政治口号和文化口号统一起来,把“团结”的原生价值和“共识”的目的价值统一起来,形成协商建国、共同奋斗的综合价值,反映党团结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总体价值,体现党引领各民主党派合作发展的长远价值,彰显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这个最高的目标价值。“五一口号”开启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文化政治学向度的感性认识转向文化哲学向度的理性认识,实现了政党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多重向度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要求,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题。准确把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意蕴,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得以有序、有效展开的认知前提。把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就必须要准确认识“积极健康”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意蕴。这要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方位,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新要求。“积极健康”既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完整文化系统在内部所呈现的良好状态,又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独立文化机体对外部形成的正面效用。  相似文献   

19.
预成性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强调管理目标、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等,已被事先预设,管理过程就是预设计划、严格展开的过程,管理结果和管理目标是一致的。而生成性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是对预设性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建设性超越。生成性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具有动态的发展性、真实的民主性、价值嵌入的关系性的特征,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价值和教育伦理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来看。必须实现从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换,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由“对立论”到“补充论”,再到“共同发展论”,层层递进,终于登堂入室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一分子。这一定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重新认真研析马克思主义精髓,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我国成功的经验和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