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关注度日趋增加,主要集中在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路径选择等方面。通过梳理相关成果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对党内政治生态概念的界定相对模糊,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定位不够精确,对党内外政治生态关系的探讨相对较少,提出解决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政治符号是国家认同生成与强化的重要资源,孙中山是海峡两岸都认同的、为数不多的政治符号。孙中山政治符号是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和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在国家认同的现代建构中,孙中山政治符号仍能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仍然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连接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也是其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选择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和十八大报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并通过对字词和数值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对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内在线索和逻辑演进进行较为客观的解读,从而更好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后的执政逻辑。通过对共有高频词汇、独有词汇以及突出词汇的计量学分析,可以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战略重点在哪里、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意味,避免了凭空猜测和推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也是其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选择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包括十八大报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并通过对字词和数值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实现对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内在线索和逻辑演进进行较为客观解读,从而更好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后的执政逻辑。通过对共有高频词汇、独有词汇以及突出词汇的计量学分析,可以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战略重点在哪里、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意味,避免了凭空猜测和推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概念、政党协商合作方式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多党合作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党合作实践中,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合作效能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多党合作还存在着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的多党合作实践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理论,规范创新基层多党合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认同是国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认同与制度化构成一个互动的关系。正向的国家间认同为制度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国际制度则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平台,高级制度化伴随着一个国家内化规范及认同建构的过程。探讨国家认同的含义和来源,分析认同与制度化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国家间关系的互动很有意义。二战后的欧美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认同与制度化良好互动的典型例证。欧美在良好认同的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进程,而在国际制度基础上的国家间交往,则进一步加深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程度,改变它们对安全、权力、利益和主导规范的认识,推动欧美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规矩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视角。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政治规矩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强调政治规矩的动因、当前党员干部违反政治规矩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严明政治规矩的途径、习近平政治规矩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规矩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今后需要从政治建设的角度,深入研究党的政治规矩理论、历史与实践,深化对党的规矩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不仅是中国一系列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的制定者,还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最高领导者和掌舵人。以十二大以来6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籍贯、年龄、学历、身份或职务等为分析变量,考察中共高层的政治精英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以及高级政治职务的权力分配与政治局自身政治地位和权力的互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共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与渐进经济体制改革及由其决定的政治体制改革相伴随,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是渐进的.以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为例可以看出,政治文化演进的逻辑进程是边际推进的.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从当初艰难推行到现在备受瞩目,已发展成为公正程度较高的、规范的、受到人们认可的制度.这一过程从边际上推动了政治文化的演进和优化.这一事实表明,对于政治共同体所要形塑的政治文化,也可以通过制度的设计渐进地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面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学界与此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统一战线与中国政治行为主体研究、统一战线与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统一战线与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统一战线与全面依法治国研究、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方面。虽然学界对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关主题的研究仍有可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面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学界与此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统一战线与中国政治行为主体研究、统一战线与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统一战线与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统一战线与全面依法治国研究、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六个方面。学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关主题的研究仍有可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政党认同是一种心理认同,表明对政党的一种信任程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群体政党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乎执政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否。而公务员群体作为执政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该群体的政党认同至关紧要。问卷结果表明,公务员对党、党的政策、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认知较为深刻。对执政党态度总体呈理性信任,大部分公务员认为执政党总体和谐,但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通过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治理腐败力度、提高民生幸福指数,来增加群体政党认同是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后,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话题。这一话题所以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在于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独特性。同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级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消费更为突出地成为地位模糊的中产阶级寻求社会认同的途径。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一方面,经济改革的成功凸显了这一阶级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政治格局也制约了中产阶级的行动空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中产阶级凸现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我党建党90多年来的重要工作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党的政治纪律是确保党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保障。实现中国梦,要靠严明的政治纪律以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以强化政治纪律的高度认同,是当前和今后各级党委及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翁文灏的政治心理变迁为中心来检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新中国成立前后,翁文灏的政治心理变迁经历了几个阶段:勉为其难为国民党服务、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学习经典建构政治认同、安居乐政增强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上体现出来的先进性,使翁文灏的政治情感逐步从国民党转向中国共产党。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基于此,翁文灏建构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为重要举措,以加强社会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民生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支撑,网络政治行为往往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并对政治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碎片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政治认同主体、客体产生了分化、挑战与解构。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政治认同的建构主要从培育理性的政治认同主体、构建适应型政治认同客体以及规范自治型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日子,纪念这一重要节日是党和国家每年的重要政治活动。建党纪念活动作为政治仪式,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大会、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泉州回民在中国回民的社会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回族不同,泉州回民的西亚穆斯林先入主要通过海路而来,其穆斯林认同在历史上的起伏与泉州作为中古时期的重要国际贸易口岸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理学在福建的高度发展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泉州港的式微,泉州回民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穆斯林认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政治需要有少数民族的参与,泉州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泉州的回民也因此进入了国家的认同政治过程.对泉州回族的历史过程和他们近年来的穆斯林认同建构运动的分析与讨论支持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形貌将与人们今日之所见全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