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享誉中外的优秀长篇小说《红岩》,生动地再现了为新中国诞生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重庆国民党牢狱中的共产党人的英雄群体,热情讴歌了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众多先烈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文作者就是“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邓惠中烈士的女儿对妈妈生前如何教育、引导自己正确成长的几段回忆。文笔朴实清新,内容至为感人。  相似文献   

2.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1935年,她的丈夫、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璧牺牲,她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闹革命,直至解放。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小说《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叫江竹筠,她的丈夫叫彭咏梧。这对夫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投身革命斗争,把儿子彭云把付给了一个叫做“幺姐”的女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幺姐”就是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她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子和江姐的儿子抚养成人,一直到1976年才去世的。 也是在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与江姐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太婆”与江姐并不认识,倒是和谭幺姐有着几十年的生死之交。 “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陈联诗的女婿林向北老人写的这篇文章记述了——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沙坪坝区党史办有关人士说,在该区历时一年的红色资源普查中,发现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原型陈联诗,在原歌乐山广益小学(现沙坪坝区粮油公司歌乐山粮店)隐藏了5个月时间。歌乐山镇天池村槽坊社七旬老人牟祥和,解放前曾在广益小学就读。他看到记者手中的"双枪老太婆"的照片时,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个老太婆我见过。"牟祥和说他见过陈联诗不下10次。当年牟祥和十几岁,常去学校玩。1949年初时,他经常看见一个衣着整洁的老太,从校长杨书北的房里进出。老太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经常在门口淘米做饭,去学校后面山林里拾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胡朋(1916-2004)是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老艺术家,她饰演的电影《白毛女》中大春妈、《槐树庄》女主角郭大娘、《回民支队》里绝食而死的马本斋母亲、《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太婆……在50岁以上的观众中是有口皆碑的。每年两次,我和姐姐都会随着耄耋老父一起去到母亲的墓地上扫墓,一次是在清明前后,视天气而定;另一次就是在12月28日母亲的忌日。  相似文献   

6.
1961年小说《红岩》一经出版,就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书,书中人物双枪老太婆,叛徒蒲志高,坚贞不屈的江姐,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当时,阎肃是空政歌剧团年轻有为的编剧,1962年他写了剧本《刘四姐》,大获成功,得了一大笔稿费。请  相似文献   

7.
她是一位深受居民爱戴的“社区总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她是下岗职工的“及时雨”,帮助众多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她是群众心目中的“双枪老太婆”,腰间的多部手机成为千家万户的求助热线……她就是沈阳市铁西区兴工九委社区党委书记黄凤珍,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她为“黄大妈”。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2月,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厦门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合编的《闽粤边革命老区巾帼英豪》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选编25位闽粤边区巾帼英豪中的典型人物,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妇女先辈们的飒爽英姿和光辉形象。一、寻求解放,她们是妇女运动的进步先驱。闽粤边区的革命女先辈们通过各种方式接受革命思想,反抗封建世俗偏见,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勇敢地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洪流中。英雄母亲何岂在红军游击队的启发下,摒弃了封建迷信思想,不信神佛信红军;客家双枪"老太婆"张华云反对家庭给她的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坪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看了一部2013年拍摄的专题片《寻找双枪老太婆》,在里面我惊喜地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林向北,他依然那么健康,说话铿锵有力。思绪顿时回到了4年前,我采访他的那天。机缘巧合见林老2011年的一天,《碧血双枪》的作者王正平老师打电话问我:"想不想去见见林向北?"  相似文献   

10.
诗伯,姓陈名联诗。她的姓名,除文艺界的老人外,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但若说出地的俗称,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那是“双枪老太婆”。 我初见到她,是1953年的春天。 那时我在重庆市文联联络部工作。一天,副主席兼秘书长邵子南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走了一圈,看了下,到处都打挤,只你这里宽伸点。准备加一  相似文献   

11.
“天地为广,和谐即安”,广安是小平故里,还可以到华蓥山看双枪老太婆传奇,又有天赐园、太婆山庄、猫儿沟休闲寨等娱乐的好去处,生活在这里很安逸。  相似文献   

12.
他是位极普通的老人,头发稀疏,个子不高,衣着一般,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农村大爷、大伯一样平凡;你如果不认识他,走在你的身边,你肯定不会多看他几眼。但是你如果了解他,就会觉得他决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作为一名随军摄影师,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特别是为邓小平等部队首长和杨虎城将军遗容、双枪老太婆、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等拍过照片……他身上有许许多多不凡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1)
正绵绵罗霄,巍巍井冈。在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上,盛开着一种晶莹洁白的小花"井冈兰"。它馨香袭人、芬芳不谢,其得名,源自人们对一位红军女战士的敬仰与缅怀。她,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双枪女将——伍若兰。坚决不肯裹脚伍若兰是湖南耒阳县城人,生于1903年3月。父亲当过私塾教师,母亲是个勤劳俭朴的家庭妇  相似文献   

14.
<正>革命战争年代,她曾跃马扬枪,名震湘鄂赣。她那"双枪春姐"的雅号,当年的红军战士直到晚年还记得。解放后,她归隐乡里,独自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村民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平凡的农村老太太竟是与组织失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共早期党员、鄂东南特委常委、鄂东南妇女  相似文献   

15.
正被称为最小的"红军哥哥"的向轩,是贺龙元帅的外甥、"湘西双枪女英雄"贺满姑的儿子。1926年3月,向轩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1928年8月,因被出卖,贺满姑在突围中被捕。两岁多的向轩和哥哥、妹妹一同随母亲贺满姑被押往县城关进牢房。贺龙的大姐贺英知道消息后,托人将3个孩子从大牢里用重金赎出。  相似文献   

16.
正"当我第一次到贵定县云雾山,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见醉人的贵州绿、喝到醇香的都匀毛尖茶时,我沉醉了。"邓燔说,她喜欢这种触手可及的自然。学霸、农学博士、茶专家……在"海归"博士邓燔身上,贴着许多"标签"。她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丹麦语。国内硕士毕业后,她先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法国巴黎高科攻读硕士,花6年时间获得另外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7.
正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讲过一个故事:1968年,苏联人的坦克开进了捷克,母亲还在担心果园里的梨子没人管,儿子批评她,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梨?时隔多年后儿子发现,曾经的争斗消逝了,母亲的梨子却长存于大地。"实际上妈妈是对的:坦克是易朽的,梨子是永恒的。"无论斗争如何激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生活这个"梨子"。  相似文献   

18.
1942年6月19日,在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的赤石暴动74位烈士中,有一位最年轻的新四军战士叫邓复生,牺牲时还不满20岁。苏区红孩子邓复生,1922年冬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肖镇邓厝村一农民家里。他出生时,父亲邓绍裘已过世,家中只有年轻的母亲和年过半百的祖母。三代人依靠母亲种田及伯父邓子恢和外祖父陈槐荣的经济接济,过着艰苦的生活。1929年秋,毛泽东、邓子恢等领导闽西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忙",邓复生家中也按人口分到田地,但孤儿寡母,缺乏劳力,一年辛苦耕耘,仍不足以糊口。邓复生9岁时,因生活所迫,母亲强忍失去骨肉之痛,  相似文献   

19.
正"邓书记,麻怀现在的家底厚实呢!""是啊!"邓迎香笑呵呵地,"还要再加把劲!"麻怀村的家底都有什么?"我们麻怀的家底,有开山凿路的精神。"邓迎香告诉记者,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参会回来,她立刻组织起麻怀村村民召开宣讲会:"我邀请总书记来'天眼'、来麻怀村看看,总书记说'我会去的'。我们要感恩党中央的关爱和嘱托,继续发扬当年打隧道的精神,不要在温床上睡懒觉。"  相似文献   

20.
冯淑艳是抗联部队的传奇女英雄,1937年,她带着国恨家仇走上抗日战场,她热舞双枪、策反日伪森警大队、智勇双全的女特工、炼狱般的被捕……当她走过风餐露宿、眠冰卧雪的岁月,迎来祖国的春天,她依然还是普通一兵。解放战争胜利后,冯淑艳在哈尔滨近郊一个叫做哈达屯的小村庄里,归隐了近半个世纪,她布衣素食的田园生活,她黄花晚节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