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家翔 《求索》2013,(9):177-179
“从”在先秦由各动词义产生对应介词义,并由副词演变为连词:“随”在汉魏间由各动词义产生对应介词义.并由副词发展为可配对用作连词;“跟”在元明间由“随行”义产生各介词义,并由伴随介词演变为并列连词。三词介词义形成分工和互补。源义相同的三词语法化过程各异,说明在平行虚化规律作用下。词义演变仍会遵循“特化”的原则。三词并非都符合“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演变路径.证明词义演变在一般认知心理驱动下,尚有民族特色文化心理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对象类介词“向”的分析与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薇 《湖北社会科学》2006,(12):132-135
对象类介词“向”是对外汉语介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面向”是“向”的核心子范畴“,单向”是其基本语义特征“。向”和另一个常用对象类介词“对”相比,二者在核心子范畴和语体色彩上都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换。  相似文献   

3.
在语料考察的基础上,认为介词"从"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空间起点义时使用上具有优先性.从共时、历时角度对介词"从""由""自"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这种使用上优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介词"从""由""自"等从古到今虚化过程中概念域的不同取向有关;其次,与语法的经济原则也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上篇《“正其义”与“谋其利”如何一致》一文谈到的那场辩论中,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被另一方提出来的问题难住了,这便是如何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回答关于“利”的问题。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的一方振振有词地问:你们口口声声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么,你们为社会做了好事以后,有关方面给你们发奖金,你们拿不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不无勉强地答:你们所说的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谋利,一是得利。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谋利,而得利是做好事的结果。为了谋利而去做好事是不对的,这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相似文献   

5.
艾尔丽 《青年论坛》2009,(5):100-104
关于不带宾语而用在动词前的“给”及相关词语的性质问题,人们的认识一直是很有分歧的。许多学者认为介词是不能省略宾语的,因此,“x+V”结构中的“X”只能归为助动词范畴。但从一些语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给+V”中的“给”及相关结构“被+V”、“替+V”、“把+V”、“对/对着+V”中的“被”、“替”、“把”、“对/对着”的性质却很复杂的是助动词、动词还是介词省略宾语的形式,是与具体语句环境有关的。也就是说,介词省略宾语的现象是存在的,是介词泛化发展的结果,而这种省宾现象主要体现在口语性语料中。  相似文献   

6.
联席会,顾名思义,就是某些同行业、同系统的单位和部门为了加强联系,互通情报或及时交流工作经验,适时召开而且必须召开的一些会议,这种会议,其目的和意义本来是无可非义的。然而,眼下一些人为了吃得“名正言顺”,吃得有理,把好端端的联席会开成了“筵席会”。他们不管实际工作有没有必要,也不分  相似文献   

7.
“义”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孔孟儒学宣扬“仁义”学说的结果。其实是墨子出于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的需要 ,以及出于对孔子“仁”的管理伦理思想进行扩充和完善的目的 ,使“义”成为了他从伦理道德层面阐述其管理思想的一个范畴。由于他的大力鼓吹和宣扬 ,具有管理伦理内涵的“义”在当时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先秦学者 (史称先秦诸子 )开始对“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而使“义”在管理伦理方面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 ,成为了先秦管理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之后才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的  相似文献   

8.
亦乐 《时事报告》2014,(5):42-43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道德基因和文化心理。“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其核心是“爱人”,提倡人与人相爱,同情人、帮助人。南“仁者爱人”到“乐善好施”,再发展到今时今人的“助人为乐”,暖暖的助人情怀深深地烙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据笔者了解,有些地方制定的“村规民约”数年不变,每次印发总是“依样画葫芦”,一字不易。是不是该条文果真完善到了增一字嫌繁,减一字失义的地步?依笔者之见,并非如此O其原因有下列几点:一是有些“村规民约”内容笼统,与村民实际生产、生活相去甚远,既缺乏地方特色、又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全篇都是“弹性”条文,可伸可缩,因此,数年不易一字,对村务都无任何影响;二是有些“村规民约”重“村规”而轻“民约”,通篇都由村干部包办代替,村民只有“守约”的义务,而没有“订约”的权利,致使村民所关心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艾慧 《求索》2008,(3):43-45
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于生态意识,还要落实到个人行为。国外研究以影响行为的因素为重,而中国仍以生态意识为主。“生态意识与行为”矩阵表明:生态意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研究集中于行为影响因素更有意义。“知强行强”是最完美的状态,“知弱行强”通过生态教育可进入“知强行强”的行列。但对“知强行弱”和“知弱行弱”者仅进行生态教育远远不够,要从生态教育、经济性惩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措施入手。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12.
自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来,学界、政界以至社会各界,对“政绩观”错位带来的种种弊病与不良后果普遍引起关注,莫让“政绩”成“政疾”的呼声日盛。但是,人们对那种公开以“政疾”冒充“政绩”,功过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却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莫把“政疾”当“政绩”。“政绩”与“政疾”本来是两码事“,为政者”所取得的成功为“绩”,存在的问题为“疾”,两者不该混淆。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明明是“政疾”的东西,摇身一变,冠冕堂皇地成了“政绩”。例如,有些地方盲目决策,乱上项目,劳民伤财,造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感受"另类"     
当我们把城市中的一切都变成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另类”可爱。“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当一个物件的分类不好归位时,人们常常叫它“另类”。的确,音乐评论人实在无法将臧天朔的《老玉米》归入哪一类?通俗,民谣,还是ROCK?那些崇尚伟哥的男人们扯着嗓子在歌厅里一路狂吼:“要有一副好身体,就请你吃老玉米……”似乎唱出了阳刚。“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另类”前卫,而“时尚”大众。“另类”并非时尚,但可以变为时尚。面对传媒一…  相似文献   

15.
"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是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作了制度性规定,使这项权利由原则走向制度迈开了第一步.然而,要建立完善的罢免撤换制度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与研究,即罢免或撤换的主体与对象;罢免或撤换的依据;受理机构与程序.  相似文献   

16.
韦有多 《桂海论丛》2002,18(1):24-26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领导核心.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8.
19.
论"治未犯"——关于"溯源防范"与"不管而管"制度的建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对预防犯罪的研究应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并重、东方文化的“心性教化”与西方文化的“行为规制”并重。我国预防犯罪应借鉴中医“治未病”的道理而“治未犯”,即未犯先防、刑后防犯,建立“溯源防范”制度,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推广源流监控制度,建立“不管而管”制度,即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0.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