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婆说山那边是海山那边还是山我怎么也看不到海外婆伸出颤悠悠的手遥遥指向青天外记忆烙印在妈祖的歌声里烙印在那个浓黑的夜里暴风雨!暴风雨!鞭挞着山林 吞噬着大地卷走摇荡的树梢那只洁白的小鸟折断了 她的羽翼妈祖的哭泣伴着十万个日出的 等待妈祖的眼泪流成了滔滔的大海把  相似文献   

2.
王亮 《前进论坛》2009,(11):41-42
乱世情缘1941年仲秋,广袤而贫瘠的鲁西北平原上,到处是日本人扫荡后留下的残垣断壁和参差不齐的庄稼茬子。赖以生存的家被日本人付之一炬,村庄化为灰烬。母亲八岁时长得瘦弱矮小,面容黝黑,她一只手拎着一件蓝花包裹,另一只手紧紧攥住外婆的衣角。母亲在外婆的牵引下混杂在逃难的队伍里,走啊,逃啊……稚嫩的眼睛里流露出茫然和惊恐。一连二十几天,母亲跟着外婆四处流浪,饿了跑到地里啃几口生玉米,  相似文献   

3.
正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温暖的《外婆的澎湖湾》承载着童年的回忆,想起小时候听过的故事,想起了外婆的低声喃语,更是想起了那时与家人欢聚一桌  相似文献   

4.
离开长沙那年,我6岁。 6岁的孩子记事不多,就连我家是住在韭菜园还是贺家塘,也记不住。只记得舅舅家住马益顺巷,因为成年以后还去过。外婆家住的地方,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经常到外婆屋里玩,每周一次。妈妈是外公的长女,我是外公的长外孙。外公早逝,我没见过,只见过外婆。外婆是妈妈的继母,对我倒是不见“外”,当亲外孙疼,好像比对孙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还疼些。长辈们说那是因为我长得乖巧。这也未必。  相似文献   

5.
“我今天的运气真好。”外婆一进屋,便乐呵呵地说:“只花了二十元钱就买了只电热杯。听那小贩说,这家伙经久耐用,耗电又少,是最实惠不过的了。”一听买了便宜货,我也坐不住了,忙起身帮外婆倒水、插线,准备检验这电热杯的质量,只有一旁看报的外公显得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说:“只怕是便宜无好货哟!”外公的话好像是对的,电热杯插上电源都十多分钟了,可林里的水依然冰冷。外婆不放心,忙把隔壁的王叔叔叫来。王叔叔检查后,告诉我们:“这电热杯根本不能用,它里面的电路早就坏了。”外婆沮丧地坐在凳上,不住地咒骂那可恶的小商贩…  相似文献   

6.
台湾情怀     
张嵘 《两岸关系》2005,(12):22-23
对台湾最早的印象源于我的外婆,外婆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是个终日驼着背,话不多但很慈祥的老人,每日为我们兄妹3人忙碌着。外婆太平凡了,平凡到好像没有什么故事。直到那天外公突然出现,我们才知道外婆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外婆与外公在民国时期结婚,婚后原本以为可以像所有人一样生儿育女,白头偕老。可谁也没想到一个早晨,外公和往常一样离开家去学校上学,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一走就是整整的四十年,而那时我的母亲仅1岁。我的外婆就这样开始了她整整四十年的等待,直到当年的美丽少妇变成了满头银丝的老人,而当年抱在怀中尚不能言语的女儿也…  相似文献   

7.
任敏卿 《台声》2006,(3):60-62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挂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外婆的澎湖湾》)一首耳熟能详、洋溢着浓郁田园风情的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曾经风靡海峡两岸,甚至整个华人世界,直到今天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传唱之日到现在已近…  相似文献   

8.
卢琪 《台声》2013,(5):96-96
家里的相册中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小时候外婆抱着我站在墙边台湾地图前的瞬间记忆  相似文献   

9.
自打听到那首委婉抒情的《外婆的澎湖湾》起,我就向往着有那么一天,我也赤脚跟着那位外婆在沙滩上踏浪,拾贝……今年6月下旬,我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就在"泰利"台风过后的第二天,我从台北松山机场登上了前往澎湖的班机。暴风雨后的天空格外蓝,  相似文献   

10.
正12岁,如梦一样的年龄,期待着美梦得圆;12岁,似花一样的季节,等待着璀璨绽放。但是,有些人的12岁却遭遇着噩梦一样的生活,譬如我的外婆,甚至我的母亲。而我和女儿的12岁,因为改革开放,因为国家强盛,享受着生活的静美。听听我们这四代人12岁的往事,相信你也会感叹:生逢伟大时代,人生何其幸运。侵华日军的铁骑踏碎她12岁的美梦,她是我的外婆外婆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尽管身处旧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又到一年中秋时,我不禁又想起我那未曾谋面而遥在天国的外公——思念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地汩汩流淌……外公周冠华离开我们已21个年头了,但他对我的勖勉和奖掖却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记得小时侯,妈妈时常会呆呆地坐在那儿想些什么,瞬忽间她的眼角已噙满泪水;也总觉得其他小朋友都有外公、外婆一起疼着、爱着,而我却惟有一个外婆,从  相似文献   

12.
姥娘     
徐洁 《福建乡土》2012,(2):23-24
姥娘,是中原颍河一带对外婆的称谓。姥娘是我童年的母亲。 46年前深冬的一天,我来到人间,姥娘迈着三寸小脚独自乘火车,中途转车四次,从老家河南临颍来到闽南漳州,为的是帮着喂养初生的我。  相似文献   

13.
原告席上.坐着一位容貌靓丽的年轻女子;被告席上.一位青年男子神情落寞;旁听席上.天真活泼的3岁男孩眨巴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坐在外婆身边.好奇地东张西望。  相似文献   

14.
正前年夏天,外婆永远睡着了,睡在一片白杨林里。那个葱茏的夏天,白杨亭亭,繁茂的枝叶擎起一柄柄绿伞,连成一片绿涛,草也铺了厚厚的一层。那片白杨林,多么适合安眠啊!外婆睡着了,睡在白杨林里,真幸福……我从小跟外婆长大,是她的小尾巴。从外婆家往西,穿过一条小路,有一片白杨林。那时候,白杨树还不很粗壮,是亭亭的一群少年。外婆常带我到白  相似文献   

15.
桂花飘香     
<正>小时候,我只记住了桂花的香味,只辨认得桂花。当清清淡淡、酥酥柔柔的幽香开始弥漫在古巷的空气中,我便急切地寻觅树丛中的桂花,尽管她总是蓄意将花瓣隐藏于绿叶的后面,我也能闻香找到。当看到那娇黄的、嫩嫩小颗粒冒出在绿芽中,内心的欣喜不言而喻,我开始祈盼着外婆做的桂花糕,开始在石板桥上倾听长年下乡的父亲回家的脚步!在我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外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几乎没有读过书。所以,在以前的生活中,外婆除了照顾家人、做好家务外,没有其他精神生活。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记得两三岁时,外婆每个周末都会早早地把我叫起床,把家收拾停当后,便带着我上街,穿过一条不长的小道后,就进入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坐着很多人,他们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这时,外婆会带着我坐下,然后和他们一起  相似文献   

17.
外婆已是八十三岁高龄了,但精神矍烁,耳聪目明,身板十分硬朗,能来外孙所在的阳光城市过春节是这位北方老太太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了。我们全家人积极周密地为老太太准备着这趟难得的海口之行。毕竟,外婆是第一次坐飞机且年事已高,大家都慎重其事。我们综合了好几家航空公司的情况,最后全家人一致决定:坐海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初冬的机场被料峭的寒意紧紧包围着,风呜呜地向骨头里钻,在寒冷的中心,一架身披“椰风海韵“彩衣的飞机正  相似文献   

18.
黄昱 《台声》2013,(6):96-97
外婆和母亲她们用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鼓励、支持着我  相似文献   

19.
梦中外婆桥     
外婆住在政和东平古镇,从家里到东平,总要跨过一座石桥,桥的那头便是外婆的家。  相似文献   

20.
赵勰 《创造》2002,(2):10-10
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去农村外婆家做客,傍晚回家的时候,外婆总是把一束草芽或韭菜之类的东西趁黑偷偷塞到妈妈的手中提回小城。长大以后才知道当时像外婆一样的在公社大队搞农副产品“非法流通”的人有许多,这种渗透着凄凉愁苦的偷菜行为现在已经变成了知青一代的文化情结。中国的农民的确太穷了!但在经济学理论中,他们的这种行为还不能称做流通,因为他们并没有进行产品的交换。所以当时只是把隔壁摆着小簸箕卖炒葵花子的小脚奶奶叫做搞“投机倒把”。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半月谈》上读了一篇为当时搞粮食倒卖的人平反的文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