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柏坡精神是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期铸就的革命精神,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永远保持的精神品格,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培育和丰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研究和传承南泥湾精神,需要深入考察南泥湾精神与不同历史时期众多伟大精神的内在联系和脉络传承关系,阐释南泥湾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贡献。作为在革命年代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多伟大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蕴含的独特性精神元素不但为广大抗日军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坚持抗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还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众多伟大精神之中,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行政文化的精髓、行政理论的最集中体现、对行政实践的本质反映,行政精神在行政理论和行政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行政改革的失魂,使得行政改革的方向不明、架构苍白、运作缺乏准则、组织缺乏责任、结果无从检验。行政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塑铸现时代的行政精神,并贯彻于改革的全过程,这是有力的行政理论和成功的行政实践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南宁兵变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锤炼和升华,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南宁宝贵而独具特色的丰碑。南宁兵变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人才为本的观念、抓住机遇的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危机处理的胆略,等等,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包含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二维体系。在当代,传统的民族精神已与现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建构现时代的民族精神以作为民族进步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精神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精神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虽然所处的时代和产生的背景不同,但是井冈山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特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同时,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面临还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冲突与契合,利用井冈山精神塑造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上个世纪初的五四精神,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供了探索挽救民族危亡、引领民族复兴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四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以克思主义为旗帜主导并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史新篇章;五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现代性变革的重要精神航标;五四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强大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清晰的科学内涵对我们深入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入认识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明确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而要理解两者的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二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化;三是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目标一致,从这三个方面能够捋清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现代大学精神发展的轨迹,指出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危机的表现,提出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以百折不屈的精神,于1934年前后开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后来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新起点。这块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重要原因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树立了具有陕甘地方革命特色的南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前者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和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后者表现为公民意识的缺失,民族文化主权的部分丧失,社会诚信资源严重匮乏和道德失范。这些危机会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两重性的存在,而人的精神存在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存在。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更本质的要求,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精神生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在新时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所以本文从人类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人全面发展的时代呼唤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现时代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可理解为“实事求是、探索求真、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的缺乏将不可避免地给市场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领域带来严重危害。在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科学精神能消除社会恐慌,调适社会心理,抵御由突发事件引起的迷信、邪说的蔓延,能为决策提供方向引导、方法指导和激励创新作用。我们要以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为契机和突破口,利用“聚焦”效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关注,为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贴上“科学精神”的标签,大力宣传和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与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是太行精神之源,太行精神遵循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赓续传承了思想信仰、政治立场、鲜明品格、实践要求。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太行精神,旨在激发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进伟力,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力量,凝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力量,凝聚伟大斗争的先锋力量以及人民至上的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论突发性危机事件精神救助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精神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突发事件精神救助活动中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作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通过综合发动与当事人有关的个人、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等不同层面的社会资源,有助于危机事件受害人精神健康的预控、疏导与恢复,有助于公众精神健康的咨询、教育、宣传与沟通,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相比,井冈山精神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科学性;井冈山精神产生于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具有引领性;井冈山精神凝结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具有传承性;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头,具有开创性;井冈山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大众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经过几代人的熔铸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维系党和国家根和魂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对于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领域内的重要课题 ,所谓精神损害就是民事主体侵害在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 ,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 ,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本文从分析目前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趋势和特点出发 ,力求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违约责任中的扩张 ,诉讼程序、主体扩大、范围与标准的瓶颈和热点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集"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建设新社会精神、"两个坚持"的建设新国家精神、"两个务必"的执政党精神于一体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和中国精神宝库中的一块奇珍瑰宝,也成为当前推动河北实现绿色崛起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0.
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扎根长沙这片沃土,并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长沙对学雷锋有高度的思想认同、鲜活的实践案例、健全的长效机制和现代的传播策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作为长沙精神,充分说明了以长沙为代表的历代湖湘人"先忧后乐"的人生观已经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面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