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2.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高硕 《工会论坛》2010,(6):134-135
中国社会主要的宗教是儒佛道三教。儒教、道教产生之初,佛教传入之始,三教便发生了碰撞。儒教提倡世俗伦理、佛教主张遁世绝俗、道教宣扬道法自然,这会使各教的教徒在礼教、生死、资格等问题上发生冲突。但是,各教没有把分歧作为发展的主题,而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优点,使自己更好地生长,六家七宗的形成、早期道教的官方化都是这一成果的体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三教的碰撞与摩擦是次要的,而相互借鉴、融合才是主流。  相似文献   

5.
一、峨眉道教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它也曾是道教名山的往事却鲜为人知。从传播的历史来考察,道教先于佛教传上峨眉山。东汉末年顺帝汉安年间(142—143年),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担任过江州(今重庆)令、善以符水为人治病的张陵,在今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也写作鹄鸣山)创建原始道教的最初团体五斗迷道(因规定入道者需纳信米五斗,故名),奉老子李耳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思想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儒道佛三种思想在人生观上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统治者的协调下,三者长期得以共存。本文从儒、道、佛三者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入手,对这种对立统一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试论姚合的佛道信仰及其对思想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士大夫均深受影响,姚合生逢其时,自不例外,佛道两教给姚合的 思想创作均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所接受的佛道思想主要是消极的一面,因而 产生的影响也主要以追求闲静、避世为主。  相似文献   

8.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地支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但在儒学的性质、中国传统宗教、儒佛道三家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从历史发展和现代性挑战来看,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在新的基点上实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为乐山市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佛、道教文化是乐山市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相传,峨眉山从东汉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称“第七洞天”。后来,佛教进入峨眉山,广修寺庙,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随着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落,入清后,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就名扬海内外了。那么,佛教是什么时  相似文献   

11.
"佛系青年"是90后青年群体的自嘲,生活观念看淡一切,生活方式不争不抢,生活原则得过且过,这些特征与佛教教义倡导的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佛系青年"不信佛,但这一标签走红的原因有:自媒体为抢占市场而采取的策略;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固化;90后群体困惑寻找消解路径。青年本是朝气蓬勃、敢为人先、昂扬奋进的代名词,新时代更需要"佛系青年"成为多才多技的"斜杠青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内容的河北省佛教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传世之作辈出,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按量度绘制可操作的施工图纸制作立体模型,创造性复制、艺术性还原国内外(博物馆)的优秀佛菩萨造像,概括性地再现了佛教造像史上著名的塑像,建立起中华佛教造像文化基因库。  相似文献   

13.
《弘明集》记载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释、道、儒三教的争论。在释道的争论中发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僧人或拥护佛教的学者援引道家经典以回应道教的攻击。笔者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以佛释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遭到了包括儒、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抵制和排斥。佛教僧俗从当时实际需要出发,以自己的特有思维方式来阐释道教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为自己这样一个外来宗教能在异国开辟生存和发展之路。同时,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辩论,也给道家的传统观念打上浓厚的佛教印迹,这当是很有特色、耐人寻味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16.
艺术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 ,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的真实体现于想象的或虚构的经验 ,而科学的真实则是用经验方法证实的完全依据事实的论断。寻找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 ,必须在“艺术”的定义中找答案。艺术具有审美特征 ,艺术家应具有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7.
毕文娣 《工会论坛》2011,(2):164-165
舞台美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舞台的表演空间是有限的,其艺术表现是无限的。观众通过舞美所给予的这种直接的有限的视觉信息,可以激发想象,加深感受,从而体会艺术情感和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8.
学会和掌握化解冲突的艺术,既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中,郭子仪运用有效沟通、别异归因、反向思维、巧妙回避、申明大义等方法,成功化解上级、同级、下级间和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其化解矛盾和冲突的艺术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儒家实学是儒学在思想内容上的学说化、在实际操作上的具体化、在价值目标上的明确化,其在宋代的恢复和兴起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宋代儒家恢复和建构实学过程中,往往将对佛教的排斥和批判作为他们展示、恢复、丰富、更新儒家实学的理由和资源。宋代儒家恢复儒家实学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通过对佛教本体论的批判和否定,以建构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本体论;第二,通过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和否定,以恢复、确立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心性论;第三,通过对佛教伦理观的批判和否定,以恢复、确立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经世致用观念;第四,通过对佛教认识方法的批评和否定,以恢复确定具有实学性质的儒学实测之学。  相似文献   

20.
对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涵义和表现形式进行揭示的基础之上,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了两者融合的过程和模式。两大产业融合无论是在创造更多的融合性高层次产品满足游客需求、还是在开辟新市场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