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一种有形态的存在,是一个有结构的实体。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其中,文化的封闭性、家庭制度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主要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义后利的精神、求是务实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和谐相济"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且一直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抱着温情和敬意进行研究;面对现实,积极响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现状的挑战,进行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伦理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中国传统道德中吸取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民法真正发达 ,从而提出建立中国市民社会的课题。市民社会理论源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市民社会的生成 ,本文基于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和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提出了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6.
黄金花 《理论前沿》2005,(22):2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支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理性的利益观,整体利益意识,和合意识都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文化体现出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征,体现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文化研究打开了新视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主要应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新仲 《工会论坛》2004,10(3):104-104,109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在综合了先秦、儒、墨、道、法四大流派义利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义利并举、贵义兴利、以义为上和以义制利。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当对中国传统义利观进行科学批判 ,继承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动力价值。其中,以"忠"引申出的爱国主义、以"孝"为核心的家庭观念、以"互助合作"为基本行为方式的集体主义思想、"刚健自强"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胸襟、仁者爱人的情怀、"仁义礼智信"的自律观念对建立和完善成熟的社会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崛起它需要自己文化的支撑;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它包括文化的现代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如何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作了阐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不是恢复,而是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方略是在新世纪 ,面对新形势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提出的 ,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但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激烈冲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增强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属性方面要促进从公法化到私法化的改变,在法律体系方面要实现以刑为中心到以民为中心的变革,在法律价值方面要从国家本位转变为个人本位。只有法律文化成功转型,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在关联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包容性特征、文化祖根的认同性以及传统民本思想等是形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要素构成、制度特点和运作机理以及体制基础等的思想文化依据。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基因和内在特质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优秀因子的继承,又是对其积极因素的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依凭历史理性,可以划分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前者应当发扬,而后者则应剔除。中国法律文化应摒弃其潜藏的诸如专制主义、民粹主义等文化传统元素,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光大,而不是深陷"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式的错误解读,从而为"回"到当下的中国作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理论的文化历史依据,可从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实践的反思中得出.  相似文献   

16.
17.
历史发展和研究结果都表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实践理性、忧患意识、隐忍气度、天下情怀、教育观念、民本政治、平等追求、和谐理念与和平取向等,深深熔铸于民族性格、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中,发挥着潜在的助推作用,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的背后离不开文化和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是思想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育了以反暴力、谋统一、重防御为灵魂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纠纷和国家统一问题中发挥作用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融合既是百年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两者在价值等层面具有深层的契合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结果。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时代赋予了两者新内涵,特别是在“国学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更应理性地审视两者融合的历史脉络,不简单或随意地比附,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世纪的沉沦和迷失后,为什么会在这个历史节点复苏?其复兴和回归为何又如此迅猛?其复苏和回归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