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带领和团结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李堂  施瑞 《桂海论丛》2020,(1):30-33
新中国70年的伟大征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斗争史,同时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辉煌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南。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是党中央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现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征文活动,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从理论层面重点论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经验总结,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蕴藏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外交独立自主的70年。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与实践,曾经和正在经历着从谋求国家发展空间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再到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过程。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保持着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天下观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党章在修改过程中,始终坚守了人民利益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坚守了党的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先进性等基本属性,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牢记初心、不辱使命,成长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关键所在。党章的修改与坚守启示我们,要在"变与不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时代使命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从苦难辉煌中汲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政治与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批判分析,确立了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政治是从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政治的性质是由经济性质说明,政治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并正确处理了政治与经济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南方谈话"前、"南方谈话"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历史脉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与经济关系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与分析。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三个视角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发范式,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模式,体现着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面对和化解的是不同的中国问题,产生不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但贯穿于其中的内在逻辑法则却是一脉相承的。把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逻辑前提、逻辑主线、逻辑进路、逻辑基础等层面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要义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现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征文活动,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从理论层面重点论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经验总结,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蕴藏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现实启示。具体选题如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所蕴含的研究范式,具有总体性的特点。"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理论诉求和实践指向,综合性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体现了实践活动和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就是对"中国化"范式的确认和多维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现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征文活动,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从理论层面重点论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经验总结,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蕴藏的内在逻  相似文献   

13.
张允允  谢贤洲 《人权》2011,(2):25-2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9,(4)
在实践层面,新中国的累积性高速发展已经向世界证明其制度优势,但在理论层面系统地总结其成功经验,依然有待推进。其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停滞。对此,一种推进方式是重申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和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时代意义,并以此为方法透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程,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立足于我国国情、党情的实践命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义重大。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与特征,全方位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瞄准主题教育的目标,将主题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五重逻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是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二是现实逻辑,是积极回应并成功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三是实践逻辑,是在变革世界中勇于创新、推动发展;四是价值逻辑,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五是思想逻辑,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亟需回答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科学内涵,要着重回答"化"的前提、"化"的态度、"化"的工具、"化"的阶段、"化"的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科学内涵是融合五"化"的整合体: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逻辑前提,树立解放思想的求真务实态度,立足于实践的根本性工具,经过内化与外化互动的双重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18.
陈其胜 《求索》2013,(6):249-25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逻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运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岳磊 《前沿》2013,(18):55-5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好地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要让社会主义发展得更好,则离不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此两大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本文就是要探究在新时期下如何建立适应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让我国的社会主义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刚 《桂海论丛》2022,(4):34-3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和平与发展主旨下的复杂性斗争、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的创新性变革、治理基础上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阐释了斗争、变革、发展成就之间的逻辑关联,既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又勾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逻辑线索,贯穿并统一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之中。从总体性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实践逻辑,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揭示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