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主题导引】为了进一步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刑法修正案(十一)》专门对刑法中的涉性犯罪进行了规制。如强奸罪、猥亵罪等,进一步严密了刑事法网,强化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体现了司法机关从严从重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决心。同时,修正案针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专门增加了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这一新的罪名,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十年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当性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案件当事人甚至被追诉。公众对于女教师性侵学生事件的反应说明了社会中对性犯罪的性别偏见仍然存在。本文介绍了有关女教师性侵学生的学术观点,并梳理了性侵的行为模式和征兆。目前解决教师性侵行为的做法值得商榷,需要引入基本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符沁莹 《法制博览》2013,(11):22-23
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国刑法法条明文规定的性侵犯罪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儿童罪及嫖宿幼女罪几种基本类型。犯罪客体对象包括妇女和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部分传统刑法理念认为男子的性自主权之法益无保护的必要或者不值得、不应当予以保护,因此刑法不需要将男子列为性侵犯罪的犯罪客体对象;而部分观点则认为性侵犯罪犯罪客体应当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应仅仅将犯罪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①中国刑法中性侵犯罪犯罪客体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而将十四周岁以上男子排除在性侵犯罪对象之外,实则是一种"另类性别歧视",即将十四周岁以上男子性自主权这一基本人权予以漠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并借鉴社会学等对性别的界定,分析比较中国刑法与外国刑法对此问题上的不同规定,将此"另类性别歧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忧网吧已成为滋生犯罪的重要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从7月8日召开的邯郸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经验交流会上获悉,当前青少年犯罪日渐呈现出低龄化倾向,侵财犯罪和性犯罪突出,而且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这其中除家庭教育缺位、学校管理不完善的因素外,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和渠道。  相似文献   

5.
运用1992年和2004年分别在北京和天津进行的两次犯罪受害调查所采集的数据,研究对中国女性性犯罪受害的特征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分析了女性受害者特征及其受害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对来自北京和天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次调查期间的女性受害者特征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中国在该期间转型为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变革不无关系。然而,两次调查的数据都显示了,在当代中国城市,针对女性的性犯罪存在某些类似特征,而其中一些特征同在美国发现的特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具有群体性、侵财性等特点,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缺失、不良的社交途径等。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必须发挥基层组织包括村委会、学校和基层司法机关的核心作用,此外户籍改革也是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九)》将嫖宿幼女罪予以废除,但立法者关于该罪应当被废除的修正理由较为粗糙,其本身就需要被修正。以幼女不能卖淫为逻辑起点质疑立法者修法的非理性性,不具妥当性。嫖宿幼女罪的废除也不会造成性犯罪相关罪名关系的不协调,组织、强迫、引诱幼女卖淫罪可视为交易型强奸幼女犯罪之"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例,其不再受强奸罪共犯或间接正犯评价。交易型猥亵幼女行为依照1979年《刑法》应构成流氓罪而非奸淫幼女罪,依照1997年《刑法》应构成猥亵儿童罪而非嫖宿幼女罪,其自始不是刑法所规制的嫖宿幼女行为。  相似文献   

8.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性自主权的犯罪。目前,我国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性犯罪被害人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但随着社会对性自主权法律保护的强烈渴望,急需将性犯罪中的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9.
对性犯罪从情景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克服传统犯罪原因论中只注重从社会角度展开,从而难以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指导预防实践活动的弊端。性犯罪的罪前情景可分为原发性情景和过渡性情景。原发性情景是直接诱发性犯罪动机的情景;过渡性情景是影响个体将犯罪意图外化为性侵害行为的情景。此外,个体面临某一情景时的心理状态,即犯罪人的主观体验,也是性犯罪的情景因素之一。研究性犯罪情景预防的策略,必须从行为人和被害人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从情景因素的角度研究性犯罪,有助于克服传统犯罪原因论中只注重社会角度,从而难以提出具有操作性措施指导预防实践活动的弊端。性犯罪的罪前情景可分为原发性情景和过渡性情景。原发性情景是直接诱发性犯罪动机的情景;过渡性情景是影响个体将犯罪意图外化为性侵害行为的情景。此外,个体面临某一情景时的心理状态,即犯罪人的主观体验,也是性犯罪的情景因素之一。研究性犯罪情景预防的策略,必须从行为人和被害人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援交案”为切入点,在对女性青少年性犯罪界定、法律特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犯罪特有原因进行重点涵盖性剖析,以期对女性青少年性犯罪综合治理的体系性构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冲击社会道德良知底线,只要明知或应当明知对方是幼女,就应当认为性行为是违背幼女真实意愿的,对于行为人就要以强奸罪从严惩治。但是,对于被告人和被害人都是未成年人,且在谈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的,应当实行双向保护原则,审慎作为犯罪处理。由于未成年被害人不仅身体受伤,更为严重的是精神、心理受损,故在整个追诉、审判过程中,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对被害人实施特别、优先保护,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3.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所引起的道德恐慌,引燃了民粹主义刑罚的浪潮。随着"梅根法"、"杰西卡法"、"亚当·沃什法"等法律的相继出台,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俨然成了当今社会风险中的风险。随着风险逻辑对刑罚理论及实践的浸润,旧监狱学的那种关注个人、罪过、责任以及个体矫治的思路,已有被新刑罚学的通过精算风险评估工具对犯罪人进行分类,然后依据风险高低进行相对应的警务、监视和安全防范对待的进路所取代的趋势。新刑罚学的确给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控制带来一股新风,在刑罚理论及实践上的影响至今余绪不绝。但它过分注重管理主义的倾向,忽略了传统的个性化犯罪矫治的巨大作用,在实践中容易执于一偏。事实上,各国的司法实践并不是"无情的风险逻辑"独占风水,而是各种权力技术博弈、结晶成适合本国实际的技巧。性侵儿童犯罪终将返本归始,从狱政走向社政。  相似文献   

14.
杀人犯罪是凶杀性的暴力性犯罪。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杀人犯罪以及如何对杀人罪犯正确的定罪量刑,而忽略了对杀人犯罪被害人及其遗属的研究,尤其是对他们如何进行援助。从另一方面看,最好的犯罪被害人援助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对杀人犯罪被害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对杀人案中的被害人的援助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登记和有限公开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防性侵犯罪案件的发生,美国、韩国等国家均设立了性犯罪者登记和公告制度,以此实现特殊预防和保护社区安全之目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性犯罪案件发生,尤其是未成年人被性侵害案件的数量一直在高位徘徊,但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措施进行有效预防。鉴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的个人信息并不属于隐私权保护范畴,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出发,可以适当借鉴域外性犯罪者登记和公告制度,在我国构建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登记和有限公开机制,要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定期向司法机关登记,对该类人员中实施严重性犯罪行为或者具有较高再犯风险的犯罪人员,公开其个人信息,以此防范该类人员再犯和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保护公共安全和保障未成年人平安成长。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目标是,确定受到性犯罪指控的青少年(即实施犯罪时年龄在18岁以下)中再次实施犯罪和再次实施性犯罪的总体比例。在超过六年半的时间里,在南澳大利亚受到指控的性犯罪案件(N=365)所涉及的类型从露阴到强奸,最终通过法院、会议或给予正式警告的方式结案。我们对照此前的犯罪,探究再次犯罪是否会因结案场所,或将案件移交专业的处遇项目——"玛丽街"项目而有所区别。跟踪的时间为6至84个月。我们运用生存分析的参数形式,使混合Weibull模型去拟合Kaplan-Meier失效时间(再犯时间)的累积分布。引入协变量(例如前罪或将案件移交"玛丽街"项目)用以检验生存率、免疫比率(或二者)在组别间的差异。至截止日期,54%的青少年因新实施的其他犯罪而受到指控,而只有9%是由于实施了新的性犯罪而遭受指控。由法庭审理的青少年案件的再犯率高于以少年司法会议形式结案的再犯率,但这些差别大多归因于前罪。在以往未曾犯罪的组别中,以少年司法会议形式结案和移交"玛丽街"项目的青少年的再犯率明显减缓。我们能够确定前罪的主要效应,但这个小样本无法理顺多个协变量(比如犯罪类型、较早认罪以及对法律和治疗的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也无法探究与性犯罪的再犯特别关联的那些因素。将青少年置于不同法律路径的那些关键因素相互纠缠,不论是在自然的背景下抑或是随机的现场实验,都会影响少年司法会议和法院结案后果的比较。因此,以后的研究应当探究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清代17个性侵男性青少年案件进行分析发现,犯罪主体皆为男性,多来自社会底层,且熟人作案的情形较常见;犯罪方式均属鸡奸;幼童在犯罪对象中的占比最高。在司法实践中,受害人的年龄越小,对加害人的惩罚就越重;亲属、僧人和儒师等特殊身份的人实施犯罪,所受处罚比常人更加严厉;加害人是否享有司法特权、受害人的法律地位和贞节因素等也会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影响。从犯罪的社会根源来看,性侵男性青少年案件的频发与男风的盛行有密切联系,而经济上的贫困则是导致犯罪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能为当前防治性侵男性青少年犯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晓云 《法制博览》2013,(5):294-295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在各类犯罪中比例逐年攀升,表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犯罪手段多样化和与其他犯罪交织等一些新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及时、高效地侦破此类案件,结合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特点,可以从侦查基础工作、证据收集、内外合作和网上作战等方面采取打击、防范措施,以有效遏制该类犯罪的高发多发态势。  相似文献   

19.
<正>【主题导引】2016年,随着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被公众知晓,引发公众讨论。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防止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在《刑法》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基础上,如何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犯罪,成为司法部门和社会公众迫切解决的难题。为此,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联合当地公安机关、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制定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制度》(以下简称慈溪办法)。办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严重性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犯罪人员,在其刑满释放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止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日本以刑法和特别刑法中的相关法条相配合,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而成熟的规制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制,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的作法,顺应国际化潮流,不仅要注重处罚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而且需要加强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措施,通过立法加强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周边犯罪行为的处罚,扩大对未成年男性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