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哲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及"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维度,也构成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哲学语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晚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尤其是对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辩证运动及其过程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杨荣 《求实》2016,(10):15-21
"道德"与"历史"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得到和解,关键在于对"道德"与"历史"作出合乎马克思的解释。即将"道德"解释为"解放的道德"、"历史"解释为"发展社会学"与"解放辩证法"的"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与"历史"得到和解与统一。既避免了将"道德"理解为"意识形态的幻相",也避免了将"历史"理解为"经济的决定论"。同时,在二者统一与互释的基础上,既彰显了"解放道德"的现实可能性,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5,(9)
德日两国在反省二战历史的态度方面出现巨大的反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盟国对德日的认知带有"西方中心观"的局限性,极大地影响了德日的自身定位、政治走向和历史认知。两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二战历史叙事的变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政治和历史认知的变化。借鉴德国反思历史经验,从"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角度看来,亚洲国家若想形成历史共识有两点值得重视:重视实证实物的发现、留存和展示,让记忆保鲜;重视"非西方中心"二战历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6)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以"告别革命""重新评价"历史为由,否定革命、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丑化正面人物,曲解民族文化,胡乱改编历史文艺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四个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基于对国史、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正确认知基础上的自信,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和削弱了"四个自信"的认知基础,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历史科学奠基于"历史新大陆"的发现之上,认为历史科学的理论形态至今尚未完成,与之相匹配的"哲学"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阿尔都塞据此批判了误置马克思"历史科学"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倾向,并重新检视了恩格斯与列宁阐发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互补关系,揭示了"科学"与"哲学"、"政治"之间的关联机制。阿尔都塞的解读对厘定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前提、对象与方法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7.
加强中共历史群体性研究,就是在中共历史研究过程中要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这是加深和拓宽中共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摆脱传统研究范式中的"精英史"和"事件史"藩篱束缚的必然要求。在中共历史学界,张静如率先提出了加强社会群体研究的主张,并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共历史群体性研究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加强中共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等问题,为中共历史群体性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对治国理政、以史为鉴的作用,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他特别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与事实。"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格局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一文中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在这里阐述了一个发人深  相似文献   

9.
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条件下,根本没有西方式的"两党制"、"多党制"存在的社会环境,也没有"一党制"发展的政治空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现行政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的当然要求。正是有了这一政党制度,才有力地保证了当今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兴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实现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要结合新的历史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历史辩证法有力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内在要素的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将唯物辩证法在历史领域进行了延展和应用,阐发了"历史的主体创造理论、历史发展合力理论、历史的自然过程理论"等基本观点。恩格斯对历史辩证法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为实现了历史主体、历史客体和历史方向三大理论变革。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如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等观念影响下,一段时间出现了热衷揭秘、野史走红的现象。有报刊登文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称赞和认可声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这些人声称,揭秘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对于这些声音,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任何历史都有一些规律。例如,有正史必有野史,而且相比正史,那些看似绘声绘色的历史揭秘、奇闻轶事似乎更能挑动读者神经,让读者更感兴趣。例如,我们曾有陈寿的《三国志》,也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者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红军长征没有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胜利是由于蒋介石的放水"、"九九密电不存在"、"红军长征不是为了北上抗日"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在"重读历史"、"历史解密"等外衣的掩盖下甚嚣尘上。这些观点歪曲篡改历史事实、丑化红军的形象,试图动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系统分析、辩驳以正本朔源,弘扬长征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红军长征里程甚至超过了两万五千里;从结果来推测目的,将蒋介石的军事失误同于"放水",无疑是颠倒黑白;"九九密电"虽然原稿缺失,但大量当事人形成的证据链不容虚无;红军不仅打出了北上抗日的宣传口号,而且进行了抗日宣传和抗日斗争。只有破除长征史话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才能保证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求是》2015,(8)
<正>雷人台词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历史观上的错误。它把客观真实的抗战历史变成了抗日科幻剧,不敢正视甚至蓄意无视历史真相,是一种丢失了历史本色的艺术投机,这其实就是一种反历史。"去历史化"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它将商业片中的"英雄救美"模式在抗日剧中进行简单的移植,将抗日剧俨然变成了披着抗日外衣的武侠、爱情、奇幻、枪战商业片,这样的抗日"神剧"只会让民众在娱乐的洪流中变得不再敬畏历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6)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借否定和歪曲中国历史、否定和歪曲中国共产党党史,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随意歪曲历史事实,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现阶段,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唯物史观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这首先肯定了唯物史观的"历史观"功能。无论是从唯物史观这一术语提出的最初语境,还是从"历史"在唯物史观中存在的方式来看,唯物史观首先都是一种"历史的科学",但同时唯物史观还是一种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其对象。唯物史观通过其起点范畴、实现过程、价值目标的三个环节实现了"历史观"与"世界观"的综合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④,教学目标为"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⑤。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程,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它更需要求真、求善,需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头活水。所谓"世界历史"并不是各个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系统值。哲学意义上所讲的"世界历史",是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入了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使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孟宏斌和任倚步的《马克思"世界历史"语境中全球化的发展脉络:缘起、困境与出路》一文以马克思思想为主要依据,揭示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是活着的,不仅活在过去,而且活在现在,还活在未来。关注历史具有不同的视角、动机和目的,那些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人,会把历史当成当下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中,科学端正地挖掘阐释时代价值,把历史作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要参照系,积极影响现实和开拓未来。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科技转速的历史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又一次"起了床"。有的人借助碎片化的"历史",歪曲历史,丑化现实,  相似文献   

19.
任何关心中国发展的人,最近肯定都对"六中全会"、"决议"等关键词不陌生。在建党百年之际,一次以"历史"为主线的全会,对很多人来说,多了份亲切感。放眼世界,中国人对历史的热爱是卓然的。我们不但有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还有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的伟大传统,我们中国善于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在甚至未来。  相似文献   

20.
张国荣 《新视野》2012,(2):121-124
提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人们必然要列举"四大发明",即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实际上,关于"四大发明"的表述,起源于民国时期。当时的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启发下,发挥了西方传教士以及西方部分学者的论述,把"四大发明"之说引入到历史教科书知识谱系中。而历史教科书的广泛传播,使得"四大发明"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资源,深深影响了国人对古代科技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