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2015,(1)
<正>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期间6.8亿人脱贫,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但是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国崩溃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在国内外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原因在于国内外舆论界、知识界以西方主流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结,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并非  相似文献   

2.
我的中国观     
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误判中国,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变革,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美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版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中国人今天进行的探索,必将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未来发展作出弥足珍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对经济数据以及"拐点"是否到来的判断上,多一点长期和耐心,少一点浮躁,耐心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随着数据翩翩起舞。6.9%,这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随着大部分数据超预期反弹,一些人甚至断定中国经济过去多年持续下滑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底部,开始进入反弹的新周期。  相似文献   

4.
夏小林 《红旗文稿》2012,(19):17-18
前不久,有强调"顶层设计"的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应以"欧美模式"作为改革目标。照搬欧美模式能够建成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市场经济吗?欧美模式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经济大量文献和事实表明,欧美模式是为少数富人服务的模式,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复制来为中国大多数人服务,更不能妄称为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正>对世界而言,相较于一些人热衷于冲击全球产业链的生乱添变行为,来自中国这种代表和平合作力量的"稳的因素"更显弥足珍贵。中美经贸摩擦持续一年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备受世界关注。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总体平  相似文献   

6.
正赵晓在8月10日的《中外管理》上发表文章说,人从中年进入老年后就步入了"思秋期",需保养、调理以减缓老化。如今,中国老龄化速度惊人,经济也将告别"人口红利"。中国能否以"思秋经济"来抵挡、平缓经济增长衰落大势呢?这绝对值得考虑。提供5个建议:1.大力发展针对"思秋  相似文献   

7.
张维为 《求是》2012,(8):63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经历过如此迅猛的经济发展,但我们一些人却被西方话语忽悠,越来越没有自信,这实在说不过去。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进步很大,政治改革相对滞后。但即使在所谓"政治改革滞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黄剑辉日前在参加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新供给《中国2049战略》课题成果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应以"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黄剑辉认为,未来将有六大驱动力改变全球。驱动力之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之二:全球互联网化。出现智力较高的机器人。之三:呈现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竞争格局。全球影响力和主动  相似文献   

9.
定居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塑造了中国以儒家伦理为灵魂、以法家政治结构为骨架的"家国一体"的文化。以家国一体的社会伦理结构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它产生了中华文明"家国一体"的共同价值、基于等级制关系本位的"内圣外王"的社会结构法则、用"天人合一"文化模式来包容外部世界的思想方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代中国发生了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基于个人自由的资本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结构及其内在矛盾。而中国奇迹的文化原因在于:资本力量嵌入到中国文化基因的内部而发挥巨大的动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大国的政治构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超包容性"文化基因对外来文化的容纳与吸收,中国原有经济部门与由资本部门形成互补性经济结构。中国当代文化基因结构面临的问题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资本对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资本化、对社会成员的外在社会行为的资本化。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不是消灭资本,而是改造并塑造出具有当代中国新文化色彩的新型资本,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欧阳凌  谢金林 《求实》2005,1(3):40-43
道德与经济存在着内在统一性,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并不是可以相容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盟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研究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经济人"与"道德人"作为逻辑始点研究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至今还远远没有最终完成.那么,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能够在中国持续下去吗?改革的前景会是怎样的呢?这引起了海外中国问题观察家们的普遍关注.实际上,海外观察家们对中国改革前景的关注,并不只是近几年才有的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就已经有不少人一直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唱衰中国的论调从未停歇。在过去20多年,先后兴起三波所谓的"中国政治崩溃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社会崩溃论"。一波未平风又起,现在又有人炒作"中国金融崩溃论"。作者认为,在炒作"中国崩溃论"的人中,不排除某些外部势力想借中国经济陷于危险境地之际,否定中国前景,打击国内外社会的信心,加剧对中国的恐慌心理,进而达到"预期自我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既是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展望,也是对此前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既是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回应和文化发展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彻底否定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凝练升华。  相似文献   

14.
正多项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整体形势好于预期"中国赢了"。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亮出了写有这句话的中英双语封面,并将中国这个经济大国称为"后来居上的巨人"。回眸2017,中国经济的确赢得漂亮:逾8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位的总和;6.9%的增速,在全球大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13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和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更让中国的现代  相似文献   

15.
付秀荣 《求实》2014,(4):76-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话语体系从方式到内容以及模式的转换。在话语方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实现从"革命文化"到"建设文化"的转换,这一转换是通过关注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实现的。在话语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实现从"汉话西说"到"会说汉话"的转换,这一转换需要依靠文化的"中国创造"。在话语模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模式要实现"以经济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这一转换的实现必须立足于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中国人民,才能增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正>开幕式上的"中国第一人"早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就有中国人被邀请出席。这位中国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木帆船"耆英号"上的一位广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阶段的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环境制度在内的"五环一体"的改革.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应掌握"双线均衡"并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促进"三个解放"--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人自身的解放并使三者互动,在"上"、"下"、"内"、"外"四方面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一体化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要准确把握"五环改革"每个环的"中心",抓住"五环改革"之间的"交扣"性,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注意防止"权贵"与"民粹"的恶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两次裂变才从资本主义形态中产生出来的,它既包含有西方文化的因子,又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因子.西方文化的"市场经济"文化基因十分丰富,这些文化基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马"文化的完美结合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创业之初有"三苦":一是没有钱——生活苦;二是工厂环境差——工作苦;三是民企缺少政策扶持——经营苦。这些,他们都挺过来了。他两次荣获有中国经济领域"奥斯卡"奖之称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还两次当选为全国党代会代表。在很多人眼里,成就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的梁稳根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中国首富,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