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1978年到1990年,邓小平曾先后6次来到辽宁,为辽宁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78年的辽宁之行:必须发展生产力1978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在这一年,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正在到来,经历了阵痛的中国正大步走向历史新时期的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邓小平理论正在奠基。在这个重要时刻,邓小平来到了辽宁。  相似文献   

2.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回国后,在北方地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视察。从辽宁到黑龙江、吉林,再到辽宁、河北、天津,邓小平走一路讲一路。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辽宁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第二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1年,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从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两个重点领域着重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脉络和特征,依循历史发展得出辽宁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1978年9月,邓小平访朝归来,于9月13日至20日到东北三省、沈阳军区和天津市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辽宁乃至全国点燃了思想解放之火,唱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此后,从1981年至1990年,邓小平又五次来到辽宁,为辽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心血,为辽宁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1978年,安徽小岗村17个农民用大包干红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敞开农村改革的大门;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税费改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9,(1):19-19
国内生产总值(GDP)世界排名——1978年第10位,2007年上升为第4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7年底的近1500万。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二十年前“北方谈话”的伟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9月间日,邓小平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回国后,途经辽宁本溪时,对本溪市委负责同志作了重要指示。之后,他到黑龙江、吉林观察,听取了两省省委的工作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9月间日,邓小平从吉林返回辽宁,先后到沈阳和鞍钢,分别听取了中共辽宁省委、沈阳军区和鞍山市委、鞍钢党委的工作汇报,又作了重要的指示。9月18日晚,邓小平一行回京途经天津时,在听取天津市委常委工作汇报时又作了重要讲话。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和天津所发表的重要讲话,有的已经收入公开出版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数量非常庞大。1978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5亿人,1993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由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8.7%。从1994年到2000年七年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攻坚战。因此。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相似文献   

9.
张兴国 《奋斗》2008,(9):31-34
从1978到2008弹指30年,黑龙江农业农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光辉的历程。在农村3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省始终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不断向改革的深度广度进军,全力推进以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为核心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初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0.
视野     
《党的建设》2010,(10):57-58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30年减少逾2亿据中新网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日前说,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9年的3597万,为世界发展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昆明开幕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上,回良玉表示,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1978年到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26美元提高到3700美元,城乡居民年收入增长7%左右。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大规模减少贫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1956年至1978年,中华民族在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历程中历经了嬗变的阵阵巨痛,各种社会关系,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家治理到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失衡与变异,由此引发对社会关系的整合理论与实践,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巨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范希春 《湘潮》2021,(2):4-8
(续上期)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央始终十分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已有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得以初步改善,农村减贫效应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石良玉 《共产党人》2009,(16):34-36
改革开放30年来,青铜峡市经济飞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21元,到2008年达到5400元,是1978年的45倍。经济的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青铜峡市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农民。自“九五”以来,全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以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14.
提到改革开放,很多人都认为起始于1978年12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早在1978年9月,邓小平访朝归来,路经辽宁等地发表的比较系统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底开始的,至今已经过近20年。一般来说,可以将这20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革的重点是农村改革。这个时期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两个会议确定的: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7倍。消费水平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并正在实现从小康向全面小康的  相似文献   

17.
刘明 《党史文苑》2005,(8):8-9,18
1956年至1978年,中华民族在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历程中历经了嬗变的阵阵巨痛,各种社会关系,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家治理到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失衡与变异,由此引发对社会关系的整合理论与实践,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巨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正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天道酬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和调整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农村全面服务于城市工业化,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从1978年到2003年,是城市、乡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时期;2004年至今,城乡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阶段。城乡关系的变迁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经过11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北京郊区的改革开放,同全国一样,取得巨大成就: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8.6亿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23.9亿公斤,连续11年丰收;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建立起为城市服务的稳固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