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娜 《党课》2012,(14):81-83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2.
“纸花如雪满天飞,妖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清朝郑板桥当潍县知县时定下的诗句,描写了当时潍坊清明时节放飞风筝的热闹场景。  相似文献   

3.
从《墨竹图》说起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乾隆进士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画了幅《墨竹图》,旁边配上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康乾盛世的郑板桥,身在官场腐败的污浊之中,尚能以竹为洁,关心百姓疾苦,他尽管因荒年请赈而  相似文献   

4.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中共翼城县委书记耿根喜本刊记者邢书良,崔力,段永刚直如金丝线,清如玉壶冰。务实胆略显,党性律己正。──几位离退休老干部给耿根喜的赠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历代仁人志士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曾饱蘸笔墨,写下...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4)
<正>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以"诗、书、画"三绝名冠于世。他52岁时才有了儿子小宝,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当他听说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负别人家的孩子,他立即  相似文献   

6.
学会吃“百家宴”张述华电视剧《郑板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年,郑板桥任知县的县里发生灾荒,知府大人要来体察民情。为此,郑知县特意准备了一桌“百家宴”。当几位百姓把饭菜端上桌来,知府及其随僚们一个个都傻了眼。原以为这百家宴是百里挑一的佳肴荟萃,不料此...  相似文献   

7.
都怨自己     
《前线》2014,(11)
<正>郑板桥一生,身世穷困、仕途不顺,多才多艺、秉性率真。凭借书画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跻身"扬州八怪"。他以仁立世,以智惊世,以画传世。一句"难得糊涂",警醒无数世人,至今仍被借鉴。其实,他还有一句经典"语录"道理颇值玩味,就是"都怨自己"。板桥才华盖世,跨越三朝,但却过了天命之年始有功名,在山东范县、潍县当了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不畏权贵,深入民间,洞悉疾苦,却因赈灾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的时候,逮捕了一个名叫“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急忙到县衙讲情。他俩一个是告老还乡的员外,一个和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仗着自己的“面子”,带着好酒好菜连夜登门。郑板桥一见他俩这来头,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叙谈。郑板桥今天格外安闲,一会儿从华山的樵夫讲到渭水的渔翁,一会儿又从扬州的竹林,讲到泰山的寺院,讲得津津有味,只是不提公事。员外和进士却沉不住气了,一面随声附和,一面盘算着如何开口……进士出了个点子要行个酒令。郑板桥满口答应说:“请年兄出个题目吧。”进士指…  相似文献   

9.
清代文人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他个人的切身感受,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诗人爱民如子的情怀。当然,这种在历史上属于难能可贵的事情,对今天的人民公仆来说早已是份内之事,而且我们各级领导正在日益强调为人民办更多实事,做更多好事。然而近日读到一些群众来信,却使我深感现在有些干部,在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譬如有一封群众来信说,他们单位领导虽然生产抓得不错,经济效益也非常好,并且还…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语录     
正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官之至难者,令也。(明代·海瑞《令箴》)  相似文献   

11.
正清晚期,由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上奏光绪帝,朝廷颁旨赐誉李尚卿为"天下清官第一"。李尚卿在湖南为官22年,先后在6个市洲的7个县任过18年知县,声望很高,口碑极佳,很具传奇色彩。李尚卿(1833~1905),字子仁,号沧渔,山东海阳人。他青年时科考屡试不第,44岁才中进士,初授城步知县,始入仕途。次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曾得到朝廷特赐的“清正廉明”匾额一块,受此盛誉是由于他一次“拒贿”的出色表现。一天,户部尚书翁同和登门拜访李鸿章,忽然有一王姓知县求见,他磕了几个响头后禀报:“卑职仅献鸦片4箱,珍宝一盒,外加苏州美女两名,伏乞笑纳。求大人栽培!”翁同和听后,旁观李鸿章如何收场。只见李鸿章眼珠儿一转,破口大骂:“混帐!老夫为官,志在报国,你胆敢如此放肆,来人呀……” 朝廷知道此事后,便赐匾额褒奖。李鸿章为了宣传自己廉洁的美名,派人吹吹打打把匾额送回家乡,挂在李氏宗祠。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否廉洁奉公呢?有人在其…  相似文献   

13.
以前,看到有的同志家中悬挂着郑板桥“难得糊涂”的那张拓片,很少介意;但时下悬者日渐增多,且互相馈赠,颇有流行之势,于是勾起了笔者的一点思绪。我暗自揣度悬挂者的寄意:若借名家字画以托风雅,则悉听尊便;若系欣赏郑板桥的书法,“那四个篆字刻得叉手叉脚的”(鲁迅语),似无多大价值;若兴趣在那字义上,对其人生哲学产生共鸣,采取消极的处世态度,窃以为有些不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然并非昏庸糊涂之人。他应科举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知县,对农民的痛苦有较深的了解,在许多诗中表现出同情群众疾苦和憎恨贪…  相似文献   

14.
正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秋,当方大湜作为代理知县来到(湖北)襄阳县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坏消息:飞蝗遍布乡野,庄稼遭到噬虐,情况十分紧急。对此,一个幕友禁不感叹:东翁真是时运不济,之前遇到人祸,现在又赶上天灾。幕友所说的人祸,是指一支土匪队伍从安徽流窜到湖北,骚扰黄梅、广济等地。方大湜时任广济知县,由于猝不及防,他被吏议问责,革职留用。鉴于他政声极好,上面很快又起用  相似文献   

15.
近日看到一则笔谈:有个知县要到庙里游览,提前通知了庙里住持和尚。和尚忙了几天,洒扫庭除,并且张罗了一桌酒席招待。知县觉得挺惬意,本又是个风雅之人,便随口吟诵了两句古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和尚听了,只是苦笑。知县看了很奇怪:“你为啥发笑?难道下官念错  相似文献   

16.
正余甸被《清史·列传》列为"循吏"。对他的评价是:"刚方清简,以儒术饰吏治,直声震天下。文章书法,亦冠一时。殁后,所历官地,父老闻之,皆群聚哭祭奠焉。"他是封建社会江津的知县中,惟一敢亲手捆绑上峰派来特使的官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重庆府江津县衙门前聚集数千县民向知县大人余甸请愿,请求他释放被扣押的朝廷重臣年羹尧派来催征钱粮的特使。余甸本是为减轻百姓负担,才扣押了特使,为何县民们反而向余甸请求将其释放呢?原来,担任四川巡抚之职的权臣年羹尧受命平定青海叛乱之际,趁机以"平叛"之名对四川各  相似文献   

17.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年在潍县署中画竹时所题的一首诗。可同是扬州人,扬州市原常务副市长戎文凤,却丝毫没有先人的风骨,虽熟读此诗,偏偏“近水楼台”不得“月”,拿着人民给的优厚俸禄却不亲民,只对亲友和子女“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使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有个安乐窝,她竟利用职权捞了百万不义之财。亲情扭曲,爱心染“黑”,当然要遭到人民的唾弃,戎文凤终于从副市长的高位上栽了下来,跌进昏暗的囚室。  相似文献   

18.
宋均,字叔痒,约生于公元22年,东汉南阳人。15岁因父荫为郎,约25岁提升为辰阳(今辰溪县)长。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的一天,宋均拜接诏书。原来,武陵(今常德一带)发生了五溪农民起义。朝廷派武威将军刘尚前来围剿,结果反被起义军围困,危在旦夕。因此,光武帝派他发江夏精兵火速救  相似文献   

19.
正在重庆江津1500多年建县史中,只有两人曾三任知县,国璋就是其中之一。国璋(1839-1900)字子达,杭阿坦氏,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一次任江津知县,任内颇有政绩,被称为"能吏"。光绪六年(1880年),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不料次年底调离江津。十年后,他第三次任江津知县,因广施惠政,深受百姓敬仰,后来擢升巴县知县。殁后,江津百姓将其牌  相似文献   

20.
据清代小说里描写,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爱吃狗肉的嗜好,穷人送他一碗狗肉,他以一幅字画作为酬谢。然而,他对那些达官贵人、巨贾富商,你就是奉送千金,也休想他为之一笔。有一个盐商想以重金买郑板桥的字画。遭到拒绝。后来这个盐商得知郑板桥有爱吃狗肉的嗜好,便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店铺的主人,以狗肉请他。郑板桥在美餐了一吨香喷喷的狗肉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