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夏历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人制定的。事实上殷人有殷人的阴历,周人也自有周人的阴历。春秋战国时期,夏历殷历周历都有人使用,于是就有了争论。这种争论不仅涉及到农事安排,更重要的是涉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所谓“正朔”问题。最后是由汉武帝选择了夏历。周:中国人周人  相似文献   

2.
夏:夏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人制定的。事实上殷人有殷人的阴历,周人也自有周人的阴历。殷人要赶在相当于夏历的12月过春节,周人则干脆提前到11月。春秋战国时期,夏历、殷历、周历都有人使用,于是就有了哪个正月算正月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涉及到农事安排,更重要的是涉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所谓的“正朔”问题。最后汉武帝选择了夏历。再后来,虽然偶有短暂的复辟,比如王莽这个周公崇拜者就恢复了周历,但夏历还是使用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最早的戒酒令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成王时代。当时,周王朝刚刚从灭殷的战火中诞生,内忧外患严重威胁着这个尚处于摇篮之中的新兴国家。以周公旦为代表的执政者,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他们深深地忧虑胜利后的周人受殷人酗酒之风的熏陶,沉湎于安乐,而导致国亡的危险。因此,当周公封自己的弟弟康叔于卫(地名)时,特意令康叔在其管辖之地向全体臣民宣布戒  相似文献   

4.
<正>《孙子兵法·用间篇》记载:“殷之兴也,伊挚在夏。”这里的“伊挚”就是伊尹,商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所谓“伊挚在夏”,指的是伊尹深入敌国,长期为商汤搜集军政情报,这些情报对商汤灭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子将之作为例证,并发出如此感叹。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卜辞中有"鬼方"二字,却没有更多的记录.后来,人们在金文、<易经>和<诗经>等古籍中又发现了有关"鬼方"的记载,<周易·既济>进一步记载说:"(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由此人们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有一个被称为"鬼方"的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6.
正细读"行不由径"和"终南捷径"两则典故,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一则为《论语·庸也》所载:言偃(字子游)做武城宰,孔子问他在那里可曾访得人才,他回答:"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走小路,如果不是公事,不曾私下来到子游的住处。后来,澹台灭明  相似文献   

7.
所谓盛世,即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突出建树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国当前是否进入盛世,有肯定、怀疑、进入"准盛世"三种观点.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上看,中国"再现"的盛世都最为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8.
正2004年至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成为六盘水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窗口。"真没想到,7月的夏天,六盘水这么凉爽。"上海游客张鹏感慨,上海近日的最高气温已达到35℃,只能打开空调在室内待着。张鹏特地从上海赶来六盘水参加"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每年夏季,六盘水都用满满的诚意邀请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感受"19℃的夏  相似文献   

9.
《实践》2020,(5):44-47
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观察人民就能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不好。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出处:出自《史记·殷本纪》。原文:"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相似文献   

10.
正夏元吉历事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大账房",堪称"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两大黄金时代的关键人物。夏元吉在明朝永乐时期的最重要作用,是和此时期一系列"大功业"紧密相连的:造宝船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南征安南动兵30万,5次北征蒙古,平均每次动兵50万,经济花费都是天文数字。对比前朝后世,号称"丰庶"的隋炀帝时代,后人赞为"富宋"的宋徽宗时代,累积"十大武功"的乾隆时代,上述的"大动作"仅进行了一两样,便招致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激增,以至变乱四起。但永乐一朝,虽说难免劳苦百姓,却终能将这些"大动作"一一完成,个中奥妙,正在于夏元吉的"理财之能"。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元吉二人也。  相似文献   

11.
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历史上吏治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不乏其例,殷鉴未远.近年来,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由中共六盘水市委讲师团副教授、退休干部马浡善和网络教育科副科长马韶光编著的《独创殷鉴·中华古今三百巨贪》一书,以老少两名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一份反腐败的参考资料。最近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发行。  相似文献   

13.
陈谷嘉 《红旗文稿》2014,(10):24-29
正一中国古代先人曾说:"学于古训,乃有获"。又说:"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尚书·说命下》)当今我国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倡行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主张,与古代中国民本思想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可以这样说,以人为本的主张可从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特殊路径中找到它最初的源头。根据历史记载,在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先人们已对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尚书·五子之歌》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的弟弟劝说夏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用典     
<正>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丈中引用。出处: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  相似文献   

15.
轩遄 《学习导报》2014,(12):54-55
到了山东,要去要看的地方很多,比如不可不登泰山,不可不访圣人。其实,还有一紧要处不可不去,那便是踏浪驾舟上刘公岛,骋怀驰目,去观沧海,去读历史。记得我到刘公岛,是1996年的盛夏,从那时到今天,作别十七八年了。十七八年来,刘公岛一直如刀雕斧凿,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由于那场海战,由于那发该死的鱼雷,由于丁汝昌、邓世昌等数千水师官兵的沉船饮恨,由于北洋舰队生于斯灭于斯的惨痛悲哀……刘公岛其实是个小岛,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才1.5公里,全岛面积仅3.15平方公里,与辽阔的大海比起来,不过方寸咫尺之地。然而就是这个弹丸小岛,曾在120年前的1894年滚滚翻腾起汹涌排空的连天波涛。遮天蔽日的黄海风云,阴暗了整个神州大地。  相似文献   

16.
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成语,也写作"星火燎原",出自《尚书·盘庚上》。商朝前期的国都在黄河下游之北岸,常遭水灾。盘庚即位后决心把国都迁至黄河下游以南的殷(今河南安阳)地,却遭到奴隶主贵族挑唆奴隶们反对,引起社会动荡。盘庚为控制局面,先后数次分别向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们训话。他对一些贵戚训诫道:你们有意见不先跟我说,居然用流言蛊惑人心。你们要知道,民众的不满情绪容易滋长,  相似文献   

17.
殷海光的道德重建思想主要围绕道德重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继承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东西道德的整合"的道德重建原则、"科学的人本主义"的道德重建理念、道德重建的经济基础等方面展开。殷海光主张"东西道德的整合"不只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与西方宗教道德文化的简单结合,指出"科学的人本主义"不同于传统人本主义,强调道德重建需要经济支撑,这些观点均值得肯定。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怎样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找到道德重建的契合点,殷海光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周敦颐在《周子通书·过》中有言:"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检视问题是知不足、找差距、明短板的"放大镜",是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手术刀"。如何用好这一"预警器""体检单",决定主题教育的成效。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检视问题不实不准、不  相似文献   

19.
从蓄养亿抽的地质遗迹到几十上百年之后的寰宇探秘,从大量海生动物的灭绝到伟大山地的崛起,从地球同纬度带独有的"绿色喀斯物王国"到自成一体的景观组合,从天然成京的地理造型到人文绝美的生养栖居,从源远流长的习俗保留到流转迁徙后的文化开辟……贵州·平塘,是一种不可不去的"寻梦"之地.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06,(10):53-53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