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华文 《人权》2013,(5):10-15
现代社会,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实现人权与法治密切相关。本文拟讨论的是,在推进人权事业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以整体性思维理解人权以及人权与发展的关系,理解法治以及法治对人权的促进。  相似文献   

2.
现代宪政有三大要素:民主,法治,人权。民主构成了宪政的正当性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大,并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构;法治则是解决了宪政运行的原则,即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依法办事;人权是宪政的价值归宿,宪政运  相似文献   

3.
论法治进程中的人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武 《湖湘论坛》2003,16(6):54-56
法治与人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法治进程中必须重视人权的保护。根据我国的国情 ,必须经过人权的宪法保护、人权的部门法保护、人权的司法保障、人权的国际公约保护等几个基本途径来实现法治进程中的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4.
何颖  霍建国 《人权》2012,(1):40-42
在全球化时代,人权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过程中,充分实现和保障人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全球治理对人权的保障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全球治理与人权有诸多共同的关注点,都涉及到民主法治以及公民权利的保护问题,可以说,全球治理有利于促进人权的实现;另一方面,全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权国家的权威,一些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以全球治理的名义干预一些民族国家的内政,影响了民族国家的人权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法律是否享有至上权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因此,努力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应予实现的目标。在建设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理念,在立法当中体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接受法律的至上权威观念。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公平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当今社会追求的普世价值,然而,宪政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基础性的作用。教育公平,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保障而公平地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权利分配状态,它是社会公平在受教育权方面的具体表现。宪政包含人权、民主与法治三个要素,而教育公平是人权的必要内容,是社会民主的发展基础,是法治实现的重要保证;教育公平通过对人权、民主与法治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来促进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岩 《前沿》2005,(12):188-190
政治权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类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应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人权三原则的社会主义宪政权威。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后发的国家中,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权威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人权与宪政     
保护公民基本人权是宪政国家的核心任务,成为现代宪政国家追求和探寻的价值目标。人权入宪是宪政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权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人权的权利体系,构成宪政框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价值观和宪政框架的构建。保障人权,发展宪政,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国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赵树坤 《人权》2013,(6):10-13
人权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法治事业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为了促进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基础主体是人,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这就是人权。法治的基础价值不是秩序、民主和自由,而是人性的健康发展。法治实现的基础力量不是国家强制力,而在于人性的觉悟。制裁违法行为的目的,不是惩罚、教育、改造和预防,而是违法者人性的修复。因此,人性在法治中居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重塑警察权威。从本质和根本功能上看,警察权威是国家政治权威的表达,是法律权威的反映,最终来源是相对人的认同与自愿服从。重塑警察权威要求客观审视警察权威的政治威严性消减、法律保障力削弱、价值认可度降低的现实问题。要在培育法治信仰中提升警察权威的政治威严性,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来提升警察权威的法律保障力,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中提升警察权威的价值认可度,最终完成依法治国视域中警察权威的立体化重塑。  相似文献   

12.
云翔 《人权》2005,(2):20-21
人权问题仍然是今年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两会期间,我们采访了十数年来一直将人权理论作为自己研究领域并在人权立法方面作出独特贡献的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徐显明教授。谈起近年我国人权的进步,徐显明如数家珍般地把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概括为五大变化。一是人们人权观念的变化。他说,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我们建立法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权。当前已经形成了人权观念的高涨期,公民的人权意识普遍提高。人权意识的提高,会提升全社会的法治信心,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二是国家执政理念的变化。他指出,国家机关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保国 《前沿》2006,(12):163-165
程序公正是国家普遍依循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注重程序公正,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司法权威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共同价值取向,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若干有损司法权威的程序异化现象,坚持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权威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政价值是指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民主、法治、人权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维护民主和实现民主的当代路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法治、破除人治;它既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权的保障工具.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公民有序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提供了立法保障.无需质疑,网络言论自由权属于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其实质是时代驱动下的传统言论自由权的更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法治公信力的建构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中国能在根本上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系统结构涵盖法律权威、信号传递与信任机制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法治方式可分立法方式、执法方式和司法方式,法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法治公信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也意味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而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依照宪法的规定,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贯彻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至少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宪法至上至重原则。“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语)。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一切法律法规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法理型政党政治权威。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树立党的政治权威的必要途径。必须按照法治原则对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体制进行设计,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使党的权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通过维护法律的权威实现和加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受一国刑事诉讼价值和刑事诉讼目的等因素的制约。确立经济合理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是人权保障的需要,更是实现程序正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考虑到我国的依法治国方针、刑事诉讼追究价值的均衡、人权保障理论以及与国际潮流相接轨等因素,在我国应确立“排除加例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9.
沈钧儒是近代以来民主法治运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国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人民观、爱国情和实践性的法制思想: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推崇司法独立,树立法律权威;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沈钧儒的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人权价值,这是由人权价值的价值意蕴决定的。人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标尺。由人权价值所处的地位可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人权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需要从信仰条件和规范条件着手,依靠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树立尊重人权价值的观念,培养人权价值要求的现代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