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笛  朱天博 《党建》2014,(4):48-48
正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确定"群众在网上,就把群众工作做到网上"主题,大力推进政务微博、微信建设工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群众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多平台运营,多元人群覆盖。北京市东城区目前在新浪、腾讯和人民网微博平台分别开通了名为"北京市东城"的官方微博,立足于政务信息、新闻信息、服务信息发布为主的综合性服务。围绕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定位,区政务微博开设#东城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2.75亿人次,其巨大的信息集散功能使得它成为近几年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工具。在微博广泛兴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截至2015年3月底,新浪网政务微博账号超过14万个,呈稳步增长态势。经过三年多运营实践,政务微博逐渐由单纯的信息发布窗口向政务处理平台转变,"信息发布+政务服务"成为政务微博的发展趋势。政务微博虽然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回应效果,但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意见交流平台,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在制度层面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博是由党政机构或肩负行政责任的个人开设,用于事务性工作或行政事务的发布及与公众信息的沟通。2011年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就是政务微博,2011年初政府机构微博仅有4900多个,到年底增长到3.2万个;2011年初个人政务微博为810个,  相似文献   

4.
侯锷 《奋斗》2012,(7):40-41
微博作为社会化新媒体的出现,以其革命性的“在场主义”颠覆了传媒的位次,世界迅速趋向于更为纵深的开放和更为立体的多元。同时,政务微博这一新兴社会化媒体本身尚属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借助对政务微博发展实践中的实证分析、实践观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对政务微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背景、挑战因素,以及推行政务微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内速读     
《当代贵州》2011,(25):9-9
政务微博雏形已现 据在中国首届政务微博高峰论坛上公布的分析报告显示,从地域分布上看。浙江、广东、四川名列全国各省区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微博议政排行榜的前三位;从部门来看,公安司法类占据政务微博绝对优势,达到52.41%,其次是政府类(占11.14%)和旅游类(占5.98%)。另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1日,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其中副厅及以上级别的高级官员有266人,涵盖各个部门和地区。(来源:《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6.
政务微博是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利用微博这个及时发布信息的系统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并进行参政议政的一个平台。政务微博的主体通过计算机、手机、QQ、MSN、电子邮件等便捷方式自由发布信息,与民众交流互动。政务微博是政民沟通的新媒体,是我国网络问政的新兴力量,是传统政府网站发展的一个飞跃。它有助于改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7.
张凡 《奋斗》2019,(12)
正当前,部分政务新媒体在运维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互动力、服务力不足,让政务为民的效果打了折扣。政务新媒体运营不专业、不用心,反映出一些职能部门在互联网思维与为民服务意识上还存在欠缺。只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政务微博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载体。当前,政务微博发展态势差强人意,政务微博陷入"众口难调"、"本领恐慌"困境。创新践行群众路线,政务微博应有更大作为,为此应采取对策:精心运营,不断提升政务微博服务能力;集群协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格局;强强联手,与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借势而为。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微博客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网站已经成为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了解民意、政务互动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渠道。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18203个。  相似文献   

10.
《新长征》2013,(10):31-31
<正>代表政府机构和官员因公共事务而设的政务微博,打开了新时期政府及官员与民沟通的又一新路径,现已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面对日益庞大的网络社会和网民群众,我们执政党如何应对挑战,充分运用好时代资源,善用互联网执政,让群众路线延伸到网上、丰富在网上、发展于网上,是我们必须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汇聚无数精英与草根,是新时期群众路线不可回避也必须争取的重要阵地,而政务微博正成为党和政府信息发布、了解民意、为民服务的重要平台,是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实践表明,政务微博是党和政府利用新技术手段、借助新媒体优化丰富为民服务的特殊平台。第一,透明、公开,是政务微博的起点,也是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政务微博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载体。当前,政务微博发展态势差强人意,政务微博陷入“众口难调”、“本领恐慌”困境。创新践行群众路线,政务微博应有更大作为,为此应采取对策:精心运营,不断提升政务微博服务能力;集群协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格局;强强联手,与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借势而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政务微博平台的建设就是其手段之一。据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统计,我国通过腾讯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122820个,其中党政机构官方微博82591个,党政官员微博37529个。  相似文献   

13.
韦青耀 《党课》2014,(7):51-53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从这些新媒体上浏览新闻、了解时事。而当微博与党课发生“激情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2012年11月19日,首都教育系统在清华大学利用“微博党课”集中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同年11月28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河北微博发布厅”举办了“十八大精神微博党课”活动,通过微博发布、在线答疑的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何阳 《党史博采》2015,(2):32-33
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类新兴媒体对社会管理的的冲击力日益凸显,尤其自微博出现后,互联网成为积聚各方言论与力量的"加速器"。与此同时,政务部门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纷纷开通微博,基本实现了政务微博的"整体上市"。但政务微博还处于成长过程中,要引导政务微博走向成熟、健康发展,政府各部门责无旁贷。本文从政务微博的优势,劣势以及对政务微博的建议三个方面,探究政务部门如何更好的运用微博、管理微博,从而使政务微博正能量最大化,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5,(6)
<正>鸡西市的微政务悄然兴起于2014年,百余家的党政机关开通了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借助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为百姓办实事、办难事成为微政务的重要任务,微政务开通之来,以"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为目标,促进微政务快速有序蓬勃发展。一、鸡西的微政务成为"两个舆论场"的桥梁平台1."鸡西发布"开启鸡西"互联网+政务"先  相似文献   

16.
沈聪 《前线》2012,(2):33-35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大量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纷纷入驻微博。去年年底,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在新浪网上线,承担起传递政府声音、提供服务资讯、倾听社情民意和回应社会关注等功能。运行两个多月来,“北京微博发布厅”各成员单位积极发布信息,回应网友关切,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在政民互动和网络问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政务微博是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平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政务微博认知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的习惯尚未形成;二是存在"微博盲";三是不能真诚对待微博中的内容;四是微博回复不及时,搞形式主义;五是政务微博命名混乱,缺乏统一管理。因此,应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微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及时发布信息;不断完善网上舆情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微博的管理和评估体系,把政务微博平台中的民情民意落实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管蠡 《前线》2012,(2):36-36
“北京微博发布厅”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正式在新浪网上线,标志着“微博问政”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微博发布厅这种政务微博新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未来政务微博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这一年,各地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一个新平台。这其中,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以全新的形态和主动的作为,在中国政务微博应用领域树立起新标杆。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这一年,各地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一个新平台。这其中,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以全新的形态和主动的作为,在中国政务微博应用领域树立起新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