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他那凝重的神态,配合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  相似文献   

2.
书香伴人生     
“书房”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意为“读书写字的房间”。而我觉得,书房是修身、养性、怡情的好地方。置身书房,翻阅那些氤氲着墨香的书卷,不由想起南宋诗人陆游《书室》的两句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仿佛陆游书室的闲雅气韵也渗透在我的书房里。  相似文献   

3.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他那凝重的神态.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  相似文献   

4.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入党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内. 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不,这不能请人代笔!"  相似文献   

6.
书情     
书房,古称书斋,爱书之人无不钟爱,明有陈继儒“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之雅致;今有周有光“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之怡然。而我,书房即为卧室和办公室,不问雅俗.但讲实用,遂能每日与书为伴,于淡淡墨香中洗涤灵魂、养性修身。  相似文献   

7.
<正>最是一年好时节,金秋十月上书房。小说家的书房,我去过几家,比如莫言、张炜、阎连科、梁晓声的书房,都很干净,也很普通,没有很特别之处。学者的书房,我也去过几家,比如冯其庸、阎崇年、马瑞芳的书房,他们的书房与作家的书房不同之处,是书多,如入书店,琳琅满目,但也很普通。辛卯年,我去过贾平凹先生的书房,感觉最特别甚至可以说另类,真可谓,书房里面有"文章"。  相似文献   

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毛泽东一生巧攀书山,智游史海,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之一.他曾多次宣称:"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尤其是爱读史书.他跟书籍始终形影不离,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办公室、卧室、洗手间、游泳池休息室,还是外出列车上都放着书,经常是日夜都在勤奋地读书,许多城市的图书馆都留下他借书的记载,书是他一天也少不了的精神食粮,也是他的最大财富.毛泽东一生读书破万卷,成为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9.
谢家林 《当代贵州》2011,(21):62-62
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或奋斗目标,但实际能身体力行并如愿的人其实寥寥无几。不少书是读者被书名或舆论的诱惑将其请到书架,而书的最终命运十有八九是被束之高阁。有书不想看、看不了无疑是一种尴尬的现象。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是显得太过功利,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6,(2)
《中国古代家训》一书汇编了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放翁家训、庞氏家训、聪训斋语等共九篇家训,本文从读书立德、节俭持家、刻苦学习、慎于择友、厚重有恒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件深灰色的上衣,面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这样。他凝重的神态,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梅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重新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却时刻自问:我为什么要申请入党?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就在心中立誓要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工作,也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由衷感激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同志对我在政治上的亲切关怀……”解放初期。  相似文献   

12.
正提高一个地方的阅读水平,抓好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是关键。经过多年努力,苏州不但在各乡镇开设了一大批公共图书馆分馆,在农村兴办了大批农家书屋,部分县市区还攻克难关,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通借通还,使它们成为一个"流动大书房",让城乡居民借书还书更加方便。"人间天堂"的苏州,并非仅是"鱼米之乡",还是读书的"天堂"。自古读书、刻书、藏书风气遍及城乡。正如文献所载:"吴中文风,素称极盛。大江之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拥有数千百卷之图籍者,多不胜举,居民中藏有一二十  相似文献   

13.
我是毛泽东主席晚年的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毛主席的读书和住地书房存书的管理等服务工作。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他老人家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住地书房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有近10万册。这还不算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了的藏书。毛主席一生与书为伴、勤奋刻苦、学以致用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读书要下苦功夫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评介孔明1994年8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国新等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以下简称《国史长编》)一书。这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1949-1956)约70余万字;第二卷(1957-1965)约90余万字;第三卷(...  相似文献   

15.
正"上级布下天罗网,数万敌兵一袋装。毛泽东思想把我的心照亮,浑身是胆斗志昂。出敌不意从天降,定教它白虎团马翻人仰。"东区攀枝花大道中段一栋老小区楼的六楼,包月禄老人坐在自己小小的书房里,哼着京剧《奇袭白虎团》的片段。他戴着毛毡帽儿,唤来自己的老伴儿再次确认自己的仪容整洁,等待记者的来访。阳光照不进来的房间,有些阴冷。老人坐在沙发上,目光所及之处,是电视柜  相似文献   

16.
正贵安新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构建"一章审批、一网审管、一单规范"和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双轮驱动改革模式,为新区快速发展增添了动力。作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之一,贵安新区近年来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构建"一章审批、一网审管、一单规范"和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双轮驱动改革模式,为新区快速发展增添了动力。缩减程序实现群众少跑腿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张庆善教授曾应邀到卓琳家,看到书房里有个书橱全部是《红楼梦》方面的书,特感亲切,好奇地问:"您这儿有这么多红学的书,是小平同志喜欢《红楼梦》吗?"  相似文献   

18.
石绍平 《学习月刊》2014,(13):16-16
有事无事的时候,我总爱往书房钻,因为我向往书房中的自由,向往书房中的幸福。 在书房里可以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孤独。"这绝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我还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真心喜欢它,便不觉得苦!"试想,当你阅读了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后还觉得苦吗?  相似文献   

19.
"喧阗神气散,一静百慧生。"作家创作离不开笔,同时需要一个让人静气思考的书房。有作家曾说:"自己的书房不可以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如此说来,书房是袒露作家心境的地方。那么,作家们的书房到底是什么样呢?  相似文献   

20.
李裴 《当代贵州》2011,(1):64-64
书房乃读书之地,许多书都是老朋友,每本书里都有许多灵魂在对话,进入书房,就进入了思想的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