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人的社会本质及其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认识的社会性,把全部认识论奠定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认识的社会性是指:第一,人类认识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第二,认识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认识本质上具有非自然性和非个体性。文章还从认识的起源、认识的内容、认识发展的动力、方向、方式等方面论述了其社会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实践者、认识者。作为社会生活和历史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是以个体和群体两种基本形  相似文献   

3.
王爱玲 《青年论坛》2007,3(2):21-23
邓小平坚持实践标准,批判地审视既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他从实践的现实条件出发,从这一约束条件系统提供的可能性中寻找前进道路,以民族现代化和人民富裕幸福的社会进步尺度为基本导向,以可达到的目标的诸方案的优化选择和新模式建构为决策理念,在实践创造功能和自律功能的双向作用中走出一条合规律合目的的新路,来引导人民创造出中华民族新历史的光辉篇章,从而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改革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行政理念的提出 ,从内容、宗旨和方式方面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行政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行政改革面临着目标的冲突、体制改革与管理变革的矛盾、市场化与法治化的矛盾 ,这种种矛盾现象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今后公共行政改革的基本选择是 ,在利益选择上以社会优先 ,在价值选择上以公正优先 ,在行为选择上以法治优先。  相似文献   

5.
人是实践的人。讲人的价值,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社会实践。因为人的价值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个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满足程度。社会实践决定人的价值1、人的价值由社会实践创造、决定人并不是某种超乎社会历史之外的神物。人就是人的现实,而人的现实的一切,包括人  相似文献   

6.
万斌  ;王学川 《求索》2008,(4):201-204
历史创造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其实质就是社会历史运动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指的是主体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有意识地从中进行选择。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要以选择性为条件并通过后者实现出来,而后者则要以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为根据并在其制约中运行。历史创造活动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的自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历史创造活动也是尊重群众和尊重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把握它,一是要正确理解尊重群众,二是要正确理解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三是要正确理解主体在实际活动中是如何实现二者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总体性"范畴是一个潜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我们从马克思文本中不难捕捉到总体性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改造创新.马克思以劳动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以实践辩证法为推动力,构建了人、自然、社会这个有机整体.整个社会历史即表现为人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凸显劳动概念总体性原则的运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面临着精神危机.因此,研究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总体性原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把握,对当代人的自我认知以及精神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琦  敖翔 《前沿》2005,1(3):143-145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实践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为此, 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把握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何以可能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的目标、主体、途径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一、主导精神——人群历史运动的核心和主流人类文明历史的壮丽画卷是由人的世代相承的活动编织而成的.人的活动分为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实践活动总是在人的精神活动支配下进行的.社会实践就其规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个体实践是被个体精神所支配进行的,群体实践则由某种共同的精神所控制、所支配.在历史的色彩斑斓的多种群体实践中,必有一种群体实践代表历史的方向和主流,而控制支配这个进步人群、共同实践的共同精  相似文献   

10.
有两种含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指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这种意义上的必然性,二是指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某些必需的条件这一意义上的必然性,马克思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论者,这种必然性与历史决定论无关,相反,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的道德批判留下了空间,也以其对"必需的条件"的承认而限制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的批判是从"应然"和"必然"两个维度展开的双向度批判,从这种双向度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评判现实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一般标准:一个特定的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系赖于它作为人类实践的形式,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是帮助促进了、还是阻碍限制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发展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3.
刘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3):96-99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十分复杂的,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必须要有复杂性思维方式和方法。首先要承认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因素都是由无穷多个社会因素制约、影响,都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所从事的历史活动的结果,是由从事历史活动的各个人、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其次,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须对历史事件作较长时间的、足够充分的历时性考察,或对较多同类历史事件作共时性比较。最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致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认识和把握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谓人道主义,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问题。要想更深入、透彻、相对准确地定义一种思潮,必须回溯历史,到其发展源头之处看其最初的意义,才能穿透其历史演变中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纷繁多彩的各种形态,找出其贯穿始终的精神实质。人道主义即用某种理念,根据某种价值取向,以某种方式尊重、教化和塑造人,以达到成为真正的人的目的的社会思潮。而这一思潮的精神实质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为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实践推动着社会和人们的认识向前发展,同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也制约着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的水平。因而,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的时代特点,蕴含着实践和认识发展的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映了马克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方法,其实质就是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的观点。所以,坚持实践的观点解放思想与坚持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原则解放思想是一致的。一、以实践的观点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原则不断解放思想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原则指出,人由于实践的需要而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人的…  相似文献   

16.
一部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就是控制和强制的历史,无论是农业社会运用权力所实施的强制,还是工业社会运用法律制度所达成的强制,都是出于秩序的要求。强制的实施往往需要以暴力为后盾,而且也会最终走向暴力的应用。强制的前提则是人的不平等,强制的结果又导致了人的不平等的升级,也同时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在这一问题上,工业社会在社会治理中所运用的强制是与其早期的启蒙思想相悖的。在某种意义上,世纪之交出现的恐怖主义问题,可能就是工业社会通过强制的方式去开展社会治理所积累起来的能量以一种变态形式的爆发。我们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在此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治理变革指向了非强制性的社会治理方向。合作治理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社会治理方式,它将意味着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切强制都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7.
理论自信既来自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历史沉淀,也源自在创造性实践中的提升。这决定了理论自信是现实存在的,是一种孕育人的心理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重要社会机制。全面解读"理论自信",有助于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社会发展方式,构筑"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张玲卡 《前沿》2011,(3):14-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社会劳动和社会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和社会本质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最高目的,坚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本质,自觉地把认识关系融入改造关系,又把改造关系融入认识关系,乃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系统化互动式教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我院2000年重点教改立项之一,《方案》以《侦查讯问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和实践对象,以探索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通过几年的不懈研究和刻苦实践,《方案》已初见成效,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以下是对该《方案》的粗浅评析。一、系统化互动式教学研究的基本特点(一)用系统论的方法认识和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教学效果的水平差异,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对影响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不断认识并以特定方式加以利用的结果。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不少教师习…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历史进步理念是其历史哲学的核心思想。按照这一思想,人类历史是朝着善的方向前进的,人的二重性存在在社会中产生的对抗性促成了这一自然目的性趋势的实现,并将最终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历史进步理念的深沉历史感和深刻的哲学眼界,为人类历史发展前景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在全球化时代仍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