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马迎 《中国保安》2005,(22):47-49
吴永德是我父亲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8岁,是个福建人。他来北京十多年了,从一个拉货的打工仔到现在的建材公司大老板实属不易,父亲常教导我要多学学人家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出于好奇心和职业的敏感,我把吴永德放在了被访者的位置上。吴永德是个很豁达的人,他笑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打工仔啊,来北京之前也是,攒了些钱,这几年才开的公司。路要走稳,既然出来闯,就别怕苦……”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7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在家里,我和小妹妹关系最好,妹妹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母亲不让女孩子上学。我就和母亲吵,说我自己打工挣钱供妹妹上…  相似文献   

2.
大爱无疆     
妈妈今年78岁,但身体硬朗健康,无病。现独自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过日子。母亲说来很命苦,在我3岁时,父亲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妹5人拉扯大,现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而母亲还独自过活,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每每我将妈妈接来,妈妈总是只住几日,就嚷嚷着回去,"我在这儿住不惯,像蹲监狱似的,呆不下去。"但有一次母亲回去后打电话告诉我说,回  相似文献   

3.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在那沉闷封闭的年代,生活门路不多,父亲只能在庄稼地里埋头苦干,母亲的身子又虚弱,连吃药的钱都没有,还得供我们上学,父亲只好翻山越岭挑柴到镇上去卖。记得那一次父亲又卖了柴连饭都没吃,就去给我送钱。只见他两眼熬得通红,面色枯萎憔悴,刚落去的  相似文献   

4.
感念父亲     
看着我的父亲与我的儿子逗乐儿,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儿。 父亲有两个女儿,在我下面还有一个小妹。我知道,父亲这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儿子。换在以前,换在农村,无子是一件挺没面子的大事儿。虽然我的父亲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农村,虽然我的个性像极了他且成长过程中从不让他多操半点心,虽然父亲表面上也没说什么,而且母亲也没有因为生女儿便在家中没有她的地位。但,确切地说,我们这个家族的姓氏最终到我们这一代便止住了,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账本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个字眼显得很陌生。因为在我还不足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魔离开了我们,只剩下母亲孤单的身影。母亲的身影在我的生活中不停地晃动: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接我们上学放学、一个人换煤气、电灯坏了自己修……所有父亲的角色都被母亲一个人承揽了下来。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看着母亲的白发一点点变多,皱纹过早地刻进她沧桑的面容。为了我们,这么多年来她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走出家乡的小镇……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一个个地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母亲笑了,笑得很欣慰。毕业后,哥哥姐姐都离开了…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眼泪     
陈文海 《中国保安》2006,(10):46-48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极好强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很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一直缺少家庭的责任感,他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官不大,架子却不小。在家什么事不做,整天在外吃喝赌。是母亲一个人把家里家外料理得那么好。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那时,村里的医疗水平很差,每次犯病,母亲总要背着我走上10几里路到乡里的医院去看病,父亲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陪过我一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发高烧并不停地呕吐,而不巧的是那天母亲也卧病在床。可是体弱的母亲硬是挣扎着起来背上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走得好艰难。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喝得…  相似文献   

7.
一念之差     
曹友良沦为持刀蒙面抢劫犯,这在安福县横龙镇四井煤矿如同一个炸雷,令人难以置信。 曹友良今年刚满20岁,他有4兄弟,自己排行老二,母亲改嫁后和40岁的父亲结婚。在曹友良13岁时,母亲因病撒手西去,留下的是一个贫穷破败的家庭。那年,曹友良小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他四处流浪,在一些煤矿上靠卖力气打工挣钱。 曹友良多年来在四井煤矿做事,吃苦卖力,为人本分,话又不多,矿上老板可是看着曹友良长大的,老板同情也很关照他,曹友良的出事,矿上的人都很震惊。 儿子曹友良的锒铛入狱,给60多岁年迈的老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四年初秋,我在广西大学校园内一幢教授楼里,访问了被人们称为‘韩工’的总工程师韩承隆。这位年逾花甲的长者,身体健壮,充满着活力;古铜色的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他很健谈,说话时绘声绘色,加上习惯的手势动作,常常把人引向海阔天空,去寻找他的旧踪……回归祖国韩工原籍福建,祖先早就侨居印度尼西亚,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代人了。他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母亲是一位贤淑的家庭妇女,家境比较富裕。韩工生于一九二一年,六岁开始上小学,十四岁考入了一所五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天晚上,孩子神秘回家时,已近凌晨,母亲过世后他与父亲同住,怕晚了,吵了父亲,难得回家一趟。对于何以晚归,他沉默不语,直到我隔天询问,才腼腆地交代中横路线即将停驶,特地前往搭乘,夜里到花莲转乘火车回家。我第一时间问他,怎么不找我一起去,而是自己去?他没回答,而我也没有等他回答。那是他一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庆祝建党85周年之际,也是我入党30周年之时,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我的父亲、母亲、姐姐还有我都是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孩提时代,父亲总是出差下乡,为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优越工作,含辛茹苦教育我们姐妹三人成长。  相似文献   

11.
青春无悔     
我是淄博市沂源县保安公司的保安队员,在保安战线上已度过了三个寒暑。我尽了一个保安战士应尽的义务,经历了一段苦乐年华。很多人认为我是傻子,但我无怨无悔。为着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去选择、去追求、去奋斗,从中得到了欣慰和满足。正如泰戈尔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他实际是已真有所得。” 我的父亲是老革命,他坦诚正直、刚正不阿。从小我受家  相似文献   

12.
祖父黄炎培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父亲的遗像,旁边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记得在我孩提时,父亲是那么慈祥。大概是中年得子的缘故,他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有时我们顽皮受到母亲责打时,父亲总是出来袒护我们。上海解放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父亲没有回家。特务们闯进家搜查,母亲很紧张,说父亲被捕了。从此家里就得不到安宁,白天是特务的恫吓和调查,晚上听到的是上海周围的隆隆炮声。上海解放了!可是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总穿着一身橄榄绿的警服。我从小就爱跟在他的背后看他的背影,好像无论什么时候,父亲的背影总是那么高大挺拔,给予我的感觉永远是安全、温暖而且幸福。 我刚上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在乡下派出所工作,很少回家。他只要回到家,就拼命地做家务,说是补偿回家次数少的缺憾。有一年夏天,我正在上  相似文献   

14.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15.
精神家园     
《今日浙江》2006,(17):59-59
人生感悟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  相似文献   

16.
曾玫 《台声》2014,(2):81-82
俗话说严父慈母,但父亲对我们的关爱却一点也不比母亲少。慈父严师这个称谓放在父亲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我想,他也会很享受这个称谓。记得幼时,幼儿园离家有几站路,总是父亲骑着自行车接送姐姐和我。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们姐俩全托制每周才回家一次,自然每次看到父亲骑车来接我们部会特别高兴。那时看到周边的一切都感觉特别巨大,甚至父亲的自行车都是个庞然大物。那时我坐在自行车的横粱上,姐姐坐在车后座,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01,(5)
我父亲马季,原名马树槐,1933年生于北京,35岁和我母亲结婚,1968年底我出生在哈尔滨。生我时父亲正在挨斗,母亲只能回姥姥家去生我。我60天时,被母亲用十几层毡毯被褥包着到了北京。父亲乍见之下,惊为庞然大物。后来剥茧抽丝,层层破译,图穷匕见时,他对我的第一句评价是:“怎么  相似文献   

18.
父亲有位朋友,是位知名画家。几乎每次去他家,总能遇上有青年画家登门求教,他也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他还热心地向有关部门、媒体推荐,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的,就忍不住问他:“伯父,您何必呢?你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上万块钱,多画点画多好,何必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王淦昌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似乎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声音还不时在我们耳边萦绕,扶着他老人家在院中熟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也历历在目地浮现于脑海之中……在事业上父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但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生活朴素,待人平等,帮助别人是他最高兴的事。对人真诚、胸无城府、直言不讳是他做人的准则。除偶而听听京戏外,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工作,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次去家中探望,他都是在伏案工作。有时想到一个问题会马上打电话请某某来讨论,而且要刻不容缓地马上来。他对我…  相似文献   

20.
最后的父亲     
父亲去逝有些年头了,而他告别人世那天的情景我却终生难忘,以至于我常常仰头,渴望天空的昭示。 那些日子,父亲在医院里已经住了些时候,医院也几次下过病危通知,我们不忍告诉父亲,却又无力为父亲做些什么,大哥和我,还有母亲只有轮流守候在他身边,虽然我们知道父亲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但还是渴望奇迹的出现,只是父亲不知道,任何药对他来说都已经无济于事了,根本不能留住他的生命。 父亲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接受窗外那束淡淡阳光的照耀。据说有一家医院可以医治父亲的病,我们便抱着一搏的心情劝父亲去治,但他说什么也不肯转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