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开今年第6期《当代党员》,细细品味,感受颇深。一是稿件质量高,信息量大,富有时代特点。当期刊物稿件质量高,对区县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反映,基层党员干部能从中了解到兄弟区县的成功经验。其次,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也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我觉得每期的《当代党员》都有几篇好文章和几个感人的故事。读了去年第12期的刊物,我觉得《我的幸福到哪去了?》和《懂得幸福才会拥有幸福》两文给我的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1日,我从一名教师转型到基层政府从事宣传工作,与《当代党员》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能够在《当代党员》上发表稿件成为我的梦想。时光飞逝,转眼过了5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山村里的光影使者》终于刊发在2012年第10期《当代党员》上。这时的我在区级党报做时政记者。  相似文献   

4.
李浩 《当代党员》2008,(2):51-51
我是一名长期在外打工的三峡库区移民。去年,我回老家办证件,在镇政府办公室里看见一摞杂志,就悄悄“偷”了一本藏在怀里。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读书爱挑剔的老年人,一般的杂志我很难读下去,然而,《当代党员》却让我读出了一些味道。感慨之余,就想拿起笔谈谈读你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陈正权 《当代党员》2007,(12):45-45
前几天,听到一位朋友说起他的同事不喜欢看《当代党员》,我就像好朋友被冤枉了一样,忍不住向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当代党员》的好来: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我们这个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所以我有幸能接触到《当代党员》,并在她的感召下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读《当代党员》时,心中总有许多感动。我认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体现在本职工作中的,所以我以《当代党员》为老师,像她所介绍的许许多多先进党员那样,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我也因此多次受到了公司和部门领导的表扬。我目前正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希望能够继续得到老朋友《当代党员》的帮助与支持,使我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8.
我是上海市一个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职时长期担任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现在已经退休,在社区做老年工作。退休后,我自费订阅《当代党员》已有一年多了,每当看到一期新的刊物时,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常常是一口气从头至尾读完刊物。我感觉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在和《当代党员》一起成长。欣喜之余,掩卷沉思,将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9.
与《当代党员》相识、相知,始于一个平常的夜晚。而后,尽管岁月流逝,工作多有更换,但唯一不变的是床头案前的那一本《当代党员》。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临近年底,工作繁多,各类总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深夜10点,办公室里依旧回响着我噼里啪啦的打字声,长久注视电脑屏幕的眼睛酸涩不已。怅然间,我看到了摆放在办公桌旁的《当代党员》,心烦意乱之下,我顺手拿起翻阅。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09,(8):F0002-F0002
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要求:“继续办好《当代党员》、《党员文摘》、《党课参考》。”我社总编会认为,《决定》明确要求继续办好三本党刊,这是市委对重庆党刊群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全社干部职工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精益求精地办好三本党刊。为把重庆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和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唐汁 《当代党员》2007,(12):59-59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从高二的时候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看到《当代党员》开始,她就走进了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如今我已经步入知命之年。倘老爸还活着已是95岁的耄耋老人了。60年代中期,我十几岁的时候,老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里总是攥着一本书,那就是《共产党员》。那时我小学四年级,有时在老爸忙别的事儿时,我也拿起爸爸的《共产党员》翻看。乍看时,就是看看热闹。久之,便被书中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形象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年轻的党务工作者。近两年来,我感到《当代党员》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刊物版面轻松。栏目丰富,文章精致,内容实在,也很实用。以前我时党务工作有些误解,总认为这项工作很枯燥,但当我看完《当代党员》后,我才深深懂得,原来党务工作也有鲜活的一面。在刊物的启发下,我在工作中,也尝试用一种党建记者的视角去思考工作,击发现身边那些优秀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甚至有时因为一些优秀事迹、好人好事没有报道出来,竟然有一种负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党员》2011,(1):73-76
她把社区6149人团结成一个家,连远在非洲的流动党员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15.
张安寿 《党员文摘》2006,(10):24-24
我是一名农村党员。订有一份《党员文摘》杂志。我所在村民小组的村民有着接受知识、文化和信息的渴望和阅读报刊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条件所限。难以看到更多的报刊,恰好我长期订阅的《党员文摘》又是本非常不错的杂志。有人说。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才能得到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决定把《党员文摘》拿出来与村民们共享。开始,我在看完新到的《党员文摘》后,便拿给村民们传阅。但由于人多传阅速度慢。一个月下来.一本《党员文摘》传不了多少人。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4月写的一篇《群众对村务公开有“五盼”》在贵刊第6期上刊登后,在璧山县大路镇党员干部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大家一致说贵刊真正是市委的喉舌,真正是全市党员群众的良师益友,是广大党员及群众信得过的好党刊。为什么这样说呢?此文我曾投过其他一些报刊,结果均石沉大海,还是《当代党员》能够倾听基层声音,既敢听真话,也敢为群众说真话,就为这一点.我们耕兽为《当代党员》叫好。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07,(1):29-29
2004年以来,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会根据形势发展和受众的需要,提出了“市场第一、读者优先”的理念及用生动、鲜活、有思想的新闻产品适应读者需求等重要办刊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市委机关刊物《当代党员》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提高,已成为宣传重庆的重要窗口。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当代党员》已有32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知音》、《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其中《邓书记受委屈之后》、《酒家为何”坚决不接待乡干部”》被《人民日报》转载,《让农民版画“叫好又叫座”》被《中国文化报》头版转载。  相似文献   

18.
每一次拿到新的《当代党员》杂志,就像握住久未谋面的朋友之手,亲切、欣喜、激动。编辑同志用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目光为读者送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9.
说来很有意思.我第一次接触《党员文摘》是在医院里。 两年前,老爸因病住院。每天陪床的我,常会在医院门口的报刊亭买上一两份报刊.一来可以打发陪伴老爸的漫长时间,二来也让老爸看看,缓解一下病痛。  相似文献   

20.
缪绍强 《党员文摘》2006,(11):12-13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党员文摘》在今年七、八两期的“艺术星空”栏目推出的《八十五年辉煌历史》(上、下)美术图片,是一组主题重大、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