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对腐败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问责机制这一中观层面探究腐败的成因有助于避免宏观解释要素概念复杂与结论自相矛盾的局限,通过将多个相关微观解释要素结合起来提升腐败成因解释的解释力。从问责机制的角度检视我国腐败治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人大机关的问责主体地位缺乏切实的保障、问责形式单一和忽视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等因素是目前我国腐败治理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应当将重视人大机关和公民的问责主体地位、调动多种问责形式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和发挥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作为深入推进我国腐败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7,(10)
目前学术界对腐败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问责机制这一中观层面探究腐败的成因有助于避免宏观解释要素概念复杂与结论自相矛盾的局限,通过将多个相关微观解释要素结合起来提升腐败成因解释的解释力。从问责机制的角度检视我国腐败治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人大机关的问责主体地位缺乏切实的保障、问责形式单一和忽视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等因素是目前我国腐败治理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应当将重视人大机关和公民的问责主体地位、调动多种问责形式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和发挥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作为深入推进我国腐败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腐败现象是当前的社会焦点问题 ,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克服的难点问题。经过我党多年的反腐努力 ,腐败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但至今仍在继续滋生和蔓延 ,消除腐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的原因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清除腐败必然需要多管齐下 ,进行综合治理。本文仅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腐败的文化心理成因腐败的产生有其必然的文化因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中国人所形成的一些文化心理有助于腐败的产生 ,…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开始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腐败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其中以"一把手"腐败的现象尤为突出,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一把手"前"腐"后继的腐败接力赛."一把手"腐败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的腐败和现行党政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务员"亚腐败"治理的伦理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腐败"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土壤,是腐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私利性、模糊性、普遍性和衍生性四个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当前,"亚腐败"在我国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具有蔓延之势.它在我国公务员中产生具有深刻的伦理原因,必须从伦理上找寻治理的对策,才能收取实效.  相似文献   

6.
腐败已成为侵蚀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颗毒瘤。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这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转型期各项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这为党员领导干部滋生腐败行为留下了漏洞和提供了条件。本文从转型期腐败成因的制度视角分析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嫄  付慧姝 《求实》2004,(11):72-73
腐败是危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痼疾 ,以权力失控、失衡为主要标志的权力异化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在坚决打击腐败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我国目前的腐败主要属体制性腐败 ,遏制进而消除腐败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行法治。克服体制缺陷 ,必须建立起防止权力集中和权力滥用的制衡机制 ,以法治为权力限定边界 ,并对权力的运行进行严密的监控和制约 ,从而防止政府及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张。  相似文献   

8.
李文丽 《奋斗》2001,(12):26-26
正确认识腐败的本质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性质,是科学指导我国反腐败斗争健康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前提。因为,只有弄清腐败的本质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性质,才能使人们正确认识腐败产生的根源并科学地制定反腐败斗争的方针,原则与战略,不断提高我国反腐败斗争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本文从历史体制、法制等方面对权力逆向运行的根源进行探析,这对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理论修养,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成长阶段的地位变化,深刻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并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预防腐败思想。他主张从加强马列主义修养、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党员加强自我审视和自我批评,强化公仆意识、提倡艰苦朴素、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预防腐败;从司法独立、党政分开、分配制度、民主监督等方面提出了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思想。这对当今我国的预防腐败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学德  何曾科 《学习论坛》2007,23(11):36-40
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社会转型期,我国腐败的类型和领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研究分析腐败类型和腐败领域的发展演变,深刻认识和把握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状况和规律,对于制定并选择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方针与策略,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中央纪委“现阶段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与治理对策”课题组的安排,我们承担“政治原因与治理对策”的研究。从政治角度分析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并找出治理对策,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从政治角度看,我国目前腐败主要表现为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行政腐败三个方面。——吏治腐败。主要表现为任人唯“圈”,拉帮结派,以我划线;拍我者荐,媚我者选,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一颗社会毒瘤。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铲除腐败工作。近年来,我党在加强和建设惩防腐败体系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大的效果,已经在文化道德上、法律上、行政上、制度上建立了多渠道的惩防腐败体系。但是,从心理源头防治腐败,则是当前我国廉政文化体系和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薄弱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的改革,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腐败这一不绝于史的政治顽疾,也严重地困扰着人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指出:腐败已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对腐败给我国的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危害日烈的影响,抱任何的侥幸。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虽然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腐败的危害,但我们如果以负责任的态度对腐败的现状进行理性评估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腐败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些方面甚至仍在恶性发展,而这种看法并不需要任何统计数字的验证,人们从自身的亲历和感受中就能经验地得出。  相似文献   

15.
防止腐败,世界各国采取了许多对策和高招,然而腐败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同样,腐败问题在我国也非常严重,党中央明确提出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因而解决腐败问题不仅要打击腐败行为,查处腐败案件,而且要建立反腐败的长效法律机制,并从制度创新入手,针对产生腐败的原因,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采取预防性法律对策,铲除腐败现象赖以滋生的土壤,只有既治标又治本,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一、腐败的成因及表现产生腐败的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发展,预防腐败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完善。本文把我国预防腐败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各阶段预防腐败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人们对于权力腐败的关注度、国际社会对我国权力腐败的评估及我国惩治和打击权力腐败的实际情况认为权力腐败已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危险”。而权力腐败滋生蔓延的思想根源在于忽视了人性恶或是官性恶;制度根源在于受人伦束缚下的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体制机制根源则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治理权力腐败应严于律己,通过廉政教育取信于民;推进制度改革,实现制度面前无特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国外腐败防治体系进行研究,重点阐述国外典型国家的腐败防治体系要点,深入分析国外腐败防治体系实体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特点,提出对我国腐败防治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本文从历史体制、法制等方面对权力逆向的根源进行探析,这对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心华 《求实》2005,(6):65-67
腐败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古今中外历来都有.近几年来,我国加强反腐力度,反腐措施愈来愈严厉,反腐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腐败事件仍层出不穷,腐败由个案向窝案发展,由官场腐败向大众腐败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开始从新的视野即文化的角度来关注腐败问题.反腐败不仅需要制度反腐,更大程度上还要在社会中形成防止腐败蔓延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预防、制止腐败,即文化反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