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慧 《理论导刊》2008,(5):94-97
军事司法是保障军人合法权益,维护军事利益的最后防线.军事司法的和谐有利于维护军事秩序,增强部队战斗力.军事司法和谐包括军事司法的内在和谐和外在和谐.内在和谐包括军事司法独立、保障军事司法人权与军事司法权威;外在和谐包括纠纷的解决以及形成判例导向规则.军事司法和谐在本质上是均衡利益,而实现军事司法和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和加强党对军事司法工作的领导;转交军事司法理念;强化军事司法队伍建设;保障涉诉官兵的程序参与权;建立军事司法援助制度;培育和谐的军事司法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刑事立案程序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程序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现行立法的不合理导致在立案阶段侦查机关采用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的非法性,同时也是司法实践中不"破"不"立"现象的一个成因.在考察了国外相关立法之后,建议取消立案程序,代之以相对简化的初步侦查步骤,将其纳入侦查大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3.
非刑罚处罚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它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非刑罚处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理念上的障碍,也有立法和司法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之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体现人本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付其运 《理论探索》2011,(4):128-131
判文解释是指法官审理案件时,在裁判文书中就如何具体适用法律作出的解释。法官在判文解释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法官的良心是判文解释的内在支点,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判文解释的外在支点;民意在判文解释中居于基础地位:判文解释需要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众参与赋予判文解释强大的民意基础。在刑事司法中,构建法官、民意与判文解释的和谐关系,要在思维方式上从"唯一正解"转向"和合建构",在解释模式上从"独白"转向"对话",在实践操作上从立法式的司法解释转向司法的判文解释。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司法和舆论的实践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其新格局体现在舆论经常塑造并高度关注司法"公案",舆论高度介入"公案"司法并引发对制度问题的深层探讨,司法机关通过裁判、制度变革等各种方式积极回应舆论诉求。站在理论高度,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与"公案"所具有的社会冲突反映性的本质特征是引发并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舆论关注"公案"并介入司法实质上具有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意涵,司法及其后权威主体对舆论诉求的回应则是应对司法及实现政治合法性的举措。我们应在宏大政治与社会背景中看待当代中国司法和舆论的实践,客观对待"司法去政治化"的主张,审慎作出"民粹主义司法"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及四中全会之后我国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的重要手段就是司法民主。而司法民主化在我国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即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最高法院在司法改革的纲要中提出了完善现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要求。本文试从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司法民主的关联性出发,对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阐释,进而探索解决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司法实践的需求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7.
司法政策源于我国宪法法律构成的规范性体系,是司法体制运行中政治与法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司法机关通过制定司法政策措施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规范法律适用和司法行为、调整司法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等.随着司法政策功能的拓展,人民法院正在从"克制司法"走向"能动司法",从关注"校正正义"走向关注"分配正义",从"司法权地方化"走向"司法权国家化".基于这一司法政策功能的认知,有必要在司法改革中突出司法政策的制度设计,完善司法政策决策程序,更好地履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司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各级政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以和谐司法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的体制,决定了科举制也是一项遴选司法官吏的制度.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偏重"进士"科,使主要选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日渐式微且终被废除,所以科举制加剧了古代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义代替法律的倾向,造成了司法官员法律素质普遍低下,在清代由刑名幕友把持司法的局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变法、维新、预备立宪等都要求对科举选官制度进行变革.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终结了以依附行政为特征的传统司法体制,新学校尤其是法政学堂的兴盛则为近代司法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在我国私营企业中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可能性.这是因为:我国私营经济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的现实,是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前提;我国私营企业劳资矛盾中,同一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特殊属性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主体逐渐成熟的现实,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外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的实践,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审判委员会作为审判组织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行使着各级人民法院最高审判权的职能.但是对其职权定位的法律依据却让人质疑;其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诉讼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让人们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其运作程序也与现代司法理念相悖.因此,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考证,并就对其质疑进行分析,以提出未来审判委员会的应然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但书"司法适用的现状暴露出令人担忧的问题,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但书"司法适用少,作为支撑无罪司法判决的法律依据引用得更少;二是"但书"司法适用不统一、不协调。目前,论证和阐明"但书"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务之急。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出罪机制的建立,它是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内在需要和实体前提。从可行性角度分析,它是刑法总则统率、指导分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法律规范基本构造发挥效用、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司法解释的合法性保障和认可依据。据此,可从程序和实体两个维度构建"但书"的司法适用路径,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3.
刘武俊 《民主》2007,(1):16-16
据新华社2007年1月7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近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并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境。首席大法官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表明缔造和谐的司法环境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司法机关的努力方向。另据媒体1月8日报道,最高法院正在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笔者认为,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也是最高法院倡导和践行“司法和谐”理念的具体表现。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结构庞大、内容繁多的宏…  相似文献   

14.
"两会"代表个案监督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再到相对衰弱的发展历程,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仍持续发挥作用。其在实践中长期存在和运行的顽强生命力,与"两会"代表个案监督本身所蕴含的司法廉政促进功能密切相关。然而,受立法模糊等因素的制约,"两会"代表个案监督在现实中呈现失范趋向,成为当前司法廉政建设的盲区。以"两会"代表个案监督的规范化推进司法廉政,仍需要从法院评价与法官考评机制构建、个案监督制式表格的运用、个案监督材料归档要求、个案监督档案制度建立等方面着手展开。  相似文献   

15.
吴强 《各界》2008,17(5)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现代教育全新理念、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探索实践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伸展个性、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对和谐教育的认识、探索与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税收司法体系存在着税收司法审查虚化、税收司法体系不协调和不规范、税收司法组织机构的权限过窄等一系列问题,这与税收司法和谐的要求极不相称。构建我国的税收司法体系,应本着税收效率、司法和谐和司法的最终救济性等原则,立足本国国情,积极借鉴他国经验,设立相应的税务审判机构,完善税务检察机构,并在税务机关内部设立税务警察机构。  相似文献   

17.
孟祥娟 《理论探讨》2008,2(2):170-172
利益平衡是法律的价值取向,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成为法律的目的和任务.立法以权利与义务为利益调节机制.司法的终极目的是维护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司法的理想目标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司法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5,(2):101
<正>法学系列刊以"繁荣学术,服务实践"为宗旨,扎根学界和业界,以专家的眼光选文,用专业的素养办刊,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是法学研究、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素材与参考。法学系列刊包括"复印报刊资料"7个专题以及《法学文摘》。《法理学、法史学》(月刊,112页):反映国内外法理、法史学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陪审制度是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民主形式,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条重要途径,曾经对我国的审判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实践的运行,陪审制度暴露出多方面的缺陷,效能不彰.陪审制度何去何从,成为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关注的焦点.主要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最新实践进行回顾和梳理,系统地指出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深入地剖析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抓住具体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矛盾,从价值期望和制度安排两个层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审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议,使这一重要司法制度的内部制度安排更加和谐,功能界定更加科学,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乡村司法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问题——策略”、“国家——社会”和“理论——实践”三种模式.由于“问题——策略”模式与“理论——实践”模式有着很大的亲和性,即均缺乏对中国社会实际的关怀,因此整个乡村司法的研究实际表现为“国家——社会”与“理论——实践”之间的二元对立.为了克服当前乡村司法研究中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极端的现状,有必要迈向一种“实践——理论”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