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僰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古老部族,对其来源、族属、迁徙和演变,学术界多有争论,迄今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对此问题试图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希望得到批评教正。僰人的族属元明时期,洱海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僰人,僰亦写作白。主要用作部族名称。以这样的字作为族别称谓并不是随意取的。认真考究以僰为部族称谓的人们共同体,可以在  相似文献   

2.
民族迁徙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部分,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原有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生存环境居住的民族分布变化过程。整体的迁徙在远古的部落或部族时代较为普遍,民族形成之后的迁徙多为部分人口的迁徙。民族迁徙不同于某些个人或家族在其民族文化区域内的随意人口流动,它是一种有规模的集体迁徙,这种迁徙可以引起一个民族人口和文化重心的移动。譬如傈僳族.明代主要分布在碧罗雪山以东的丽江,宁蒗、永胜、维西等地,到清代中期,傈僳族的人口和文化重心已移到碧罗雪山以西的怒江峡谷。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逐…  相似文献   

3.
论部族     
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和民族四要素理论,我把人类历史中的民族共同体划分为三种形态:民族共同体原始形态——部落、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部族、民族共同体高级形态——民族。民族共同体一词的含义,相当于传统广义的民族。部族不同于氏族、部落,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形成的民族,但是它与它们共处于民族共同体这个体系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属于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它,氏族、部落无发展出路,没有它,资产阶级民族也没有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人类的迁徙,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迁徙是人类谋求生存的手段之一。那时候人类的始祖,一直以野果及植物的根茎果腹,或靠鱼猎充饥,几乎是居无定处。当原始农业出现后,人们的居处开始有所稳定,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后,仍进行着长时期、大幅度、远距离的迁徙,其足迹遍及我国中原,中南、西南诸省,并跨出国界,进入东南亚半岛,甚至时至今日仍在一些国家中继续迁徙不止。国教苗族迁徙自不待说,国内苗族迁徙,有史料记载可查的,至少就进行了五次大迁徙。第一次迁徙波史籍记…  相似文献   

5.
张剑 《求索》2013,(12):79-81
苗族传统歌谣文化蕴涵着该民族千百年来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史记忆.折射出苗族先民承受的来自部族冲突与阶级斗争的社会压迫。亦是苗族饱受战争苦难与迁徙磨难的民族记忆,同时还承载着该民族的社会历史观与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秦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以赢(马的前身)为图腾、生活在齐鲁之间的东方部族。柏翳(即伯益)是该部族受领封地后第一个祖先。他是“少昊(东夷)之后”,而不是“颛项(华夏)之苗裔”。后来赢姓子孙分衍为许多国氏,分布于江淮一带,秦氏是诸国之一。由于政治上的兴亡变易,到殷末周初,赢秦人被迫向西迁徙,与西戎杂处,逐步发展成为赢姓秦国。这与过去一般史籍所述:赢秦人从来是陕甘一带的土著部族,是不相同的。 本文为作者所著《秦史稿》的一章,原文约23,000字,本刊发表时作了一些删节。  相似文献   

7.
荆楚的来源及其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荆楚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其祖系及亲族考察,认为系出于黄帝颛顼系,是祝融氏华姓的子孙,属于华夏集团。荆楚一木二名,盛产于黄河中下游,居此的部族因以为名;后来部族迁徙,形成国家,仍相因定为国名。立国之前,其居住和迁移地点,可考的有七处;立国之后,其迁(建)都十次。在其四次迁都、定都于郢时,为其鼎盛时期。后相继为吴、秦所侵,经五次被迫迁都,最后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8.
论迁徙自由     
肖百灵 《求索》2007,(4):103-105
迁徙自由源于维持生存的自然权利,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对迁徙自由的确认和保障分为绝对模式和相对模式两种。本文对迁徙自由做了法理上的初步分析,并对各国有关迁徙自由的宪法制度做了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辽朝部族为一种行政区划,但对于辽朝部族范围的划定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在在于,学者们依据的《辽史》三处史料本身记载的部族诸事并不一致。因此,可依行政区划所需诸项要素,考察《辽史》记载的部族,重新划定辽朝部族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姚同发 《黄埔》2007,(5):46-48
三,血统证明:由姓氏探源   在远古社会,一个姓是作为一个部族(或部落)的旗号(或标记)而存在的。之后,随着子孙繁衍的增多,一个部族(或部落)又分为若干个分支,每个分支又都散居各地。这样,每个分支就需要规定一定的名称做标志,于是出现了“氏”。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13,(9):46-46
殷啸虎、陈春雷在《法学》2013年第6期载文《迁徙自由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要求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而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大城市,又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迫使城市不得不通过严格的户籍政策及相关措施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入,迁徙自由面临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组织理论是透视和剖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佳视角。在组织理论视角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众多社会主体的组织化联合体,其产生解决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分散、社会治理主体协同度低下等问题,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愿景搭建了组织平台和制度保障。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多维度特征,它体现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开放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统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必将促进社会治理朝着社会化、民主化、系统化、协同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14.
从固始到台湾的大迁徙和大移民,孕育了海峡两岸同胞今天的血源基础,印证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昭示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道理。回首这一大迁徙、大移民的历史,再现我们的祖先是怎么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南方,来到台湾的——这是《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这次活动的初衷。希望更多的台湾同胞,台湾南部的乡亲,听说这段故事,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喀麦隆和尼日利亚接壤的海拔1800米的阿朗蒂卡山脉的密林里,有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部族,非洲科玛人。这个部族由四个部落组成,他们各讲各的方言,但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女人不穿衣服,只用树叶遮住下腹处。裙子容易破损,姑娘们一天要换上几次。和女人  相似文献   

16.
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多维内在逻辑,分别是秩序和谐的生活共同体、多元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权责适应的责任共同体、社会进步与人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用制度、协商、情感等多维治理工具来实现其现代化建设,需要重视解决重构基层新型人际关系、扩大群众参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有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客家民系的主体来自中原河洛,既有从河洛地区直接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移民,也有更多从中原先迁徙江淮流域,再辗转迁徙闽粤赣边地。  相似文献   

18.
颜欣 《理论月刊》2023,(6):25-33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和地域概念,就我国而言,包括南亚、南太平洋、东南亚等区域。东南亚是中国周边的重要场域,对东南亚的运作成效对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的检验,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愿景与实践,有着相应特征与共性。规则、责任、意愿、过程共同组成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框架,四者缺一不可。不过在现实运作中,“邻里”矛盾和分歧、大国竞争和博弈、周边内生性因素及周边机制拥堵在不同程度上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造成一定阻碍。基于此,不断完善和健全周边基础性秩序与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搭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长效机制、在周边时空结构中注重周边构造的过程建构及加强周边命运共同体知识生产成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阶梯与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关于《舜典》三危所在的主要观点都不能成立,这些观点都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其核心证据都有致命的缺陷。数词+地名是上古与部族迁徙有关的表示空间位置的特有语词模式。三危不是一个地名,危才是地名,三危是一个数词+地名的词组而非词,因而三危不是指一个称为三危的地方,而是指三个称为危的地方。古史中,部落间战争战败者往往被安置在战胜者的主要活动地区, 而不是被远远地流放到偏僻蛮荒之地,所以三危的合理区域应该在尧舜的主要活动区域。 殷商卜辞中发现的三个危地与《舜典》三危所指应该相同, 其具体地域应大致重叠。尧舜时期三苗并未被窜往尧舜主要活动区域以外的地方,更没有被窜往遥远的西羌、 西南乃至今缅甸萨尔温江流域。 西羌地区的古羌族及其他部族的源流与三苗无关。  相似文献   

20.
七、呗勒与阿者的关系 呗勒与阿者,各有疆土,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呗勒与阿者的关系为同宗——姻亲——役属——承袭的关系。 在周秦之前的我国西南部族中,希慕遮是一个人数最多,势力强大的部族。这个部族发展到笃慕俄之时,分为6个大部族,即彝族先民之六祖。这6个部族中,据彝文文献记载,他们都以笃慕俄为共同的始祖,武部之祖慕雅楛与乍部之祖慕雅怯为同母所生,是两个最亲近的同宗部族;陋部之祖慕雅赛与侯部之祖慕雅卧为同母所生,是两个最亲近的同宗部族;宓部之祖慕雅克与默部之祖慕雅齐为同母所生,是两个最亲近的同宗部族。从先祖关系的角度来说,呗勒为宓部慕雅克之后,阿者为默部慕雅齐之后,呗勒与阿者是同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