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明秋,穿着朴素、身材高大,黛富妮家饰品牌的领军者,一位跨越海峡两岸的台湾企业家.他带领黛富妮,从连续3年分毫无收起步,发展到遍步大陆300家加盟店的规模,创造了台湾家饰品牌在大陆发展的奇迹,走过的是艰辛的历程,留下的是坚实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数字     
《台声》2013,(2):15-15
28件 1月3日,台湾商业总会宣布,截至2012年底,大陆驰名商标累计4562件,其中广义台湾品牌28件。去年大陆新增驰名商标699件,台湾品牌有4件,其中亿光电子和海昌隐形眼镜以台商名义申请成功,台湾知名品牌泰山和单车链条桂盟以大陆企业名义申请成功。  相似文献   

3.
檀国柱 《台声》2011,(7):88-89
6月14日,台湾亿光电子宣布推出两个LED(发光二极管)照明品牌“Everlight”丢疆“zenaro”.zenaro以欧美市场为主,Everlight则着眼于大陆市场。LED竞争非常激烈。公司董事长叶寅夫呼吁,两岸要整合合作,抓住当前两岸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台湾的基础结合大陆的市场,建立全球第一的LED华人品牌。  相似文献   

4.
根据16位扎根大陆发展的台湾文化创意从业者的调研资料,结合福建省相关文创案例,可以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台湾文创业扎根大陆的主要发展模式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现有发展模式的完善方向及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台湾文创扎根大陆发展主要有“开设文创工作坊或公司”“本业+文创”“融入在地乡建乡创”“参与两岸乡创研学”四种模式。台湾文创扎根大陆发展亟待地方政府针对性地加强对台湾青年建筑师和文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从两岸文化理念深度融合的高度制订长期的公众美育计划、两岸企业携手共创中华地方文创品牌,并朝向“成立优秀台青乡村振兴联盟”等模式升级。  相似文献   

5.
肖军 《台声》2010,(1):20-21
2009年12月21日至2010年1月6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台湾少数民旗历史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富展出。作为祖国大陆首次系统、全面、原汁原味地展现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大型主题展览的主办单位负责人,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接受大陆媒体联台采访肘表示,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大陆民众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交往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15)
<正>7月5日星期三阴雨今天上午,我和营员们一起聆听了一场台胞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的讲座。主讲人是早期到大陆就业创业的台胞青年郑博宇,现为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品牌运营部高级经理兼台湾事务负责人。他表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决定到大陆发展,在工作中,他结交到各地的朋友,从而融入到大陆中,也不断增加了对大陆  相似文献   

7.
陈一姗 《台声》2004,(11):60-60
问 宋文琪自己最骄傲的成 就是什么?“我建立了 一个品牌,”山东人的她毫不思索地说。 1985 年进入怡富,除了老外老板,她是编号一号的员工,一手打造怡富的品牌。在台湾金融集团逐渐成型的上世纪 90 年代,毫无本土奥援的怡富,靠着大量媒体曝光、谈理财知识,建立品牌知名度。怡富客户群超过 32 万,始终最大,比第二名多了近 10 万。靠着蚂蚁雄兵,即使股市低迷,怡富资金总能快速顺利募集,稳稳占住 5%以 上的市场。 的鸟都可能失误射到树上,如果更 怡富的台湾经验,让宋文琪在 …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7)
正3月16日,大陆知名电子商务品牌京东商城赴台招商,计划一年内招募100家台湾优质品牌进驻,协助台湾中小企业开拓大陆市场。当天在台北举行的招商发布会上,京东服饰家居事业部大客户部总经理韩聪表示,京东旗下"全球购"平台于去年4月上线,正募集各地具代表性的品牌与商家加入,此次招商特别着重台湾颇具竞争力的服饰与居家类别,希望能共同开拓商机。今  相似文献   

9.
刘铭传抚台7年,全面推行自强新政,为台湾海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自给自足自强这一战略方针作为主政台湾的首要目标,走出了立国—爱民—经商—致富—自强的道路,其言论与大陆洋务派求强必求富的思想竞不谋而合,后起的台湾洋务运动最终与大陆洋务运动并轨而行。  相似文献   

10.
黄蕾 《台声》2005,(10):34-36
台湾石化业60%已转移到大陆。由于看好大陆市场未来的需求潜力,多数石化企业还在持续加码投资。“大陆与台湾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之路是相反的,大陆是从上游走向下游,台湾是下游走向上游。所以台湾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下游很发达,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行销经验。而大陆是由上而下地发展,因此其中下游发展缺乏经验,所以两地互补的空间很大,文/黄蕾产业链的连接也是大势所趋。”台湾石油与化学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谢俊雄对记者说。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球形成磁吸效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石油化学工业厂商纷纷赴大陆设厂,大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祖国大陆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大陆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益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一批世界性的品牌不断崛起。两岸入世后,大陆企业将有机会进入台湾发展。  相似文献   

12.
纪硕鸣  童清峰 《台声》2002,(5):39-39
作为台湾对大陆投资政策重要分水岭的8寸晶圆厂投资大陆案,延宕近半年后终于定案,虽然是小规模、低度开放,但已突破台商投资大陆的敏感防线。面对诱人的大陆市场,台湾许多资讯科技企业其实早已大规模跨海登陆布局,抢占大陆的庞大商机:广达低价产品往大陆生产,台湾则研发及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华硕大陆厂的产值直逼台湾母厂;中芯8寸晶圆厂已在去年9月投产;宏力计划明年量产;明电通看好中国大陆市场,自创品牌。北京、上海、沈阳、福州、珠海都相继引进台商投资晶圆厂。根据台北市电脑公会与数位周刊的联合调查,去年是台资高科…  相似文献   

13.
燕娟 《两岸关系》2010,(3):36-37
2009年初,台湾人士高朝阳接任厦门银行行长。一年来,曾长期担任台北富邦银行总经理的他,在厦门遇到前所未有挑战,他尝试将台湾金融业经验,直接带入大陆,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改革领域。  相似文献   

14.
刁明芳 《台声》2005,(9):30-30
大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价值链最低的位置(指制作),需要向两端延伸(指研发和品牌),向台湾的研发、设计都很好,但是台湾方面要强起来,利用大陆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帮助。近来两岸气氛呈现的现象令很多商界人士感到鼓舞,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好,苏杭纺都蒙利,“全球将出现一个很强的经济体”。在这次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及台湾宏基创办人施振荣的“微笑曲线”理论,亦可作为大陆经济发展的参考。记者:您怎么看台湾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吴敬琏:两岸问题这样拖下去,对台湾经济恐怕不好,台湾不要走到了边缘化,两岸关系如果处理好,…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村运动"与台湾"农业奇迹"齐名亚洲,究竟哪一个更适合中国大陆借鉴?台湾著名农业专家许文富认为:可参考韩国的做事精神,而学习台湾的制度与技术,如能双管齐下,必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对岸的台湾,大陆曾广泛流传这么一句话":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然而今天,"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还能听到吗?7月25日,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投书台湾东森新闻,分析为何台湾最美的风景已一去不复返了。文章摘编如下:不知从何时开始,"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进入许多台湾人的口中。说出这句话时,仿佛证明了台湾人的亲切有礼、人文底蕴受到公认,是台湾的品牌特色。这句话最早是大陆知名杂志《新周刊》在4年前的创  相似文献   

17.
酒和茶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两种饮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中国是白酒的发源地,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都盛产白酒。而大陆酒品牌以国酒茅台为代表之一,台湾第一名酒金门高梁则亦是声名崛起。虽在酿造技术上各有特色,但是深深的两岸酒文化是相通相连的。  相似文献   

18.
菜根 《两岸关系》2006,(11):17-17
就像海外品牌家电分为原装进口与国内组装一样,在大陆产的台湾品种水果也不同于台湾产地水果。如何区分?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董事长李至强接受采访时说,将考虑在场内细分专卖区,标明产地,并建立直销网络,避免这两类品质、售价不同的水果相混淆,以保护台湾果农和大陆消费者  相似文献   

19.
伍源 《台声》2004,(4):10-10
台湾“3·20 选举”的争议风波,引起政局激烈动荡,更令岛内各界对未来两岸关系深感忧虑。岛内舆论普遍认为,两岸关系是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将令台湾经济获得巨大的利益,因此,如何打破两岸关系僵局,成了选后台湾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 现在,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及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因此,学者认为两岸经贸已成为台湾经济的生命线。台湾经济已逐步融入大陆经济,台湾经济发展已离不开大陆,两岸经贸交流已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微博摘登     
《台声》2016,(8)
正1从一名在大陆学习生活的台湾青年视角出发,我观察到整个大陆学子的氛围都有股正能量源源不绝的流出。我认为,台湾的发展离不开大陆,两岸之间应该持续和平发展共同创造和平利基,大陆的发展建设,身在台湾的青年们是可以共同参与其中的。——新浪微博环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