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河殇》以深刻的片面超越了平庸的全面,它代表了全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嬗变,但同时,《河殇》强烈的反传统,又恰恰是一个传统。或者说,《河殇》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并没有超越传统,并没有达到新的境界。一元论式,单向思维就是它的思维方式。《河殇》是用传统的、一元的、“全盘性反传统”的思维论式来批判传统的。这种批判当然可以取得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同时又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说《河殇》是以传统来反传统呢?《河殇》反对一元论的思想模式,但它的作者并没有从一无论式中跳出来,而是以一种  相似文献   

2.
突破与重构     
<正> 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是现实层面上的当代中国国民性改造,从而也是理论层面上的中国文化如何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河殇》就是抓住这个主题来展开她的文化观的,所以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能够触动大多数国人不曾意识到的那些根神经。具体地说,我们中国人对六千年的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河殇》是一部值得争论的作品,那末应该说这场争论并未真正展开。在这样一个“争论行为”尚未获得当然地位而又极其需要“争论”的国度里,所有关于《河殇》的混乱争论必应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关于作品的争论和关于作品争论之争论。我以为《河殇》在前一争论中的  相似文献   

4.
《河殇》是接着“文化热”的。“文化热”本质上是一出哑剧,演得热热闹闹,观众却莫名其妙。《河殇》的出场,本是作为旁白,进行必要的提示。但它毕竟从属于哑剧,所以一到最精采、最传神的地方,便不由得又打起哑语来。  相似文献   

5.
《河殇》引起的一个反响是:它只是“高级牢骚”。冠之以“高级”,大概是因为这牢骚还是发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的缘故吧。但毕竟还是牢骚,原因是《河殇》并没有拿出一副对现实社会切实有效的“良方”。只批判,不提出具体的“药方”,批判也就成了牢骚。这里的“牢  相似文献   

6.
<正> 读到张国光教授的大作《要排除深化改革、开放中“巨大的心理障碍”一评〈河殇〉作者宣扬的“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历史负罪感”论》。(载《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11期)使我十分惊讶,这位在学术上一向以“爱唱反调”敢于创新而著称的学者,怎么会在对待电视系列片《河殇》的评价上表现出如此偏执、肤浅的认识。的确,《河殇》是以鲜明的对中国旧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和大“逆”不“道”精神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它表示赞同或  相似文献   

7.
<正> 电视系列片《河殇》播出和重播之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一片赞扬之声。即使有极少数文章,对此片提出某些商榷意见,也不过是轻描淡写,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我个人作为一个文学、历史、沿革地理的研究工作者,在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河殇》之后,却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黄河文化真的老朽了或者应该死亡吗?  相似文献   

8.
<正> 十年改革,结束了我国封闭和停滞的局面。对外开放,使我们痛切感到祖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急起直追,太多的弊端需要彻底革除,太多的历史包袱需要彻底抛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钦佩《河殇》的青年作者们冲击历史传统的革新精神!他们的一曲《河殇》挽歌,唱出了要告别“黄河文明”的心声;一首“蔚蓝色”的赞美诗,表达了要用这种迷人的颜色尽染黄水、黄土、黄种人的志向和决心。在这里,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反思,这就是:《河殇》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我深信,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不甘落后、不会沉沦的民族;他必能自立于世界民族  相似文献   

9.
王培佐 《政策》2007,(8):60-60
近日品读《马克思传》,受到的触动和启示极其深刻。如果从成功的角度审视,马克思堪称是"千年第一成功者"。这样评价,是基于他一生所  相似文献   

10.
政论体的现代思辨型的电视系列片《河殇》的问世,不仅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震动了广大的普通电视观众,引发了一场辩论和相当广泛的"河殇热".编导者夏骏、王湘鲁说:"在这些以全方位的展现而震动了社会思潮的镜头中,百分之九十九是观众已在不同的电视片中看过了的."镜头中的龙雕、石佛、长城、秦兵马俑以及西北黄土高原的凄凉景象,黄河那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浑浊波涛,还有那一幅幅的现代  相似文献   

11.
对《河殇》的评价必须基于对现实的认识。1986年的学潮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年轻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弥漫一种“政治冷漠感”,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完全失望,奉行起“管他妈主义”了。对于我国目前处于攻坚阶段的改革来说,特别  相似文献   

12.
“文明衰落了!”中华民族落后了。这是《河殇》的主题。这部电视系列片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招致一片喷声或颂扬,也正是因为它揭示的是这样一个对中国来说生命悠关的主题。文明衰落了,这是个事实,文明衰落的原因,则有待继续探讨。本文仅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再说大作     
上期欧阳主编对于大作问题很是发了一番感慨,读后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时代呼唤大作,大作影响时代。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人妖之间》,国外的诸如《美国梦寻——一百个美国人的口述实录》……每每读到这些新闻史上的大作,我们都会被感动,起码会被触动,其中的故事人物甚至语言风格都会被津津乐道或刻意模仿,正所谓"领风气之先"是也;另外,对于读者感官上的刺激是四个字——阅读期待——这不是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能达到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与旧体制逐步剥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文明的艰苦探索。《河殇》把握了这个敏感的时代脉博,以深沉的理性思考与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从初播到重播,收到上千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在沉寂了的影视坛上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金朝晖 《小康》2013,(9):54-55
触动传媒创始人冯晖中把乐善好施的社会公益责任作为企业运营理念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人生中,坚持不懈就是一切。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下午,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小康·财智》记者见到了来参加上海"触动心灵,为爱举手"无偿献血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触动传媒创始人、美籍华裔的慈善企业家冯晖中。如果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06,(8):32-34
7月5日到9日来自台湾岛内27所大学的38名台胞青年汇聚津门,参加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天津分营活动。在这些日子里,记者一直随团采访,在这短暂的5天时间里,记者感受来自海峡彼岸青年们的热情、活泼、对祖国的真挚情谊;也感受到天津市委、天津市台办、天津台联对夏令营活动的精心策划、悉心准备和对那跨过浅浅海峡的莘莘学子们无微不至的同胞之爱。记者也把这一份情谊,一份感动,一份亲情留存在心底,短暂的5天时间,有太多的同胞情,手足爱触动着彼此。记者把这些凝聚着感动的瞬间记录在一篇篇日记之中。7月5日漫长的等待天津市台办、台联负…  相似文献   

17.
虽然现在不喜欢读成功学类的书,但翻读吴甘霖先生著作《方法总比问题多》时,心不由为之触动。此书不但励志,还教人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刊登了《“前科消灭”在中国》,读采引人深思。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曾有句名言:“人在少年,神情未定。”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特有的冲动。不成熟的性格特点,往往会使他们轻易触动到法律的底线。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机会有时是很偶然的。那天,我翻阅完《洪大磷回忆与文集》,掩卷沉思,想起20年前和洪大磷接触的时光,深深为他认真履职的精神所感动。翻阅当天本市日报时,忽见“本市将向社会招聘1000多名民警”的消息,这更触动了我的神经。因为这和他20年前的一个书面意见有关的啊120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20.
打黑本是好事。可是,当打黑的拳头挥向律师,动用的又是久遭诟病的《刑法》第306条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动用第306条可说是触动了律师们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