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正 《政策瞭望》2016,(11):28-31
2014年3月以来,临安立足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依托“耕读传家”“忠孝诚信”等优秀传统,用好“家风”这老百姓心底里的共同认知,创建开展“好家风”建设,通过“访、评、晒、传”四步曲,紧紧抓住家庭“小细胞”,用好家风“老家底”,优化“人文大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好家训在口口相传中广泛传播,好家风在见贤思齐中蔚然成风,争做“好家风”家庭成为临安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扬州市今年开展了“晒家风”系列活动。 一是“立”家风,精心策划组织。年初,扬州市文明委从实际出发,把家风建设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抓手,在城乡居民家庭开展家风(家规家训)的征集展示活动,挖掘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全社会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3.
正"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党员干部应树立好家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涵养好作风,抓好"家庭"这个道德建设的源头和阵地,让党风更正,政风更清,民风更淳。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汉代董仲舒应汉武帝之诏写《天人三策》,提出  相似文献   

4.
正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家风家教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今天,良好家风仍然是造就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道德力量。家风孕育出的人格魅力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面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已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几千年来的家风家教,积淀了无数名言、典故和家训、家规,留下了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等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的家风故事都浸染着家  相似文献   

5.
读书     
正《家风十日谈:中国古人的治家良训和故事》李存山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家训箴言意味深长家风故事感人至深古语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与"国"始终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  相似文献   

6.
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所蕴含的优良家德、家训、家规、家谱是强化家庭建设的首要途径,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应挖掘优秀资源,强化家庭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树立先进典型,构建当代家风;发挥育人功能,实现"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7.
《春秋》2017,(6)
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万里,山东东平人,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有着严格的家风、家规、家训。在他的严厉要求下,子女们无不遵循其"家风""家训",在极为平常的工作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家风家训作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家庭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也首次写入党内法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传承优秀家训里的廉训箴言,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模式,一个家庭、家族要想自立于社会并获得发展,既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外人和社会的关系,因而以“教家立范”、“提撕了孙”为宗旨的传统家训教化,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子孙进行立身、处世之道的教育灌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家训。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良好家风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道德力量。家风孕育出的人格魅力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面貌。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婚姻人数已达近40万对,直接影响群体人口近200万。两岸婚姻家庭是"两岸一家亲"的践行者,他们的家风故事是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在此,特刊登一位两岸婚姻家庭成员撰述的家风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性质、形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记者:陈老师您好!一直以来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家规很有研究,请问三者具体是怎么划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运》2014,(8):F0003-F0003
近年来,岳阳市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领域的优势,立足“家”字做文章,引导广大妇女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良好家风的倡导者,进一步发挥好家庭的人才基地培养作用、和谐文化培育作川和社会稳定“安全阀”作用,实现了“家庭和美、社区和睦、城市和谐”。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指出:“家庭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新华日报《人文周刊》,关注了几个寻常家庭的家风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鲜活印记,源自其自身真挚动人的自然书写。这些故事的背后透露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家风已经深深地渗入了家族后辈的血脉中,潜移默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28-29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6,(5)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江苏省妇联纵横联动寻找"最美家庭",精心打造"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活动品牌,产生广泛影响,中央领导批示指出,"最美家庭讲好家训是一种群众讲价值观的好形式,可以总结推  相似文献   

16.
结婚登记代表着家庭的组建,是开展家风教育的良好契机。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共同打造了"上海传承家谱家训服务平台(移动端)",依托婚姻登记服务,从源头助力营造良好家风。完善功能,打造个性化平台。上海市通过打造个性化的"传承家谱家训服务平台",进一步突出便民利民的婚姻文化传承。一是完善平台功能。平台集家谱家训查询、婚姻登记电子贺卡留念、家庭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等功能于一体。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21,(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家训承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弘扬好红色家训的时代价值,让时代新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相似文献   

18.
正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建设,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并且以自己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武当横地出,神农连天碧。伍家沟村是继河北耿村之后的中国第二个故事村,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封闭式山区民间故事村。村里有首歌谣为证:“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户户都是故事家。”全村面积不过4平方公里,200余户人家,12岁以下、7岁以上的娃们,多数能讲故事;中青年人能讲10个以上故事的过半数,其中,能讲100至250个故事的“故事篓子”不下50人;能讲300个故事以上的“故事大王”有5人;更有故事夫妻、故事亲家、故事家庭;他们还自发地组成了“妇女故事会”、“老人故事会”、“家庭故事会”。于是,这个遥远的…  相似文献   

20.
老欧坡村家风家训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演进历史,让我们认识到,新时期的家风家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必须到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去汲取有益养分,决不能割裂两者的精神血脉联系,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丧失自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