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警来信:我是一名基层民警.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对业务不是十分熟悉.工作中处处有压力.最让我头疼的是多年来我一直有怕羞的毛病,和陌生人说话脸就红。每当我接、出警时,心里都发怵,就怕与当事人直接接触或遭当事人责问.尤其怕女性当事人.担心出现尴尬局面,让别人笑话.其实自己也明明知道没什么可怕的.可就是克制不住。与同事们交往好些.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本来挺好的.  相似文献   

2.
不善于打破沉默 面试开始时,应试者不善于“破冰”,而等待面试官打开话匣。面试中,应试者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主动说话,结果使面试出现冷场。即便能勉强打破沉默,语音语调亦极其生硬,使场面更显尴尬。实际上,无论是面试前或面试中,面试者主动致意与交谈,会留给面试官热情和善于与人交谈的良好印象。  相似文献   

3.
在求职面试中,没有人能保证不犯错误,只是聪明的求职者会不断地修正错误走向成熟。然而在面试中有些错误却是一些相当聪明的求职者也难免会一犯再犯的,我们权称之为“高级”错误。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面试开始时,应试者不善“破冰”(英文直译,即打破沉默),而等待面试官打开话匣。面试中,应试者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主动说话,结果使面试出现冷场。即便能勉强打破沉默,语音语调亦极其生硬,使场面更显尴尬。实际上,无论是面试前或面试中,面试者主动致意与交谈,会留给面试官热情和善于与人交谈的良好印象。二、与面试官“套近…  相似文献   

4.
孙妙  陆文军 《今日广西》2008,(19):39-40
“囧还没走,槑又来了……”这是网络上一位大学生的MSN签名。“囧”和“槑”,这两个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不会念的古汉字,如今却在网络的各大BBS、个人博客、聊天对话中频频出现,成为众多新生代网民的新宠。这些“怪字”在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语言中并不稀奇,各种符号、数字、字母、字符都被网友们不断演绎成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进入网络世界,并广为流传。而且,这种“创新”语言也在不断地向我们的现实生活渗透,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语。那么,这种新语言方式会否冲击我们的正常语言规范?会不会让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产生某种迷惑?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时间,享受更幸福的生活。可是.自律和由此决定的专注于重要的事这两点要求却偏偏总是那么难以做到。生活中仿佛有太多的事情挡在了我们的面前。阻碍着我们去实现自己亲手制订的计划。在这类阻碍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的拖延战术。扪心自问.你一定不会对以下这种情形感到陌生吧?明明已经制订好了详尽的计划,明明清楚自己迟早都要完成这项任务,可是。每当坐到办公桌前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候.内心偏偏会出现这样的声音:“我现在就要开始吗?或许迟些也可以吧?”而且,这个声音还会越来越大,最终浇熄了我们的工作热情。让原本可以顺利完成的任务再次被搁置在一边……  相似文献   

6.
林涛 《人民公安》2006,(13):57-57
这话听起来十分唐突.有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在重庆.只要提到“平头”二字。恐怕十有八九的人会毫毛倒竖,从身体到心理都紧张起来.不知道一场灾祸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因为,“平头”在重庆已经成为“暴力事件”的正宗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体现出了社会的分工。由于分工的不同,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也就会有差别。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有些人却利用这种差别做起了道德文章。“党务工作很清贫,但很高尚”、“外事工作很辛苦,但很高尚”,等等,这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无论是从媒体上,还是从生活中,我们都能经常读到或听到这类口头禅。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与这类口头禅具有同样的意味。鲁迅弃医从文,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有人在评价这件事时就用“鲁迅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更能拯救国人灵魂的文学”来说明…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很重要,也很尴尬。 说孔子重要,是因为后人谈论中国文化,总离不开一个“儒”字。既说到“儒”,就离不开孔子。从儒家文化内部的演变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原儒”,还是后来标榜儒家文化理念却与“原儒”渐行渐远的理学家们,也都离不开孔子这位儒家文化的祖师爷。  相似文献   

9.
很难想象一个人人见了犯罪分子都噤若寒蝉的社会将是什么样。我们需要见义勇为的真心英雄。然而,本应受到社会“厚待”的他们却遭遇到种种尴尬。 在我国,每年至少涌现几万起见义勇为善举,真正得到有关部门认定,获得奖励的却不多。英雄流血,发自正义和良知,成为英雄后,并不图任何回报,但无奈的现实,让他们流泪走上讼诉之路。我们的“时代榜样”何时不再流血之后又流泪?  相似文献   

10.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或者这种智能占优势,或者那种智能占优势。反观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却往往是一把尺子。这样就会出现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学生,其结果就会让大部分学生变得自信心不足,不能很好地社会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已有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做出对自己更好的评价,这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工作、生活,从成功走向成功。因,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一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是可以成功而且成功的。二、树…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1,(7)
见面称处长在机关混久了,熟悉的人见面相互称领导,那是在开玩笑。最近,在机关里却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现象:熟悉不熟悉的见面都叫处长,这叫我们这些处在机关里最底层的人答应还是不答应左右为难。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叫我时,我当时一愣:这人怎么一进办公室就叫我赵处长。我迅速地想:要是不理人家吧,我们处就我一个姓赵的,人家明明在叫我。同时,我们处长也会想:这小子,怎么这  相似文献   

12.
导答十法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形,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寥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效果就好。我们把善于引导学生答问归纳成以下十法。1.激将法。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可能无动于衷,而一句激将,就会激起一些争强好胜心较强的学生发言。如一位教师在发问冷场后这样说:“我们全班50多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思维敏捷,今天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还能难得住吗!谁站起来打第一炮?XXX,你敢不敢?”通过“激将”,把学生推向答问的前台。2.鼓励法。在答问出现冷场…  相似文献   

13.
有机关让干部填表,有党校让学员填表,至今还有一栏是“家庭成分”。保留了这一栏目,不论有意无意,都叫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这样三句话: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在当时的情势下,这三句话并无什么不妥。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对于土地改革、三反正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态度自然有别。只是共产党不会“不许革命”,因而在强调“有成分论”的同时,也不搞“唯成分论”,强调“重在政治表现”;。这三句话开始时总的还能全面贯彻,以后就越来越偏,到了“文革”期间,竟有了“红五类”、“黑五类…  相似文献   

14.
《上海支部生活》2007,(10):51-51
在论坛上看到一位“80后”网友发的贴子,也写到“我们是有为的一代,我们有知识,有技能,但是我们却面临着信仰缺失的问题。”他说:“我们的父辈是在中国动荡中成长的一代,事实的见证使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可如今,无处不在的诱惑,让我们的心迷茫了,我们不知道所措,别人说什么咱们就信什么,一切都让我们无所适从,甚至连尊严都被放在功利这后。”  相似文献   

15.
《时代潮》2003,(1)
编辑同志: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然而在我们沈阳却有一个这样尴尬的案子,明明让别人借了钱,可债权人几乎倾家荡产讨债8年,就是讨不回钱来,而两级法院最终却对赖帐者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判决。我无意对法院的审理评头论足,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此类案件在各地却普遍存在,我们希望这一案件能引起世人的警醒。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节,在首都国际机场发生这样一件事,一辆漂亮的大巴车上,悬挂着巨大的“免费”二字。这是某大学免费来接外地新生的大巴车。如此善举,本该让人感动,谁想,事情却让人尴尬。车子等了又等,四十多人的座位。只上了四五个学生。工作人员喊破了嗓子,一再告知此车绝对免费,但学生们宁可自己掏钱去打车或坐别的大巴.也不坐这辆免费专车.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饭店里倒掉的剩菜剩饭,足够养活2亿人。不少网友用“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您怎么看?任远:这让每个人对当前浪费之严重有了充分的警醒。这种浪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从道理上说,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奢侈。主持人:由此,不少人开始反思,“怎么一不小心就浪费成这样了!?”任远: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少人倾向于从我们的社会文化风俗和消费心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在铺张浪费这件事上,根本不能拿我们的“文化”来说事。  相似文献   

18.
方晨 《人民政坛》2006,(1):43-43
每年一次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的人代会代表审议六个工作报告的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不时出现“说套话”、“跑题”、“冷场”等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的代表认为,审议发言是“说了白说”,说完了也就没了,意见无从落实;有的代表认为是“自说自听”.提意见的是代表,听意见的也是代表;有的代表认为反正可说可不说,“乐得清闲”。不如让一些“领导代表”去说。  相似文献   

19.
那一次醉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对从不抽烟,偶尔会喝一点酒的我来说,一次并不是“知己”的相聚,却让我认认真真地醉了一回。那年冬天,我们这座江南小镇下了一场难得的小雪。第二天醒来,我正准备约上几个文友一起到郊外去踏雪,刚打开手机,指挥中心的值班民警就打来电话:昨夜镇里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公务在身,我只得与文友们说声抱歉,驱车赶往现场。等我赶到现场时,先行而至的刑警们已在那里紧张地忙碌起来了,派出所的民警也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外围调查。现场在一个独门小院里,周围没什么高楼,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凝视着法医抬出的那两个沉重…  相似文献   

20.
论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任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任谁都不愿意被人嘲笑和蔑视。就连一贫如洗的阿Q,为了自尊,也常常会“手舞足蹈”地向人吹嘘“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与人吵架时,也常常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