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微博政治传播的几个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传播的政治不是国家的制度性安排或主动推进的结果,而是社会自身发展和强力推进使然。由此使得微博对社会政治管理形成一定的挑战。廓清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微博政治传播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强 《岭南学刊》2015,(1):22-28
回归以来,香港传媒在发挥"社会公器"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种种乱象。这些看似商业化、戏剧化或煽情化的政治传播乱象背后,是深层次的利益纷争和权力的较量,是政治力量、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在媒体的反映。要采取"去政治化"的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才能有效化解部分政治传媒的负面影响力,才能夺取政治传播的话语权,才能有效整治香港政治传播领域的乱象。  相似文献   

4.
王洪全 《人民论坛》2013,(2):164-165
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高知识、高层次群体,是未来国家事务的管理者,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作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任,积极参与政治有助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义政治理论认为,政治生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特殊的政治形态。在未来无国家存在的社会里,人们将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共同利益实施调控与管理。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政治”形式。中国正处于“走向社会政治”时期,因此决定了当代中国只能选择渐进的可持续的政治发展模式,现实路径就是大力培育公民社会,使人民群众通过公民社会组织直接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公民社会的成熟将为宪政民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方兴东 《人民论坛》2022,(15):96-99
每一种传播机制的出现,都在信息传播容量和传播速度上实现数量级的提升,对旧有传播格局形成颠覆性冲击。基于人工智能、心理学和控制论等基础学科之上的算法认知战,其底层逻辑依然是社会信息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变革。本文系统梳理与总结算法认知战的表现、效果和特点,从全球社会信息传播变革的视角展开分析研究,总结运作机制,研判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机遇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将实现全球网络化。网络化必将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重大变化。“青年不仅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因而,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当今时代赢得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极其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孙嘉卿 《求索》2012,(5):204-206
谣言是威胁社会安定和谐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控制谣言的社会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百年来中外研究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谣言的传播速度、传播强度及其群体接受度不仅受到个体情绪、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群体态度及各种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本文对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谣言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与讨论,基于此提出了谣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1.
王雪飞 《人民论坛》2012,(20):164-165
技术、语言及媒介成为新时代大众传播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更增加了难度和不可控性,使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网络不仅是一个社交传播平台,也正在成为一个推动中国社会更开放、更透明的有效工具,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资讯传播方式与权力格局,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之 《理论月刊》2005,(12):176-177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我们党着眼于现实和未来而提出的一个宏伟的社会目标蓝图,同时又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其中而且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任务、新内容等。  相似文献   

13.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会有诸多的困惑,就像没有目标的人处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要想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向,就要关注今天人们的思想倾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代际观念研究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它从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群体结构上去进行分析。80后的一代是在大转型的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经历和政治观念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对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前沿》2011,(15):36-40,161
从传统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民主社会,是中国法治型道路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转型中,必然带来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作为中国最大弱势群体的中国农民如何在利益博弈中主张并实现自己的利益,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可回避的紧迫问题。中国农民的政治诉愿权本应是一种自然的政治权利,但却在社会现实中未能得到法律上有效认可和社会制度有效保障。权利的生命在于运行。中国农民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并有效保障中国农民的政治诉愿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为世界瞩目的今天,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和硬实力的增长相协调相促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政治文化传播。在众多跨文化传播内容中,政治文化传播对于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代中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时政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社会政治化的必备素质,它包括一定的时政知识及对时政的关注度、敏感性,分析时政的能力,辨别时政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加快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阵地,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网络建设为平台,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使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新载体、新工具、新力量。  相似文献   

18.
肖立军  彭方志 《人民论坛》2012,(36):242-243
未来社会是善治的社会,大学生党组织建设为中国社会的善治提供了基础。以攀枝花学院为例,针对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和党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党建传统,赋予大学生党组织重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延续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政府和学校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惠风和畅,祖国山河春色满,社会和谐,神州大地气象新。一个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美好理想,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着亿万人民正在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目标。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飞跃,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显示出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真理性。包括社会和谐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