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端木  阿勇 《党建文汇》2005,(8):23-23
今年是郑和奉旨“七下西洋”的首航之年。而令人不胜扼腕的是,中国恰在此时禁海,官方航海活动也以郑和七次出海后戛然而止,直到清朝后期才在外患逼迫下新建海军。郑和的事业成了一曲500余年无后续演出的“绝唱”!现在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从后来发生的历史及其教训看,似乎不那么值得“自豪”,却大大值得我们自省。  相似文献   

2.
马六甲情思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我下马六甲已经5个年头了。不久前,突然接到李先生的信,细看内容,不胜欣喜,又唤起了长驻我心中的记忆。郑和英灵再现马六甲李先生是我在马六甲结识的朋友。他在信中说,我在马六甲住过的那家宾馆,新发现是500多年前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留住马六甲的又一遗址。现在房子拆了,正在修建郑和博物馆。还说,2005年是郑和首航600周年,当地华人正在筹备隆重的纪念活动,邀我旧地重游,再下马六甲,并告诉了他的网址,切望网上交谈。我能否再下马六甲还说不准,但他通报的信息可喜可贺,令人振奋。我当即发了电子邮件,约好晚上见。当天晚上,…  相似文献   

3.
万明 《求是》2005,(13):15-17
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都是令人瞩目的伟大事件。600年前,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古代海洋事业鼎盛的象征。它毋庸置疑地证明: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这一伟大创举,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回顾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先民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来看,汉代中国不仅开通了连系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很快先民们不断实践和勇于探索之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航线逐步形成。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渐渐取代了广州港的地位,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事实上,郑和七下西洋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言之,郑和下西  相似文献   

5.
<正>明初为了加强海防,政府大力发展造船业,扩充水师力量。强大的航海力量,造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旷世壮举。郑和船队出访西洋,发展与加强了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从而达到了明朝"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贡献臣服"的宗主国地位。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维艄挂席,际天而行",先后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出发时,"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郑和船队返航时,"时值南风  相似文献   

6.
杨文衡 《新湘评论》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7.
杨文衡 《学习导报》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8.
黄团元 《学习月刊》2012,(15):16-16
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以船舶鸣笛等形式,纪念第八个“中国航海日”。这一纪念日,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国务院决定的。早在1904年,近代政治活动家、学者梁启超就曾撰文纪念郑和。他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瓦斯科一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竞无第二之郑和?”  相似文献   

9.
在遥远的异国,东南亚马来半岛南部,有一座城叫马六甲。那是我小时候就已久闻其名,心向往之的神秘地方。当年,郑和率领由两百多艘舰船,二三万水手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在此经停,并由这里驶向遥远的印度洋、红海和圣城麦加。而今,在三宝庙前,我凝望着郑和曾经驻扎大营的山坡,幻觉中,似乎看到郑和大营鲜艳的旗帜,在海风中呼啦啦飘扬。但实际上,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布满山坡的华人那累累的坟冢。追随郑和到此,  相似文献   

10.
红缨枪,红缨枪! 枪缨红似火,枪尖放银光! 拿起了红缨枪,去打那小东洋! 小东洋那个野心太猖狂, 想要把中国来灭亡!想要把中国来灭亡! 问:“老乡,老乡,你愿意做奴隶?!你愿意做牛马?!”齐答:“不愿意!不愿意!”拿起了红缨枪,去打那小东洋……这是1940年前后,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我们苏北太兴县农村学唱的一支抗日歌曲,至今记忆犹深。虽然时光流逝了60多年,但一想起那时抗日运动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