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念臭虫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22,(27):76-76
我很奇怪最近怎么会有点想念臭虫。我这里的“臭虫”没有隐喻,各位无需过度解读,就是结结实实的臭虫。曾和80后谈臭虫,后者表情就像听当年的达尔文谈一个新物种,“臭虫?”他嗫嚅着,“上海有臭虫?”看上去很是为上海不平。事实上,我们儿时,臭虫与我们共存的时间比蚊子还多,是大名鼎鼎的“四害之一”,无论虫格还是才艺都比蚊子高了个去。  相似文献   

2.
阙政 《新民周刊》2012,(44):32-33
包容多元文化,就是要从珍惜本土文化开始。"今朝礼拜三,我去买洋伞,落特三角三,打只电话303,回去哪能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上海人对这首名为《今朝礼拜三》的儿歌,想必都耳熟能详。而今,它又在"小巴辣子广播台"重现。小巴辣子,沪语意指小孩。广播台面向的听众,正是浦东新区现代宝贝幼儿园400多个2-6岁的小朋友们。...  相似文献   

3.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金姬 《新民周刊》2023,(12):46-51
<正>丝路之驿、胡杨之都、文化之地、美食之城、纺织之园。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南麓之间,喀什河与叶尔羌河蜿蜒流淌,河水滋润着一片绿洲,这里就是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楚是巴尔楚克的简称,这里素有“丝路之驿、胡杨之都、文化之地、美食之城、纺织之园”的美誉。据《西域同文志》释:“巴尔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2010年起,上海与喀什地区开展对口支援,静安区与巴楚县结对前行。如今,“一切皆有”的巴楚已成为南疆民族风情和文化旅游的示范点。  相似文献   

5.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7,(11):109-109
国际母语日前一天晚上,我在浦东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白领上海通”。这个活动由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主办,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承办。身为散文作家的马尚龙,长期关注上海女性与中国制造等话题的写作,现在跨界建立了工作室,将语言和海派文化融合于一体,以沪语和普通话相融的方式,展开海派文化系列讲座,从而达到“白领上海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2,(48):60-63
<正>说这里是一片旧街区也对,说这里是一片老里弄也成,而实质上,这里已经成了上海最新的整体改造焕新之地标……“高端办公、新潮体验、文化长廊、海派公馆……张园,不仅要拥抱全世界的精彩,更要将它的独到魅力与世界共享。”这是修缮后的张园西区2022年12月对公众开放时,对外所公布的一段宣传语。  相似文献   

7.
阙政 《新民周刊》2022,(8):58-61
让人钦佩的是,这个整体构思后来被全部实现,形成了“上海影城+上海电影资料馆+银星假日酒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布局,并一直延续至今。2月20日,不少上海影迷不约而同地来到坐落于番禺路新华路路口的上海影城,看一场电影,与它“告别”。次日起,上海影城就将短暂歇业进行全面焕新工程。晚上23点51分,随着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落幕,影城熄灯,休眠。待到重放光芒之时,一个崭新的电影文化空间终将与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8.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38-41
软实力的核,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它的文化。上海大学希望,人们可以在“310海派文化日”当天,用一天的时间一起诠释、体会、践行、传承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上海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俊杰 《新民周刊》2012,(30):72-77
弄堂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将长留在我们的心里。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也是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静安区67街坊,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稍显破败,  相似文献   

10.
喻军 《新民周刊》2022,(33):78-78
近日,“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在上海奉贤博物馆举办。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四个单元,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民生文化、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彰显了华夏民族熠熠生辉的璀璨历史与奋发有为,包容大度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公共图书馆是上海市的标志和窗口,理应通过它们的平台,面向上海市民以及外地到上海来的新上海人,去弘扬海派文化,推动海派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黄祺 《新民周刊》2022,(11):8-1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摆是被‘逼’出来的,上海没有退路。一觉醒来查“上海发布”,是最近上海居民每天的“仪式”。3月22日早上8点不到,“上海发布”公布了前一天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3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65例。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总数来到历史最高位。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概念,是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该建议要求:“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视角,来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就必须将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吴雪 《新民周刊》2022,(6):26-29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是最能展现中国经济状况的城市。中美20多年相互隔绝对抗关系,也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非常强的了解意愿。当年尼克松与周恩来那个“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为世界带来了震撼。但《联合公报》的发表不是在北京,而是在上海。至于为何会选择上海,知名作家、海派文化研究者马尚龙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上海,在当时,是一个足以回答世界许多问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地域上的封闭性使得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离不开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而音乐文化的发展亦如此。最初是朝鲜音乐的舶来,而后中国、印度音乐接踵而至,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洋乐随之传播并逐步取代日本古乐的统治地位,一首首美妙旋律在这里被冠以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如新罗乐、高丽乐、百济乐、唐乐等。正是在这频繁的文化交往中,日本的音乐文化得以繁荣发展。一、日本古乐的代表形式1.“声明”八世纪中叶,印度婆罗门僧带来了林邑乐与佛教的“声明”。其中,“声明”是佛教音乐的一种,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间由印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境外不良宗教思潮的影响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应对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政府宜重点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抵御不良宗教思潮渗透能力,加强战略运筹,在"一带一路"实施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是在外化与异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混合文化”(1)有人称之为“杂种文化”。(2)从一万年前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此时日本人与大陆来往甚少。在这一段时间里,日本一直是一个狩猎国,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从事水稻种植的农耕民族开始从中国的长江流域经过朝鲜半岛而到达日本列岛,与当地人形成此后的“复合民族”,(3)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人。徐福入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  相似文献   

19.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1):58-61
长达8公里的上海徐汇滨江带是黄浦江西岸最后一片处女地了,如何让广大民众分享这块处女地上呈现的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产品,是考量徐汇区智慧与勇气的一大课题。很长时间以来,所谓的"浦江两岸",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还上升为泛政治概念。由于它承载着如此模糊而又锐利晃眼的内涵,就被界定于北起国际...  相似文献   

20.
文化形象名片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文化形象原本就是文化图腾的演化延续,是地方特征的文化表达;说其“新鲜”,是因为近来在一些有心人的刻意雕塑下,各地的文化形象越来越清晰化、格式化、市场化、工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