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顺市探索出邀请典型上讲堂、开设实训大课堂、组织干部返学堂、跟踪评议问实效"三堂一评"的村干部管理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村庄要发展,就得团结村民,把大家拧成一股绳。2014年塘约村发生洪灾,很多村民都从外地赶回来重建房子,我们就抓住了这个机遇,迅速将大家聚集起来,跟大家商量村里发展产业的事情……"在"共同为小康实干"的巡回宣讲活动上,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一遍又一遍地跟大家分享塘约村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走进平坝区塘约村,绿水青山环绕,宽阔的马路、成片的新居,绿树红花与小桥流水相互交融.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 “村子成了‘小康示范村’,发展是一年比一年好.”塘约村的民生监督员张昌友言语间,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塘约村成为安顺市决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正>《塘约道路》为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记述农村改革发生蝶变的经验之书。书中叙述了与贵州省毕节市相邻的安顺平坝区塘约村被一场洪水洗劫后,在当时安顺市委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指导下,在该村党组织带领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组织规模化生产,短短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纷纷返回家乡,"留守儿童"不再被留守,人们充满希望地劳动着。人民群众收获了幸福,满意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初秋时节,走进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玉带绕村的洗布河与塘约河湛蓝明亮,飘逸洒脱;矗立山间的电杆与银线将10个自然村寨紧紧相连,接通千家万户. “谁敢想象,我们这里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据村委会主任彭远科介绍,几年前的塘约,是“村穷、民弱、地撂荒”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2013年,开展‘小康电’建设以来,我们村的供电能力提高了6倍还多.电兴百业旺,有了充足可靠的电力,全村种植、养殖、运输和建筑等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6年全村用电量达到68.89万度,是2012年的1.54倍.村民人均纯收入3年翻了3倍,现在的塘约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小康示范村.”彭远科说,塘约有今天,“小康电”有大功劳.  相似文献   

5.
正"塘约道路"是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后,基层党支部领导作用迅速有效发挥,积极探索出的保障每一个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步小康之路。"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核心内容,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引领始终是加快"三农"发展的根本保障。安顺市塘约村从昔日的穷山村变成如今的经济强村,实现了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变。在笔者看来,"塘约道路"是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后,基层党支部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2月10日,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作协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的基层建设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历时3年,从贫困而小康——塘约,一个村庄如何拨动时代心弦?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给出了答案:"塘约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塘约之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抓住"牛鼻子",犁出新天地。开创多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村庄变革总是蕴含着特殊意义,它关乎时代精神,关系着一个庞大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物质追求。过去,人们关注基层改革者的命运,是因为突破体制桎梏要承担巨大风险;今天,改革已不是"能不能为"而是"敢不敢为"的问题,前进、前进、再前进,可以、可以、也可以!人们关注的是哪里有动人心魄的改革故事。"塘约之变"足以打动人心:依靠农村综合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尊重市场原则配置要素资源,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两年多时间就甩掉"贵州省二类贫困村"的帽子,实现整村脱贫,变身为家给人足的小康村。"塘约之变"后还有"塘约之约"。2017年3月21日,在塘约村调研的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对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说:"塘约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要有新的目标,什么时候村集体经济能够达到500万元,甚至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你们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用了两年多时间,新的目标能不能确定三年或五年完成?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翻一番。""左文学们"信心满满,原本充实紧凑的生活,因为这个"约定"而变得更加忙碌!  相似文献   

9.
正满月酒、周岁酒、剃毛头酒、生日酒、订婚酒……五花八门的乡村酒席曾在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十分常见,村民不堪重负。走进今日的塘约村,村里随处可见醒目的村规民约"红九条":"除婚丧嫁娶外,其他任何酒席都不得操办,村民也不得参与除婚丧嫁娶外任何酒席的请客和送礼,以及为操办酒席者提供方便……"据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介绍,2015年,塘约村广征民意,经村民代表大会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  相似文献   

10.
安顺平坝区一个叫塘约的村庄,在党支部领导下,走上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道路,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合作社,做到"七权同确",抱团发展。两年多的时间塘约发生了可喜变化,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变成"小康示范村",在山坳里书写了一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代贵州:塘约村的深化改革带来"山乡巨变",其关键就是促进资源变资产,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源"。在盘活农村资源方面,塘约有何经验?芦忠于:一是确权明资产。率先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  相似文献   

12.
正初夏时节,走进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山清水秀、草木葱茏,山乡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不到4000元提高到8000元,村集体经济从两年前的不足4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80万元,过去的穷山寨变成了和谐富裕的"小康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而在两年前,塘约村还是一个二类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化,源自安顺市以"三权"促"三变"改革为抓手,深化农村产权  相似文献   

13.
彭海红 《理论建设》2018,(1):110-112
塘约村,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普通村庄。2014年之前,塘约村还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经济不到4万元,全村138户贫困户645人贫困人口,全村30%的土地撂荒。2014年,塘约村遭遇特大洪灾,农田房屋被毁,村内一片狼藉。为了重建家园,改变昔日村穷、民弱、土地撂荒的现象,塘约村探索出以"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为主线的发展思路,使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盘县广大驻村干部访贫问苦、解困纾难,成为村民信得过、处得来的"好兄弟""好闺女""好帮手",赢得群众点赞。到农村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到农村去,服务群众,锤炼作风到农村去,砥砺品质,建功立业……随着一声呐喊,2013年以来,盘县2464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奔赴全县454个村,扎根基层、立足基层、服务基层,描绘出小康梦的壮美画卷,2014年全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5%。两年来,广大驻村干部俯下身  相似文献   

15.
正所有的贫困问题都是经济问题。个体收入太低导致了个体的贫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弱小甚至没有导致了全村整体贫困。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凡达到小康的村,几乎都依托了强大的集体经济积累。所以要整体脱贫奔小康,必须抱团发展,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道路。在实践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一些共性的经验:一是规模化经营才是正道。无论是塘约,还是我们参观过的余庆县的二龙、官仓、沙滩等村,其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都是抱团发展、规模化经营的结果。二是村党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新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塘约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红利,走出了一条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塘约“蝶变”之路。一、塘约之困塘约总面积5.7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总人口921户3393人。2013年以前,是省级二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7.7%,村庄空壳化严重,村集体经济空心化,党支部软弱化。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通过开展"七权同确"、整治滥办酒席、发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义务修路28天等方式,展现了村党支部强大的组织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提升组织力,加强队伍建设是根本。塘约村党支部对村级班子成员实行年终三级考评制度,保持队伍的激情和干劲。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对党员提出为村里发展找三个问题、办一件实事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党员实行"驾照式"扣分管理,让群众监督党员,发挥党员在脱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7,(2)
正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根据党员实际状况,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创新"三会一课"形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丰富"三会一课"内容。把"三会一课"内容的着力点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平台,集纳党员对塘约的发展规划、村"两委"工作、村内各项制  相似文献   

19.
正仅用10年时间,他带领大家发展花生、红薯、烤烟三大产业,让全村人的腰包鼓起来,把一个后进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样板村";他始终把村子当成"家",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用真心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每次村"两委"换届选举时他都满票当选,先后荣获"铁岭市优秀共产党员""铁岭市特等模范"等称号。大家都说他是——  相似文献   

20.
惠水县最边远乡镇之一的羡塘 乡,十余年来劳务输出成绩显著: 1995年到2004年,劳务输出人数由 1820人增加到5881人,劳务输出人 员创造的直接经济收入由499万元增 加到1776万元。2004年,全乡人均 劳务收入841元,占人均纯收入1981 元的42.45%;外出务工人员占全乡 劳动力的50.96%。"打工经济"成为 该乡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 的重要渠道,全乡形成了"出去一人, 一家脱贫;出去一帮,全村小康;出 去一片,带富全乡"的喜人局面。2003 年,羡塘乡成为黔南州"劳务输出先 进单位"。2004年,省、州在羡塘乡 召开劳务输出现场会推介其经验。他 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