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组织调查组,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九洞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笔者有机会参加了此项工作。在调查中发现一本珍贵的侗族古籍,书名为《东书少鬼》,按汉文意可译为《卜鬼通书》,它是一本用汉字记录侗语的抄本古书。这本书是在为侗族萨神——女神(又称萨玛、萨岁、萨柄、萨堂)安坛设祭时,巫师必须诵读的“经书””,平时巫师看鬼卜卦是不能念诵的,把它视为“圣经”和“传世之宝”。该书内容尽管有许许多多的求神保佑的词语和祭神的礼仪,如果我们揭去它神秘的面纱,其主体内容,则是叙述侗族萨神——萨玛的生平、活动地域以及她的政绩、武功等等。该书实际上是一本记述侗族历史文化的史籍。为了向民族研究工作者提供侗族历史文化史料,特将它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侗族鼓楼及鼓楼文化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在与鼓楼密切联系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独特的鼓楼文化。鼓楼及鼓楼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侗族之中与鼓楼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建筑是鼓楼文化的物质层面,由鼓楼透视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定势是鼓楼文化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黔桂湘侗文化区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黔桂湘侗文化区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其独特的侗族风情、“侗族三宝”等人文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本文主要针对黔桂湘侗族文化区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自己对这一地区今后旅游开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三江位于广西北部,湘、黔、桂在此牵手,榕江、浔江、苗江在此交汇,楚越文化在此交替,宋、明、清建筑在此隐居??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侗族人民世代以林为主,层层叠叠的梯田和漫山遍野的茶园是最常见的侗族景致。"百节之乡"、"茶叶之乡"、"楼桥之乡"是三江出场时必须带的名片。60余座古戏台、120余座风雨桥、200  相似文献   

5.
收惊疗法在我国传统民俗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曾经是侗族传统社会的主体医疗方式之一,即使在现代医疗体系日益健全的今天,这一传统的宗教巫术性治疗术仍然在侗族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对这一现象,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解读,才能理解侗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收惊疗法的存在价值,同时也能理解现代医疗背景下收惊疗法的辅助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生活的高潮。竹子的节是一个一个的高耸之处,用“节”来表示生活的高潮.亦可以体认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如果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美.那么.节日民俗就是生活美的集中展现。节日活动.往往关系到民俗的各个方面,既有生活或生产等物质民俗也有信仰、游艺等精神民俗.当然.更有组织制度民俗的种种表现。节日的文化结构是多面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7.
正2月28日,由福州市文广新局、福州市仓山区政府主办的2018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开幕。本届文化节共分八大版块,包括海峡两岸民俗队伍大巡游、海峡两岸民俗表演中心舞台和甘肃定西市非遗展示舞台、"匠心艺语"传统手工技艺集市和两岸文创专区、"茶悦福城"茉莉花茶文化体验、"舌尖寻味"福州传统美食体验、"文化共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展示、"瑞犬纳福"集赞换礼互动体验、"醉美非遗"民俗摄影展及摄影大赛。作为历届海峡两岸民俗文  相似文献   

8.
"侗族合款"是古代侗族社会独特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是维系侗族社会运转的重要机制,具有规范个体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形式完整的侗款已经消失,但是"款"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亡,只是其表现形式发生了演变。对侗族款制度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揭示,有利于深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治理资源和治理方式的认知,有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斗牛,是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侗族的斗牛活动,通常都在斗牛节里举行。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逢“亥”的日子,便是侗乡的斗牛节,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一是因为此时正值农闲,进行斗牛不耽误生产;二是  相似文献   

10.
车寨鼓楼是榕江县三宝侗乡唯一幸存的鼓楼。楼建于前清光绪十七年,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她目击了清王朝的崩溃,看到了蒋家政权的覆灭,历经战乱、匪劫、瘟疫、水火等无数次的人祸天灾,于一九四九年与侗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解放后,三宝侗乡  相似文献   

11.
侗族“鼓楼文化”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重要标志,是侗族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交、育人等活动中心,包容着众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文化”。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侗族鼓楼文化研讨会于1988年9月底在广西的三江、龙胜召开。出席会议的90多位代表中,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与会者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围绕弘杨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一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着重就如何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侗族文化的总体把握,开展宏观研究,在深化鼓楼文化研究的同时,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大文化领域的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收到40多篇论文,除中南民族学院学报选用外,木期刊用以下两篇,以推进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50年代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的概念后,学界对文化生态以及艺术文化生态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侗族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及相关的文化生态问题显得引人注目,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侗族音乐文化生态的研究尚显不足,还需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现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楚 《当代广西》2012,(5):44-4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当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尤其重要。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人民以其古朴的文化开创社会管理和谐向上的局面,侗族文化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侗族大歌申遗后的保护状况与效果进行分析,梳理了侗族大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主体性在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有效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丁宇 《两岸关系》2013,(3):38-38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2月22日至23日,201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市闽江公园望龙园举行。本届民俗文化节以"传承闽都民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主题,包括展演、非遗(民俗)、手工技艺集市、民俗队伍巡游、福州民间武术大擂台、曲艺表演、茉莉花茶艺展示等项目,是举办以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参与台湾队伍最多、参演民间艺术团体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19.
正4月7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举办"长发节",瑶族姑娘唱起山歌,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瑶族同胞在长发节上开展长发梳妆、民俗巡游、红瑶纺织工艺展示、红瑶服饰T台秀等活动,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共同欢度佳节。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全面实施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程,着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201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860.03万人次,同  相似文献   

20.
侗族现有251万多人,建立了黔东南一个州级和玉屏、新晃、芷江、靖州、通道、三江、龙胜等县级自治地方及几十个侗族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侗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纵观解放40多年来侗族地区的发展,只重视物质资源的开发而忽略了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现象相对存在。本文就对侗族文化资源及其种类和开发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