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黄埔精神     
名扬天下、如雷贯耳的黄埔军校及黄埔精神,长久以来一直为海内外华人及仁人志士津津乐道。回溯历史不难发现,黄埔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爱国,而肩负着将黄埔精神付诸实施、发扬光大的历史重担,进而将黄埔精神不断充实与丰富的,则是黄埔军校学生。进入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之下,黄埔精神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即包括青年民众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携手,秉承黄埔先辈的宏愿与初心,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高峰 《黄埔》2012,(3):75-77
黄埔精神孕育于黄埔军校这个摇篮,形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体现在黄埔师生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奋斗中。今天,尽管我们只能看到静静的黄埔军校旧址,也早已闻不到浓浓的炮火硝烟,但黄埔精神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仍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林上元 《黄埔》2010,(1):1-1
日月交替,时光飞梭,转眼间,新世纪进入了2010年。我们这些生活居住在祖国大陆的高龄黄埔军校同学,又长了一岁。  相似文献   

4.
刘文锋 《黄埔》2020,(3):66-67
光阴荏苒,转眼父亲刘秉坤已逝世20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生前经常向我们讲述黄埔历史,教育我们要发扬黄埔精神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直激励着我和我的后代。父亲刘秉坤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终身执教私塾。父亲小时候在祖父身边读书,后来考取黄埔军校第9期,毕业后在国民党81军担任过少校参谋。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长沙保卫战等战役,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直到晚年,父亲的大腿骨上还残留着一块抗战留下的弹片,用手可以摸到。  相似文献   

5.
张素和 《黄埔》2007,(3):27-28
我的父亲张文衷(字本禹)是张治中将军的三胞弟,生于1900年。1924-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卒业。1936年父亲服役于第十三军第四师十二旅,任少将副旅长,参加了傅作义将军指挥的反击日寇入侵的“绥远战役”、“百灵庙战役”。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向我卢沟桥驻军发起全面进攻,华北平津战场吃紧,父亲又奉令调往南口与日寇的板垣兵团展开激战。父亲为了部队能及时补充弹药,亲自押运枪弹,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他身受重伤,  相似文献   

6.
《黄埔》2022,(1)
1926年8月19日,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毕业时,校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员恽代英在《黄埔日刊》上发表了《本期同学录序》,第一次提出黄埔精神。此后,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感召激励了一批批、一代代黄埔人舍生取义投入东征北伐,慷慨赴死抵抗日寇入侵,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以及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而英勇奋斗。  相似文献   

7.
黄埔军校,是上世纪20年代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军事政治人才的革命摇篮.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消退的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恰逢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90年前,年轻的他投身到黄埔军校这所革命的大熔炉中,哺吮爱国革命的精神,吸取团结奉献的理念.在尔后的人生征途上,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周恩来总理挽戴安澜将军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既是对父亲的高度评价,更是对黄埔精神的赞颂.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的羊城广州,红棉花盛开的季节,处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广东省委会主委王宁生等一行来到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和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重温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农工党党史,重温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先生、农工党"一干会议"干事陈豹隐先生的革命事迹。  相似文献   

10.
1924年6月16日,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在广州正式成立,开辟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一大批有志热血青年汇聚到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主革命大旗下,高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为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而团结奋斗、牺牲尽责。在孙中山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训导下,铸造了爱国革命、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奋斗牺牲的黄埔精神。回顾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风雨如磐的年代,回望黄埔师生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1.
情洒黄埔     
谭玉莲 《黄埔》2006,(4):17-19
斗转星移,弹指之间,我在宁夏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已有16个春秋了。 1990年,因工作需要,我从基层被调到宁夏黄埔同学会。此后,黄埔精神、黄埔情结以及黄埔同学的示范作用不断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励我把对黄埔同学会工作的挚爱,化在自尊、自强、自重、自信中,化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激情中。  相似文献   

12.
王时燕 《黄埔》2010,(6):30-31
我的父亲王认曲,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户农家,青年时满怀革命理想,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历任连、营、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黄埔军校十三期第一总队少将总队长、军政部第六补训处处长、陆军暂编第一师中将师长。后因“反共不力”等罪名被撤职关押、身陷囹圄。抗战胜利后,父亲应同为黄埔一期生的同乡杜聿明之邀赴沈阳,任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高参。  相似文献   

13.
辛旗 《黄埔》2006,(2):13-14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是黄埔军校的建校宗旨,也是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黄埔师生在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斗争中所孕育的黄埔精神,内容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爱国、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成功的今天,我们弘扬她,就是要团结起来,继承先烈们的遗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为中国不再受欺凌而奋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弘扬黄埔精神和60年前中国人民和军队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所铸造出来的抗日精神,给我们的启…  相似文献   

14.
黄埔,没有人能够绕过这个耀眼的名字去描述中国现代革命的壮丽篇章.80年前,这个位于广州东郊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汇集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血气男儿,而勿庸置疑地承载了太多的华夏风雨和世间传奇.这里将星灿烂,英雄云集.它不仅成为中国国民党诸位战将的发迹之地,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和著名将领锻炼成长的熔炉.伴随着国共两党的两度合作与分裂,不同信仰的黄埔精英们所演绎的分分合合,构成了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经典缩影.  相似文献   

15.
父亲陈赓去世时,我还在上小学,对他早年在黄埔军校的经历知之甚少。在我母亲后来整理父亲的资料和协助撰写他的传记过程中,我才逐步了解到父亲早年在黄埔的一些经历。尤其是我到部队以后,随着对中国革命史的学习,才对父亲在黄埔军校的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当年,父亲是抱着报效国家的目的进入黄埔军校的。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时,为培养革命的青年骨干,父亲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带领部分进步青年离开广东陆军讲武堂,率先考入黄埔1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叶,神州大地上列强角逐,军阀争雄,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20年代初,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下,毅然创办黄埔军校,为建立"党军"--国民革命武装培养骨干.一批批热血青年,怀抱救国救民的崇高愿望汇聚黄埔,高唱"怒潮澎湃,党旗飞舞",同场操练,同窗切磋.在东征、北伐之役,同学们跃马挥刀,奋勇杀敌,战功辉煌,驰誉中外.30年代,在抗日战争中,当年黄埔志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共同抗战,为伟大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黄埔军校官兵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的革命实践中体现出的精神,后人谓之为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17.
林茂斌 《黄埔》2013,(3):12-13
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一个以武德为基本特征,融军事、政治、哲学、伦理等诸因素的多层次的思想体系,被称作是"革命的爱国黄埔精神",它有七层深刻的含意:一是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二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三是自尊自俭、自强不息精神;四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  相似文献   

18.
李熙宗 《黄埔》2006,(1):41-41
从本期起,“黄埔老照片”栏目和读者见面了。本栏目用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反映有关黄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本期刊登由北京市两位黄埔同学提供的几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有这方面收藏的读者向本栏目供稿,为黄埔军校辉煌的历史增添宝贵的影像资料,也为发扬光大黄埔精神做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38年,我考进黄埔军校十六期,入伍期间,除了军事制式教练,便学唱《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我认为,爱国主义、精诚团结便是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20.
黄哲嗣 《黄埔》2010,(6):46-47
民国时期的《陆军服制条例》中规定:陆军官佐著用军常服时,束武装带,戴领章,佩短剑。循规,凡黄埔军校毕业之员生,每人都可获得一柄毕业佩剑,因剑柄镌"校长蒋中正赠(授)",亦称中正佩剑。它象征柴誉与责任,是黄埔军校出身的显赫标志。黄埔健儿佩挂此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黄埔精神,为完成东征北伐和抗战使命,身先士卒,是役必从,浴血奋战,在疆场上不成功便成仁,为中国军人做出了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