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环境法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辉  陈泉生 《时代法学》2004,2(2):60-66
法律的价值取向是法律制度设计的精神家园。从全面把握自然属性的视角出发 ,本文详细阐述了环境法的一系列基本理念 ,将一些传统法的理念予以重新定位 ,以适应环境法的革命性需求。文中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互动 ,探索了环境安全在环境法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秩序 ,并追求跨越种际、代际的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对国际环境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绿野  康宏强 《河北法学》2004,22(12):86-90
法律理念的变迁对法的目的、基本原则、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和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凸现在20-21世纪人类面前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和界划。从最初的"公害救济"到"环境权"理论,之后兴起的"尊重自然"学说到"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嬗变的过程。环境法理念演进的客观向度表征着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方向,昭示着这一新兴的法律部门将率先在世界范围内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环境法基本理念的提出 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型的独立的部门 法,从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得到了迅 速的发展,就其外在原因是全球环境问 题的日益恶化,其内在推动力就是环境 法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从根本上决定 着环境法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对这 一理念的探究应首先从环境法的特殊性 着眼。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环境法的基本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了环境法成为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的首要法律部门。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理念,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作为环境法的核心价值,环境法的正义追求表现为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正义、代际正义和人际正义。环境法的正义追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终极目的,这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刑法的法益初论——环境刑法究竟保护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刑法的法益概念.旨在说明用刑罚手段保护环境于法理上的正当性以及刑法保护环境的着眼点。由于受环境伦理学的影响,环境法学界对环境法益的理解似有偏颇之嫌。笔者试从法益、刑法法益等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对环境价值、环境利益的再认识,对环境法益进行理论上的重述,阐明环境刑法益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论证环境行政管理秩序的价值及其法益属性,凸显其在环境刑法益中的核心地位,以期为环境犯罪的概念、特征(尤其是行政从属性特征)、实质、种类乃至环境犯罪的构成等理论的展开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6.
客观地认识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确认识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正确适用环境法律规范的基本前提。本文从传统法学理论关于法律调整对象的基本学说入手 ,通过对环境法调整对象基本特征的分析和对环境社会关系同人与自然关系之联结及其辩证关系的探析 ,对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志涛 《法制与社会》2010,(22):273-273
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对食品安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较之《食品卫生法》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食品安全法》具有很强的经济法属性,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及其内容的经济性等都在《食品安全法》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钭晓东 《河北法学》2008,26(3):77-85
法律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其规范变迁与功能的进化必然受深层的文明演进因素的影响。对环境法而言,"人定胜天、天人合一、资源有限、同质同源"的理念变迁,促成了环境法之法律规则运行模式的四层次演进:环境破坏规制规则的缺位、环境破坏规制规则的填补、利益限制性规则的注重、利益促进性规则的引入"。而环境法之功能也在环境法律规则运行模式的层递演进中得到进化。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同爱 《时代法学》2004,2(3):40-44
随着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国际环境法的保护对象经历了一个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再从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上确立后 ,国际环境法保护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人域内 ,从国家的环境资源主权以及相应的财产权扩大到当今世代全世界范围内的穷国、穷人和未来世代及其利益 ;在人域外 ,从珍稀、濒危动植物扩大到自然万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保护对象包括两大类 :自然因素的保护对象和社会因素的保护对象。国际环境法保护对象的发展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斌 《法学杂志》2007,28(3):129-131
公众环境意识是联结环境法律价值和环境法律制度的中介,只有当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的价值理念相一致时,环境法制才可能低成本运行。我国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呈现一种多元的二重结构,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远远落后于现行环境法制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也使得我国环境法出现有治法而无法治的现象。中国环境法所面临的这种尴尬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实施的外部环境出发调整环境立法、执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法的模糊性之存在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良  邓慧强 《河北法学》2006,24(12):54-58
法的模糊性是法律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它寓于法的存在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之中.从法的存在论看,法的模糊性显现为法本质的多面性.法律具有不完全归属于经济、政治、道德和理性或绝对理念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国家调节是对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导致的利益分配失衡现象的救济与矫正,是国家介入利益分配领域后,对市场初次分配格局中存在的缺陷的补救,是在市场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经济法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其本质属性在于国家调节,是对利益进行的再分配。以利益分配与国家调节之间关系的探究为基础,对经济法再分配功能的内涵与意义加以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法的功能,并运用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船员法的部门属性及其主要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船员法的部门属性及其主要制度的特殊性 ,从而得出船员法为海上劳动法的结论。希望对以后我国船员法的立法工作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公司法规则的强制性或任意性寻求一个抽象的法理判断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司法理学说和公司立法共同面临的基础性命题。我国新《公司法》诸多法条用语的"暧昧"和"含糊",反映了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对相关公司法规则的属性的设计亦迟疑不决,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尽管公司法对市场的适应性品格经常使其任意性与强制性规则的界限游移不定,但仍然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基础性判断标准。立法时应本着公司法的标准合同机制和合同漏洞补充机制之理念,对公司法规则予以类分,并区分初始章程和后续的章程修改,努力探求公司法任意性与强制性规则的法理判断标准,在两类规则的动态均衡中保持公司法的实质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反垄断法再分配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书。经济法是利益资源和权利的一种再分配法,是在民商法等法律所作的权利分配的基础上,对原有权利安排作出适当调整和再分配。反垄断法同样具有再分配功能,通过对美国反托拉斯法的产生历史的考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国的社会现实也需要反垄断法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法律·秩序·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秩序与和谐既是法律基本的属性和价值 ,又是古典美的基本特征 ,所以 ,法律也有其秩序之美。周朝的礼法是这个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  相似文献   

17.
Torben Spaak 《Ratio juris》2003,16(4):469-485
In this article, I distinguish between a moral and a strictly legal conception of legal normativity, and argue that legal positivists can account for law's normativity in the strictly legal but not in the moral sense,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normativity in the former sense is of little interest, at least to lawyers. I add, however, that while the moral conception of law's normativity is to be preferred to the strictly legal conception from the rather narrow viewpoint of the study of law's normativity, it is less attractive than the latter from the broader viewpoint of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law. I then distinguish between a moral and a strictly legal conception of the normative force of legal justification, and argue that legal positivists may without contradiction embrace the moral conception, and that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normative force of legal justification need not be a problem for legal positivists. I conclude that, on the whole, we have reason to prefer legal positivism to natural law theory. I begin by introducing the subject of jurisprudence (section 1). I then introduce the natural law/legal positivism debate, suggesting that we ought to understand it as a debate about the proper way to explicate the concept of law (section 2). I proceed to argue that legal decision-making is a matter of applying legal norms to facts, and that syllogistic reasoning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legal decision-making thus conceived (section 3). Having done that, I discuss law's normativity (section 4), the normative force of legal justification (section 5),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section 6). I conclude with a critical comment on Joseph Raz' understanding of the question of law's normativity (appendix).  相似文献   

18.
杜宇 《法律科学》2005,23(6):55-61
习惯法在刑法领域中,具有贯穿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之"横截式"作用与机能.本文的理论目标正在于,开辟和释放习惯法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之重要功能.在作者看来,习惯法完全可以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发挥作用,法官可以习惯法上之正当性,排除行为之实质违法性.这不但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而且有利于保障被告人人权;不仅有利于以收缩的实质理性对抗扩张的形式理性,而且也应合了"社会相当性理论"和"社会危害性理论"--这一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基础和实质违法性判断之根本标准.甚至,习惯法的引入,还将有力地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社会相当性"与"社会危害性"这一范畴的横向理解和空间理解.  相似文献   

19.
维柯一方面根据民族共同本性来研究部落自然法的特征,寻找习俗演变的凭证;另一方面又根据自然法的哲学观点来区分习俗和法律,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史与论的结合。维柯运用"诗性智慧"的观点分析论证了法律的起源问题,对西方法学思想作出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autopoietic theory with reference to functionally differentiated social sub-systems, particularly law, science, and politics. It sets out to 'test'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of autopoietic theory in relation to ongoing debates about post-adoption contact and personal identity issues. Law has resisted social scientific pressure to regulate post-adoption contact in the context of a social policy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genealogical continuity. I argue that law's response to this pressure relates to the particular nature of adoption as this is expressed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case law. Law's refusal to intervene in post-adoption contact reflects its self-referential operations and its attempts to avoid epistemic entrapment by a social scientific discourse. Applying autopoietic theory to law's practical operations in adoption clarifies its explanatory value, provid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politics, and social science and indicates areas that require theoretical refin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