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生也晚,余所知者鲜。我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读了赵朴初先生的诗词以后,才知道早已闻名遐尔的赵朴初先生的。我敬佩他的文采,我仰慕他的学识。可我从来敢奢望能在他手下工作。没想到在1987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他。并从此在他指导下从事民主党派工作。不过由于我们都是兼职,每年也就是在会上见几面。相处不在时间,知心重于知面。我同赵朴老的心是相通的。做党派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处理好执政党与  相似文献   

2.
冷和热     
杨柄 《瞭望》1989,(15)
1936年,我在武昌上小学,攒下每天的早点钱,购买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先生主编的《新少年》。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主要原因是他的剧本《悲悼》,《新少年》发表一篇文章专讲这件事。它先讲诺贝尔是个大军火商,他的火药杀死了成千上万人民,他  相似文献   

3.
林凯 《各界》2014,(3):18-20
我的恩师王雷鸣先生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章龙教授的得意f1生。从大学始,就专注于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并完成《清代经济史》,遗憾的是这部著作花费了他几十年心血,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他曾同我讲,“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华文明最大的摧毁。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7,(11)
正王铁仙先生的散文集《平静》即将出版,铁仙先生希望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心里既高兴,也有点惶恐。王铁仙先生是我的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喜欢的课。他讲鲁迅的散文、讲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讲郁达夫的小说,都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独具个性的解读。记得他讲解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把作品分析得丝丝入扣,讲得引人入胜,课堂  相似文献   

5.
国庆假日,同1945年出版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的原国讯书店经理尚丁先生聊天。话题很自然地扯到那个周期率上。我俩就这个问题不知议论过多少次了。不过,议论得比较细的,要算这一次。尚丁先生不但讲了很多《延安归来》里面没有写上的毛泽东同黄炎培交谈的情况,还讲了《延安归来》出版后毛泽东有关周期率的言论。从而使我对周期率的认识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在大半生经历中,我最崇敬的是我大学时的校长马寅初先生。因为他不仅有学识,有思想;而且有正气,有铁骨! 一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就钦佩马寅初先生。我从书刊上得知,他与陆游、秋瑾、蔡元培、鲁迅同乡(皆生于浙江绍兴),是191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19年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不顾生命危险,讲演着文揭露四大家族发国难财,蒋介石对他又恨又怕,秘密把他关进贵州息烽、江西上饶集中营长达两年之久,尔后又将他软禁于重庆歌乐山家中……铁窗生活与软禁岁  相似文献   

7.
1979年,我当时在外地工作,到北京出差,听说魏建功先生卧病在床,于是抽空专程去北大燕南园看望他。我上大学时,建功先生给我们讲过三门课,我工作后还常有联系,师生感情较深。当我和曹先擢同志(当时中文系总支书记)一同到魏先生家时,见先生正躺在  相似文献   

8.
好几个月前,有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来看我。他是通过颜文梁先生哲嗣振康君,探听到我的住址的。他正在写关于颜文梁的毕业论文,特来收集有关的资料。他说我写的发表在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颜文梁》一书内的《颜文梁先生年普》,是目前唯一的记载颜文梁生平事迹的完整传记,他希望我提供更多的有关材料。他还问我对颜老的评价如何,特别提到了同刘海粟、林风眠的比较。我很惭愧,自从写了那份年谱,  相似文献   

9.
张志公先生谢世而去,倏忽已经一年。先生睿智、豁达、纯真、执着的品貌,时刻萦回在我的脑际。由于工作的关系,和先生交往近20年,常能听到他的高论,受到很多教益。先生的溘然长逝,使我痛失了一位崇敬的长  相似文献   

10.
他走了,走得似乎有些 突然,也有些过早了 点。这只是我们的一种心愿,不希望他离开我们。其实,他走得是那样从容,那样平静,安然入眠似地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听到说,陈沂同志走了,我还是不禁一怔,还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们不愿他真的就这样走了。记得在为陈沂同志九十岁生日祝寿时,他招手叫我坐到他的身旁,很高兴地同我合了一张影,尔后抓着我的手说,没想到我陈沂能活到这么大年纪。我能理解他讲这句话的意思。以前,他多次讲过,要抓紧时间,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他还讲过,我们耽误的时间太多了,要…  相似文献   

11.
林汉达先生(1900—1972)是我的同道、同事和难友。他是一位教育家、出版家和语文现代化的研究者。他一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向传统教育挑战、推进扫盲工作、研究拼音文字、编写历史故事、提倡成语通俗化等等。向传统教育挑战1941年,林先生出版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向传统教育挑战》,一方面有批判地引进西方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2.
宋桂奇 《党政论坛》2014,(12):12-12
1982年4月底,侯宝林先生随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来到香港演出,由于先生早已是名震天下,于是,记者们都把闪光灯对准了他。首个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他:“侯先生,您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主要讲广东话,您说的相声香港入能听得懂吗?若是听不懂,会有人来看您的演出吗?”。  相似文献   

13.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4.
岘北 《民主》1998,(12)
许嘉璐先生曾师从多位知名学者,每当提起陆宗达、王力、洪诚、刘世儒和健在的萧璋、谢承仁等前辈老师的时候,他溢于言表的感激之情,令旁听者也不由得不对那些素未谋面的前辈学者生出无限敬意。这次去南京之前,许先生再三叮嘱我,  相似文献   

15.
解围     
萧乾 《瞭望》1990,(41)
1979年以前,我同海外是绝缘的。那以后,又接触频繁了。每次出国必得讲演。讲毕,照例得准许人家提问题。有的好答。也有故意刁难的。 一次在芝加哥,讲完之后,听众中一位估计对我国颇有些了解的先生举手提了个问题:中国  相似文献   

16.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18,(11)
正不知不觉间,柏杨先生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确令人伤感。大约是2007年,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了一次有关柏杨的研讨会,并作了简短发言,称颂柏杨先生是一位"斗士"。估计是张香华老师把会议的录音放给柏杨先生听了,老人家很高兴,不久就收到了他寄来的一张明信片,说他戴上"斗士"的帽子之后就不想摘下来了,并用中文和英文连续写道:"谁怕谁?谁怕谁?"这就是柏杨的特质和本性。这张明信片我珍藏了几年,如今传给了  相似文献   

18.
痕迹     
《民主》2021,(2)
正薄暮时分,道旁的梧桐林里有时会传来几声单薄的蝉鸣,我与他并肩走在小径上,日影在斜前方缓缓下坠,冗长的夏天在一群飞鸟划过天空时就过去了。那是这个夏天的最后一群飞鸟。谁都没有看见它们消失的最后那个时刻,云朵烧红了一整片天空,黑夜迟迟没有降临,月亮挂在蓝色的天空上,世界像是一个幻觉。我忽然那么强烈地想要抓紧他的手,想和他同城市里最后的高温蒸发掉,彻底地蒸发掉就好了,变成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再也不用恢复,再也不用区分哪一部分是他,哪一部分是我。心悸过后,潮热退去,从梦境一样的状态跌落时,他在前方呼唤我,我摇了摇头,向着光的方向跑去。  相似文献   

19.
史晓风 《民主》2006,(9):38-39
我曾任叶圣陶先生秘书多年。1988年叶先生逝世,我写了副挽联:上联是“四十年承教,学习读书、作文、做人、处事,一辈子受用不尽,如今痛失恩师”;下联是“八千里随行,考察做工、务农、育才、编书,多方面得益很深,往后永念遗范”。此外,我还跟叶先生学了不少科普知识和哲学常识,下面讲些实例。热胀冷缩1961年,我随叶圣陶先生去武汉调研。有一天,参观长江大桥。在桥面上走了一段,忽然发现有一条整整齐齐的横切裂缝,切口两边都镶着一把不锈钢的“锯”,“齿”是犬牙交错的,看来可以完全吻合。叶先生考问大家:“你们知道这道缝是干什么的?”有的说,…  相似文献   

20.
陈益群 《民主》2006,(5):33-34
勤奋笔耕一生的至善先生,积劳成疾,最后终于累倒了,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民进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领导,我痛失了一位博学谦逊、常能得到教益的好师长。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悲痛、无限的思念! 至善先生是我的师长辈,他同我的关系应该是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但在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