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曼奴尔·康德(1724—1804)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以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巨著所建立起来的“批判哲学”体系,开拓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先河。然而,翻开近现代西方哲学、伦理思想逻辑递嬗的史册,我们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是人类科学的世纪,是法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得以确立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法治理论由古典向新的模式即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三大发现这一坚实的科学基础促使了制约法治理论研究的实证哲学的产生.在19世纪的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批判的生力军有斯宾塞、边沁、密尔、奥斯丁和梅因.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由人的理性的构建的世界,社会秩序不完全是理性秩序.此时,其法治理论的突出特别是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3.
彭文民  封永平 《求索》2007,(8):140-142
自然权利”学说是列奥·施特劳斯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权利的本意应为自然正义,正是17世纪现代政治学说的出现颠覆了古典政治哲学中的自然正义的原始蕴涵,导致了古典自然正义论的衰微,最终是政治和哲学相互扭曲:即政治哲学化、哲学政治化。“自然权利”学说成为当今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哲学源泉,在美国外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劳伦茨·冯·斯泰因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整体国家"学说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社会-国家思想在德国的思想语境中,吸收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有机国家"学说和黑格尔的现代国家观,并通过对工业化时代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德国政治现状的考察,形成一种学理综合.斯泰因的社会-国家思想,尤其是他对政府行政提出的见解,具有鲜明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哲学一方面表现为古典哲学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古典哲学形式对新兴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哲学概括,即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崛起。批判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以马克思的早期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为背景,展示这位人类思想的“泰斗”冲破德国古典法哲学的窠臼,走上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法学认识路线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 近代德国古典法哲学思潮,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以前西方法哲学发展的最高理论成就。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理性精神同软弱无力的妥协态度并存,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这种两面性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把其法律观的革命性因素深深地隐藏在艰深晦涩的词句后面,显示出浓厚的思辩色彩。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通过论述,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通过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的。在文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是一位"半截子唯物主义者",主要是针对其宗教观和伦理学的批判,可谓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其结论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小明 《传承》2011,(25):30-31,69
19世纪30至40年代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复杂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莱茵报》时期,德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马克思反思黑格尔哲学。在克罗茨纳赫,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找到了实现德国解放的哲学依据——市民决定国家;以及实现途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到巴黎之后,受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马克思发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主体——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张永芝 《前沿》2011,(6):15-17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背景出发点和理论生长点。因此研究马克思的理论离不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利用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意识、视角分析和理论成果,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本文就从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场域和问题域出发来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现代主义哲学,就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  相似文献   

11.
黄知伟 《求索》2010,(6):59-6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要范畴。在对19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批判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异化理论,并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将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是对黑格尔古典哲学思辨体系的理论批判,也是对资本型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批判。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型社会中,劳动将工人和生产资料分隔开的同时,为这种分离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无论是理论批判或是现实批判,异化劳动理论都指向了资本型劳动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型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形成特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3.
置身于更迭交替的政治环境,肩负着引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持续关注着世界各国战争问题。不同于诸多关于战争的常规叙事,马克思恩格斯热衷于以戏剧喻指战争,这种戏剧隐喻聚焦于19世纪40年代末的欧洲革命,19世纪50年代的阶级博弈、大国冲突、殖民扩张的局势,19世纪60年代末的工人起义及普法冲突三个时期。通过设置剧场结构,马克思恩格斯使读者在对战争剧情产生共鸣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从充满多种历史可能性的世界剧场中觉察与反思自己剧中人、剧作者的身份。这种关于战争的戏剧化叙事隐匿着双重逻辑:其一,阶级分析逻辑。基于悲剧崇高、喜剧讽刺的戏剧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在战争戏剧的主人公叙事中凸显了对各阶级的分析与厘定。其二,生产辩证法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承袭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戏剧的规定中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性内涵,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以精神辩证法为内核的戏剧转换范式,在对战争戏剧概念的界定中诠释出历史的真正规律——生产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论女性价值理性传统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在19-20世纪文坛稳健立足,并深达人性和社会本位之中。女性独特的价值理性倾向在工具理性时代的绽放,使得女权主义和女性文化运动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席卷世界,成为当代直逼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而这种理性二元的视角,也成为众多哲学家构建现代性和重塑现代人格的基本方法论。本文试图通过"价值理性"这一哲学批判理论解析19-20世纪女性文学凸显出了卓然不群的理性精神,从而突破传统分析法对作品真实体验的遮蔽,凸显女权主义精神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并尝试分析女权主义文学在价值理性的困境方面所投射的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说。哲学中说的本原是指万物的起源、属性的载体或现象的本体。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过本体论的一些问题,但都没有提出把这些问题单独列出来当成哲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最早提出“本体论”的概念并把它当成是哲学必不可少的部门的是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28年)。后来本体论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黑格尔才结束了这一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李世荣 《求索》2013,(8):98-100
现代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将语言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各个哲学流派都很重视对语言的哲学考察,把语言哲学看作其他哲学学科的基础。同样地,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对后世的影响是重大的,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康德在其学说中认为语言更多地只属于人的知性能力引导下的人的产物,是次一级的.而不是与人的理性、知性、感性能力一样被当作一种原初的能力。本文尝试发掘康德的语言观,并从康德语言哲学与当代语言哲学的离散与交互这个角度进行解读康德语言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希望能对欧洲大陆的语言哲学研究有所启发和裨益。  相似文献   

17.
1886年初,为了反击以复活德国古典哲学和贩卖过时的折衷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诬蔑和曲解,恩格斯写下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产生以来,物质与精神(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便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在整个哲学的发展史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相互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后,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理性观在其展开过程中就伴随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裂。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试图弥合二者的分裂,这无形之中深化了对主体性问题的认识。从康德求助于"自我意识"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运动,都代表着德国古典主体性哲学在解决理性统一问题上的最大努力限度。在当代权力分立的情况下,主体性哲学呈现出"解中心化"趋势。作为法律之保障的传统理性分裂,最终导致强调规范性的道德原则与强调事实性的法律规则之间的不断分离。哈贝马斯批判性地分析了德国传统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等的当代法律理论,力图为当代法权提供合法性论证。同时,对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张力展开分析,试图为事实性与有效性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中介——商谈,以重建当代的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一、经济哲学学科的标识性旗帜:经济的智慧理念和经济的人文关怀 1999年11月13日,张雄教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哲学家再也不能漠视经济学和经济活动,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他提出了经济学和哲学“联姻”的观点。哲学智慧理念和人文关怀对于经济学发展和拨开经济实践中的种种迷雾,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如日月相互辉映,本来是经济学的固有传统。经济学家的哲学思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埃里克·罗尔在《经济思想史》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具有分析头脑的经济学家。”理性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理性是从哲学理性即自然法中脱胎而出的,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自然理性是理性之母”。关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