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个稳定的社会,一定是精英和大众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由精英来治理,但他们考虑的是大众的利益。世界上能够保持稳定的社会都有这个特点。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特别要注意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强调精英的还是强调民众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稳定的社会,一定是精英和大众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由精英来治理,但他们考虑的是大众的利益。世界上能够保持稳定的社会都有这个特点。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特别要注意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强调精英的还是强调民众的。  相似文献   

3.
唐国军  李文亮 《传承》2009,(12):124-125
"精英政治"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的理想政治模式,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关键是推选"精英"的程序民主,"贤人"是"精英"与大众政治的结合,"精英"的集中与大众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正确发挥作用的渠道。程序正义是实践民主集中制的正确路径探索:政治社会化,民主集中制正确实践的大众心理营造;制度化、法律化与道德化,民主集中制实现的社会价值观建构。  相似文献   

4.
"精英政治"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的理想政治模式,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关键是推选"精英"的程序民主,"贤人"是"精英"与大众政治的结合,"精英"的集中与大众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正确发挥作用的渠道.程序正义是实践民主集中制的正确路径探索:政治社会化,民主集中制正确实践的大众心理营造;制度化、法律化与道德化,民主集中制实现的社会价值观建构.  相似文献   

5.
地方精英的发展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在利益上的重叠和共生,驱动着地方精英向着政治化方向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地方公共权力私有化。适度加大地方行政权力,处理好地方精英和社会大众的关系,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是引导地方精英合理流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推动妇女参政的一个潜在假设是,更多的女性参与能推动社会治理的性别平等,能够加快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本文对此基本认识进行论证,认为推动女性进入权力结构仅是第一步,实质政治代表性的获得才是关键。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女性代表能"代表"女性大众吗?结论认为女性精英不一定会代表女性大众,因为政治意愿提倡的机制和在权力层中的影响力严重影响着政治精英的行为逻辑,而政治意愿提倡机制和权力层中的影响力都是当前中国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政党政治的精英属性有着独特的内涵:政党政治与社会大众有着目标一致的价值追求,却在治理形式上存在脱离。中国共产党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效的化解了政党政治和社会大众的疏离,对政党政治的精英属性进行了成功的调试。  相似文献   

8.
洪霞 《传承》2012,(15):68-69
博物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在它建立的最初半个世纪里并没有受到重视。它的发展与国力增强分不开。放宽进入限制,使受众由精英向大众转变,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9.
孙歌 《探索与争鸣》2008,5(1):33-36
查特杰关于政治社会的论述,针对的正是社会精英特别是理论精英对于无法进入公民社会的大众社会政治的无视,基于此,查特杰建立了他对当今知识状况和话语霸权关系的批判.虽然查特杰把政治社会的理论视为亚洲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可以普遍使用的分析模式的观点值得商榷,但是他的方法论却提醒我们重新反思关于"普遍性"概念的理论认识,关于中国本土政治面貌复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假如只要"精英民主"而排斥"大众民主",政事不透明,言路不畅通,沿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老谱,只是少数"精英"凑在一起搞设计定方案,既不能摆脱利益的纠缠,又不能突破思路的局限,难免陷入困境对于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有人设想:首先实行"精英民主",最后实行"大众民主"。即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这"一部分人",当然是极少数"精英"。为什么"精英民主"可以"首先实行"而"大众民  相似文献   

11.
关丙胜 《前沿》2010,(12):12-14
记忆的终端载体是个体,个体通过自己的记忆影响着各种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精英通过自己对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对各种知识的掌握,在比普通大众更广大的范围和视野内根据需要建构了族群或民族的社会、集体、历史记忆,并由此想象了民族。因此,精英和记忆、认同、族群、民族以及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国家,多少事情,不是在为精英服务?如果精英人物们能掉头为大众服务,那么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去支持他们。问题是我们的精英,最乐意的事情,是为其他精英服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精英地位。  相似文献   

13.
马小娟 《求索》2012,(12):182-184
政策模型是分析政策过程的理论工具。系统模型、团体模型和精英模型从不同视角对政策过程进行了解析,蕴含了不同的公民参与思想。这些思想在为我们研究公民参与问题提供理论参考的同时也存有诸多理论局限。其中,系统模型重视公民诉求对政策的影响,但未能说明具体的决策过程;团体模型将政策视为团体竞争的产物,但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弱化了政府的作用;精英模型则认为政策体现的是统治精英的价值偏好,但对社会大众的现实诉求无暇顾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与执行不仅能表达其利益诉求和偏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体现了社会力量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政策决策时,政府要在保持相对自主的同时,充分重视社会大众的公民参与,尤其要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干预社会不公,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体开展的“精英实践”是当前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模式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对自身全面成长成才要求日益迫切的今天,“精英实践”组织模式正越来越多的暴露出它的弊端。这种组织模式偏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本意,违背了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宗旨,使得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全面代表和反映最广大的普通青年大学生的利益和要求,本文客观分析了“精英实践”组织模式的成因并提出了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走“大众实践”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章兴鸣 《人民论坛》2012,(35):202-203
传统中国的符号化社会管理是指在国家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相对分离的条件下,儒家观念通过符号化表达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过程。在"合于礼"的教化实践中,官方典章制度与民间文化网络相互支持,精英示范与上行下效相互结合,构成了传统中国独特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实现组织模式从精英实践向大众实践转化;同时要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协同力度;不断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这个命题如果演绎成一味的价值观导向研究,似乎很难脱离好为人师却未必受人欢迎的精英主义立场,或者说,从20世纪30年代就崭露头角的大众文化批判立场。在1960年代大众文化(mass culture)被努力正名为popular culture之前,"大众文化"的基础是"大众社会"(mass society)。它的前提在于大众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摩罗先生认为精英知识分子"一直严重脱离民间社会"、与底层民众对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现代小说一直存在着大众化的传统,老舍与赵树理就是与底层大众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相融合的文化精英典型。摩罗先生主张以"小众化"解决当代小说困境,其实当代小说困境另有根源。"去政治化"和"物质主义"使当代小说陷入困境。突围之道不是"小众化",而是重新"大众化",即赓续现代文学作家与底层大众相融合的精神血脉,建构代表底层弱势群体利益的当代大众文学。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3,(10):92-92
吴晓斐在《理论改革》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有着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文化精英在新媒体平台上掌握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大众施加社会影响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主流媒体如能主动和文化精英结盟,可以更好的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和整合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