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诉讼中的“情判”现象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平 《求索》2007,(7):204-208
“情判”是中国传统诉讼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司法官根据情来进行判决的一种审判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情理社会密切相关。历代统治者及司法官员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情判的实质在于维护“礼”,它在传统司法中是一种常态,司法官依情而判往往能受到普遍的赞誉。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我们今天讲民主,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公正、自由的环境中全面成长;就是要把发扬民主与完善法制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同时指出,“我们今天讲科学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这其实反映了贯穿20世纪近百年来的“五四”文化精魂。早在1922年,茅盾就指出“我们的时代已经充满了科学的精神,人人都带点先天的科学迷”。一方面,是由于科学自身的不断丰富、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五四”先驱们认同…  相似文献   

4.
邱雪松 《青年论坛》2008,(6):160-160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在国内兴起以后,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成型的学科逐渐为人所接受。对于年轻一代研究者而言,不少人认为文化研究是与文学研究平行的学科,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这显然是开创文化研究的先辈们所不愿看到的。张伯存先生虽属于新生代学人,但他所著的《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一书却十分明确地表明他并没有拘囿于单一领域,而力图完整地把握二者的精髓所在,以期走出由于视域局限所带来的对文化对文学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文明大观》2001,(11):86-86
闲来无事,数一数二十多年来投过稿的报刊,足足有六七十家。不过,始终如一至今“热度”不减的并不很多,《文明大观》就是在我心里占据重要位置的一家,而且时日愈增,交情愈浓。  相似文献   

6.
黄璐 《当代广西》2008,(1):56-56
李建平、黄伟林等合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以下简称《文学桂军论》)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的结项成果。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与研究偏重对思潮流变的审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的思维模式,将文学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海青 《文明大观》2001,(11):53-53
1998年11月至1999年9月,我参与了为期近8个月的南极和北极考察,临走前,《文明大观》(那时还叫《文明建设》)的北北向我约稿,并嘱我通过E-mail将稿子发回。我答应了,可惜极地线路不通畅,无法践约。回国后,我把近六千字的写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船长袁绍宏的稿子传给北北。本以为肯定会受到“北老师”的表扬,因为题材和人物我认为都是独特的,全中国那时还只有这一篇,船长说他从来没有被“写”过。  相似文献   

8.
纪晓华 《求索》2011,(1):189-191
元代诗词大家张翥一生经历了元代的盛衰,他的诗词创作有着相通的情感内涵。词集《蜕岩词》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多元,包含了怀念昔日歌舞宴乐生活的恋旧情结,充溢着绵丽纤婉的情感流露;相对而言,更具价值的是《蜕岩词》精致的语言中包孕着深深的人生迟暮感与浓郁的家国之悲,和看透世情、心归山林的隐逸之思,并于词中灌注了深深的"病"、"酒"情结。《蜕岩词》的整个思想倾向整体上典型地体现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伤乱情怀,反映了元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是元代词坛的殿军。  相似文献   

9.
陈哲 《理论月刊》2004,(1):65-66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借用了摩尔根“文明时代”这一研究成果,对“文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通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段,恩格斯在此开辟了一个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即“两个必然”的新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一般逻辑认为,只有在传统社会中,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博弈才能达到均衡,即两者能够保持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的生存状态;而发展到了现代,现代性的本质只能使两者的博弈体现零一和博弈,更具现代性的农耕文明变得强大并开始侵蚀甚至取代游牧文明,最终造成了毁坏草原生态的结局.作者对<狼图腾>叙事的反思,恰恰认为现代性的合法性是通过历史逻辑来证明的,但这种合法性不能反推证明传统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说,现代较之传统的优势并不代表传统毫无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1.
夏婷婷  霍存福 《求索》2013,(5):77-79
张鷟所著《龙筋凤髓判》是应唐代科举考试而生的判词写作参考教材。《龙筋凤髓判》这种特殊文体为拟制判决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模版.该模版虽呈现出骈体对仗、用典精当、辞藻浮华等写作特点,但最终还是以案件判决或作出处理意见为目的。本文以探求张薷判案择律的方法与技巧为核心任务.从张鹜对唐代律法的把握与选取。对案情的说理方法,对个案的法律解释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最终可将张鹜的判案技巧与方法归纳为:区分案件性质是前提,熟悉律条是基础,分析案情讲情理。准确适用法律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鲍昆 《人民公安》2009,(24):58-58
山西吕梁的交警冯树延,在幼年时离开吕梁山的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但是他的家庭大部分还是生活在吕梁的山上。离开了农村的冯树廷,在城市上学工作,虽然出了吕梁市几乎立刻就是农村,但城市喧嚣的生活让他已经彻底地对农村生活生疏了。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明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系统。文化的结构对应着文明的结构 :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应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也有其内在结构 ,作为社会文明系统的子系统之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 ,既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又是“三个代表”由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中介。“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任务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 ,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0):34-35
中书省 中书含人王秀漏泄机密断绞,秀不伏,款于掌事张会处传得语,秀合是从,会款所传是实,亦非大事不伏科。  相似文献   

15.
遵循风俗习惯、整饬人伦风化的情理要求,是清代官员"听讼"的根本主旨。对情理的重视贯穿于清代婚姻家庭诉讼的全过程。在婚姻家庭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地方官员并未严格依照法律进行裁决,而是依据情理确定案情并得出判决。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内蕴着关于文明发展的丰富思想,但其思想"原像"与具体"成像"是不尽相同的。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资本论》文明思想的阐释重心就经历了"单向度批判资本野蛮性—反身发掘市场经济普适性—再反思资本盲目性"的历史性变动。而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型历史波段来看,强化对《资本论》中商品文明、货币文明和资本文明思想的研究,开显《资本论》三大手稿关于现代社会特质的海量思想资源,对于建构我国市民的现代化理性、促进社会深层转型,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效益。  相似文献   

17.
18.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处于调整之中。此时,有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以后将是决定国际关系的最主要因素。美国资深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就表达了此种观点。笔者认为该书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偏颇之处,所以拟通过对此书进行评论来谈谈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大沼保昭建立了"文明相容的人权观"的思想,以此为分析视角,重新审视了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人权与主权、经济性人权与自由性人权的关系,可以发现我们的一些人权口号在反对西方人权攻势的同时,也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放弃实用主义,在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同时对人权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努力改善人权,才是在人权问题上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丁宇 《两岸关系》2013,(6):70-72
记者:《台港文学选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是什么?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创办于1984年9月,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产物。从大气候看,中央提出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倡导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包括对台工作基地。他多次强调"闽台一家亲","不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血缘关系讲,都可说是地理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