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乜琪 《学习与实践》2013,(3):101-107
慈善组织作为救助领域的重要主体,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是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从救助理念、救助主体、救助资源、救助机制、救助内容等各个救助环节和方面实现了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而我国当前还存在救助主体有待整合、救助资源尚未实现互补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的建立。对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衔接的四条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肖勇 《中国民政》2008,(8):60-61
浙江省玉环县近日在民政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评议会上,喜获优胜奖。从2004年开始,该县先后三次对《玉环县城乡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办法》进行修订,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救助形式多样化,救助程序日益规范。去年,又推出门诊救助、医前救助、医中救助,全额救助等救助措施,让救助对象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辽宁省鞍山市救助管理工作着眼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建设社会化救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传统救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与长远,把救助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有效地拓展了救助服务范围,初步探索出一条由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多部门联动的社会化救助管理机制,使救助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难点、盲点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相似文献   

4.
短讯     
《中国民政》2012,(8):62-64
救助和救灾 安徽省砀山县积极探索建立以住院救助为主、门诊救助为辅,医前、医中、医后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面向不同层次困难群众、相互衔接配套,以参保参合救助、门诊救助、医院减免救助、住院救助、大病救助、关爱救助等"六位一体"的医疗救助体系。(王淑君)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3,(7):94-94
乜琪在《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慈善组织作为救助领域的重要主体,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是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从救助理念、救助主体、救助资源、救助机制、救助内容等各个救助环节和方面实现了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而我国当前还存在救助主体有待整合、救助资源尚未实现互补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张翼 《长白学刊》2014,(3):113-118
从我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多不同。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实现了综合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长期救助与短期临时救助相结合,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努力方向,包括实施积极的救助,树立救助过程中的公民权利观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和水平,提高救助的专业性,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7.
《广东民政》2008,(10):30-31
近年来,仁化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与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打造阳光救助、诚信救助、公平救助,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中央部委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义马市采取四项措施,不断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完善救助体制,主要通过充实决策机构、健全服务网络、打造救助平台,确保救助体系切实发挥作用;二是理顺救助机制,主要通过理顺资金筹措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救助长效机制,确保救助体系健康运转;三是规范救助程序,主要通过规范申报程序、审批程序、发放程序等,确保救助效果公正公平;四是强化救助监督,  相似文献   

9.
郭文灵 《中国民政》2007,(10):51-52
一、开展综合救助工作的动因现行的常规社会救助是一种支流涵盖式救助制度,在一个拥有许多困难群体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支流的能量极其有限,只有把这些"支流"汇集成大江大河,才能惠及更多的百姓。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就是对现有的救助制度、救助项目、救助力量进行整合,把分散的救助集中起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涿州市出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低倮、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司法救助、劳动就业援助、电网改造费用减免、特殊困难临时救助等九项制。救助资金的来源有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本市财政列支的资金和接受的社会捐赠等,各项社会救助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网络化治理理论对安徽省无为市的社会救助发展进行分析。通过描述安徽省无为市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的现状,提出社会救助存在救助标准低、社会救助内容结构不合理、多元主体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息平台建设、改善社会救助内容结构、提高被救助者自身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梁土坤 《学习与实践》2022,(12):102-114
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任务对当前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从“可行能力-群体需要”框架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能力相对不足者、能力发展迟缓者和能力易受损害者等可行能力弱势群体。因而,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有效回应可行能力弱势群体需要,发挥托底安全阀、能力加速器、风险消防栓等作用。但是,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救助标准的低水平性、救助内容的匮乏性、救助结构的偏移性、救助方式的事后性、救助主体的单一性等问题,难以有效回应可行能力弱势群体的可持续能力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所以,需要制定适时性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立清单式救助服务体系、厘定能力建设型救助结构、建立智能型主动发现机制、建设高效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不断完善救助机制、加大救助力度,增强救助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求助有门、帮扶有章、救助有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一、领导重视,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分管领导牵头,民政局承办的帮扶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确保政策措施落实。镇(街道)同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内部发挥纪检监察、目督、财政等职能部门作用;外部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东至县民政局扎实推进医疗救助工作,大大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一是对《东至县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进行修订,出台了《东至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对救助原则、对象、条件、办法、申请审批程序等作了进一步明确。新方案扩大了医疗救助病种,降低了救助门槛,提高了救助标准,简化了救助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最高救助额达到每人每年6000元;二是严格审核审批。严格按照户申请,乡镇审核公示,县民政局审批的程序操作,并与县合作医疗办无缝对接;三是突出常规救助和医前、医中救助。  相似文献   

15.
熹微 《创造》2015,(1):14-15
2015年1月,《云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开始正式实施.《办法》是云南省社会救助工作中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对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个救助制度进行了系统规定. 继浙江、山东、湖北后,云南是全国第四个制定《实施办法》的省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政》2006,(11):62-63
河南省项城市出台《项城市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暂行)》,明确规定将为患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尿毒症、重要器官移植手术等29种大病、重病的城市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从2006年7月1目起,全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并通过财政预算、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观察》2009,(7):29-30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讯     
《中国民政》2010,(11):29-29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低收入居民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府[2010]7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区分了低保救助、教育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项目的制度功能和救助范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项目的救助标准、救助内容和申请审批程序,不仅将社会救助的覆盖面扩大到低保边缘群体,而且将非户籍困难居民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政》2010,(8):62-62
7月9日,江西省抚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救灾和倒房民居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救助方式、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及资金筹集、发放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原则。(姚华丰)  相似文献   

20.
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合作成为现代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机制尚未形成,因而在救助主体、救助功能和救助资源方面呈现出分散化治理的特征。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要以整体性治理为目标导向,通过完善协商对话机制推动主体整合,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功能整合,创新政府购买机制推动资源整合,破解社会救助体系的碎片化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