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按经济增长率这项指标比较,亚洲经济可谓大起大落。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960—73年期间高达9.2%;在1973—89年期间为3.6%;1990—2000年为1.75%。经历“失去的10年”后,2001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9—200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回升,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大幅度下降之后一直处于曲折回升的状态。当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再次集中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投资大幅度增加;跨国购并成为投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经由第三国的投资增加等。从整体看,今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有进一步重新扩大的趋势。促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重新扩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日本经济有走向复苏的希望:日本仍有资本输出的能力:经济结构的继续调整等。  相似文献   

3.
2000年由于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拉动作用,日本经济继续回升,并呈现出自律性复苏的征兆。但日本的整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如此,日本经济未来走势依然看好,预计2001年财政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并有可能开始真正转向自律性复苏。  相似文献   

4.
2000—2001年俄罗斯经济保持了恢复性增长。联邦预算出现盈余,财政状况好转;通货膨胀基本得到控制,卢布汇率大体保持稳定;对外贸易规模有所扩大,外贸顺差继续增加;国内外投资也有所增加。增长的原因首先与普京政府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有关,同时,卢布贬值和国际市场上有利的石油价格对俄经济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经济回升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它最终会克服目前的种种困难,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1996年是俄罗斯经济转化的第五个年头,按着政府的设想,俄罗斯经济经过几年的衰退后本应在这年回升。然而这一目标最终未能实现。据官方统计,1996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降幅超过1995年;工业总产值下降5%’农业总产值下降7%。但是,1996年俄罗斯也取得了两项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自2009年开始走出因金融危机冲击而陷入的战后最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伴随日本经济的快速回升,中日经贸关系也呈现快速恢复和发展势头。日本经济回升势头的形成和趋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特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当今这样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政府的失策造成的,而在这种失策的背后,则是日本政治、社会与经济的一系列深刻矛盾的加剧。政府误导刺激土地泡沫;金融失策引发股市泡沫;过急地消除泡沫留下极大隐患;预测失误给经济埋下祸根;拖延了不良债权的处理与金融结构改革;误投猛药导致经济衰退;频频利用财政救急招致财政状况极度恶化;经济失策反映了其经济战略的贫困。  相似文献   

8.
战后的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后执行了一条“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政策。自1956年加入联合国至小泉政府,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联合国外交背后的一条主线是:借重联合国给予国家更大的安全,更强的经济繁荣,更高的尊严,即安全、利润和尊严;实行的是为其带来实惠的机会主义和基于现实政治考虑的务实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9.
1999年是俄政治的多事之年,但同时又是经济生活相对平稳和出现好转的一年。普里马科夫政府5月被解散后,继任的斯捷帕申和普京政府都没有(也来不及)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而是继续贯彻和落实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社会经济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了经济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俄经济的持续回升和在2000年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经济出现好转 1998年8月俄金融危机爆发后,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组阁。他上任后针对危机局面和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别于以往政府改革方案,其“社会经济方针和政策”以突出社会保障和扶持民族工业为特点。经过半年的实施,成功地阻止了危机蔓延,使经济逐步走向稳定,并从1999年3月开始由回升变为净增长。5月叶利钦从政治需要考虑,解除普里马科夫的总理职务,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的蒙日关系经历了正常化与进一步发展两个阶段。为了推进两国关系发展,蒙日均制定了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政策:日本积极支持蒙古的民主化改革,建立两国间互惠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蒙古则寻求同日本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蒙日间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日本向蒙古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互利贸易和日本对蒙直接投资。伴随着政经关系的发展,蒙日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日渐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