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历史.城市化的过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分工深化,资源聚集,市场规模扩张,创新的步伐和效率在不断提高,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获得了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同时,城市化在使人类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城市病"困境.所谓的"城市病"是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及相关要素向大城市过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的统称,比如人口拥挤、交通不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住房短缺、贫民窟等.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超前发展及郊区化趋势 ,既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规律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趋向。城市郊区本身具备城市的基本特征 ,并具有推动我国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 ,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能力 ,郊区城市化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以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作为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具有明显的合理性。而要实践这一道路 ,需要在壮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基础、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率,而中等规模城市(100万左右)增长相对缓慢;中等规模城市"塌陷"导致我国城镇体系不够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增长差异的理论解释为:大城市超常增长是由于交通通信技术进步、政府撤县(市)设区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的集聚效应;中等规模城市"塌陷"是由于市场区位优势弱化、产业关联性不强和公共服务相对不足;小城市快速崛起是由于"借用"(分享)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及产业转移中的区位集聚。未来我国城镇化战略重点是推进一批中等城市崛起,"承上启下"地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总体人口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人口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区人口密度过高,这给资源、环境、交通、就业、住宅和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有效的调控人口,使人口规模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摆在我国很多城市人口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而,借鉴世界各国大城市调控人口的经验,探索我国人口调控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机制,使人口增长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城市化应以发展中心城市、尤其以发展2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节约土地资源,加速云南省工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心城市应扩大市区的行政区划范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小城镇要适当。  相似文献   

6.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郊区化进程。一些富有阶层为了远离喧嚣的工业城市,寻找良好的居住环境,逐渐迁移到郊区,使得各大城市普遍出现"空心城"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的重点是再造大城市武力在来稿中认为,我国城市化应从中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不能把大量的城市化人口集中到现有的大城市中来,而应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新建大城市,以合理分布城市化人口。所谓乡村城市化,指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通常包括人...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城市化曾过于依赖大城市为载体,城市化人口向大城市规模集中,导致大城市中心区超负荷承载,带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十二五要优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主要以城市群为载体推进城镇化,使城市化人口更加合理有序分布。  相似文献   

9.
乐山在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多发挥城市化的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这就要求不断增强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生态资源等要素的集聚能力以及城市的承裁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口是超大城市划分的依据,人口问题是影响超大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作为2017年新晋超大城市,成都市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口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成都工作的重要指示,成都市需要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需要依据自身人口特点、提升人口治理水平。超大城市视阈下的成都市人口治理,应当整合国内外超大城市治理理论和治理模式,分析成都市人口治理难点重点,从人口数量的科学规划、人口质量的持续提升、人口结构的合理调节以及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 70年代美国人口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逆向的再分布,伴随着人口郊区化而来的“逆城市化”现象蓬勃兴起,迫使城市人口学家对那种城市人口变化的传统观点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普遍认为:70年代是美国近代人口分布史上“过渡的十年”.这种过渡时期的特征不仅涉及到变化着的都市兴衰模式,而且涉及到这十年间出现的人口再分布的那种新的社会经济背景.这种过渡真正是一种向新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变化,而不是一种特定的地理模式的变化.交通、通讯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城市氛围的扩散,以及全球经济的崛起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人口分布动力,而城市的兴衰则日益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 然而,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化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更加传统的城市化趋势,有人称之为“重新城市化”,形成了一种人口郊区化和城市化同时并存的局面.而不同于过去那种传统的城市化,其社会背景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地理布局。即出现了一种回归城市的趋势。与70年代的“逆城市化”正相反,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农村复兴”,而被认为是该时期经济力量、人口发展和产业调整的综合产物.但是,80年代这种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绝不是简单地回复到过去的那种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城市化与城乡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并就如何促使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三点见解 :一要重点发展城市 ,以城市发展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 ,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二要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 ,应坚持“适当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方针 ,使我国的城市化稳步向前 ;三要积极大力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内部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切实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水平,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共有5.88亿人,其中约80%的人口(4.68亿)居住在城市,是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拉美城市化的"大城市化"和"超大城市化"趋势非常明显,具有超前的特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协调,主要表现在由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致使出现严重的"就业非正规化".  相似文献   

15.
行政区划对国家行政管理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无辖县城市"的类型学分析,以及对县、市、区这三种县级行政区划主要形式的比较,进一步探究了撤县设区的制度动因,并对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撤县设区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撤县设区与城市化应相互良性促进,并兼顾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平衡;撤县设区与区域一体化提高了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有利于区域的整体长远发展;撤县设区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但需防止其被工具化使用,要遏制大城市"摊大饼"冲动,形成集约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市郊区化,既有发达国家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被动性、双向性和发展快等。郊区城市化既不同于乡村城镇化,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郊区化;它是一种具有更多比较优势和更强发展动力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因而必然成为我国城市化新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在全面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统称之为城市病。妥善解决城市病问题,是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城市病是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等方面。要在把握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8.
沙湾要坚持"做强大产业、完善大交通、构建大城市"战略,狠抓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市场培育,推进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沙湾现代服务业,抓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专业大市场、改造传统服务业和拓展新兴服务业、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水平,有效提升沙湾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积极融入乐山百万人口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工业化、城镇化较为成功的一个范式,德国的"去中心化"发展模式通过行政资源、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衡分布,削弱了主要大城市的"资源中心"地位,促进了地区平衡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大城市病"。这主要归因于德国渗透着"去中心化"理念的法律体系、均衡的公共资源配置、城市及住房的合理规划,以及与之匹配的治理机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城市已经为"大城市病"所困,本文探讨了德国"去中心化"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和制度设计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4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有利于更好更快实现现代化转型,但也必须看到,快速城市化给我国的各大城市带来诸多矛盾和风险,从而快速积聚了各类城市社会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将延误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表征与种类的角度分析国际视野下大城市社会危机,将国际大城市社会危机的普遍性和我国大城市社会危机的特殊性研究相结合,从城市居民与政府的视角对我国大城市社会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大城市社会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提出构建大城市社区治理参与平台、提升城市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聚焦大城市社会危机中的特殊群体、完善大城市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等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