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德国全民政党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而右翼民粹政党——选择党以及建制派小党的选票不断增多,德国政党格局碎片化趋势加剧。本文以分析德国选民群体为出发点,引入德语文献中的"政治环境"概念,描述不同"政治环境"类型的基本特征,观察近年来德国选民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党偏好变化;以2017年德国大选为例,从"政治环境"视角探析德国选择党崛起、全民党式微的原因。一方面,观察选择党在德国东部联邦州势力倍增与选民的经济、就业和教育背景的关联;另一方面,分析德国不同"政治环境"类型的社会文化及经济领域的价值观分歧对全民政党内部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意与政治     
民意往往是测探政治的风向标,虽然没有任何国家的政府会无视民意的存在,但是,民意与政治有时可能并不会完全一致。9月德国政坛有两件事尤引人关注,它们也为政治与民意的这一关系作了实例说明:一是9月18日,超级选举年中最后一站柏林州州议会选举结束。成立于2006年、仅有1.2万名党员的德国盗版党(也译海盗党)以8.9%的支持率赢得15个州议会席位,不仅大幅挤压了此前风光无限好的绿党的得票率,还将联邦执政党之一自民党挤出了州议会。  相似文献   

3.
冷慧 《德国研究》2010,25(2):14-20
德国延续了二十余年的"两个半政党制"被"流动五党制"取代。在2009年秋季大选中,左翼党取得了其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再次确立了其在联邦议院中的地位,其他小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全民党、尤其是社民党的失利让人触目惊心。本文根据尼德梅耶确定"两党主导"的温和多党制的标准,认为2009年大选使得德国完成了从"两党主导"型到多元化型的类型转变,而"两党主导"特征水平的下降事实上从1980年代就已开始。作者分析了2009年完成这一类型变化的原因和该变化对德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德国政党体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夏汛鸽 《德国研究》2002,17(3):38-41
本文从价值观念、政治原则和竞选战略等角度 ,扼要分析了德国绿党从“反对一切政党”的党向“在政党体系内选择”的党调整的路线 ,在不同的视野中讨论了德国绿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战后对纳粹罪行的审判与德国反省历史的自觉意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德国司法进行的纳粹罪行审判是德国反省纳粹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乌尔姆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以及联邦议院对纳粹罪犯追诉时效的辩论,对德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德国人反省纳粹历史的自觉意识的产生和变化是其主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玄理 《德国研究》2021,36(4):24-48
在西方政党政治中,主流政党的政党解盟趋势已经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政治现象.究其原因,新政治分野的出现使得主流政党整合人民意愿和解决选民诉求的能力持续弱化,选民对传统全民党的依附性与认同感下降,候选人的形象逐渐取代党派认同成为影响选民选举决策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政治个人化趋势的愈加显著进一步加剧了政党解盟现象.在2021年德国...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德国对华政策的重心始终围绕发展贸易关系,政治和战略考量居于次要地位。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对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偏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国内利益的非中心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国对欧盟最终决策的影响。欧债危机使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发生微妙变化。德国作为国际秩序新的“构建力量”的角色定位,表明德国是一支不断发展的力量,其心态与式微的英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治的主导因素是种族政治和伊斯兰政治化,伊斯兰党崛起成为主要反对党之一.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对伊斯兰党坚决反对;行动党对伊斯兰党的态度是在反对和合作中反复,为了建立公正和民主的马来西亚,行动党与伊斯兰党合作,但因为伊斯兰教国问题,行动党与其决裂.华人政党与伊斯兰党关系的变化,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种族关系、种族政治和伊斯兰政治化.  相似文献   

9.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德国去年十月的柏林选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联系到过去几年里民社党的发展趋势 ,它的崛起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地方、全国和国际上的局势都是促进或限制其复兴发展的客观条件。但如何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政治身份 ,在德国的主流政治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需要它继续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政策纲领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熊炜 《欧洲研究》2022,(6):1-22+181
本文提出的“经济地缘—政治地缘”的分析框架,以中德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来解释德国对华政策在过去50年中的调整和变化。两国在建交后长时间内在政治地缘方面相对超脱,外交政策服务于稳定和积极地推进经贸关系的目标,德国对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务实”特征。但随着德国将政治地缘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并开始从全球政治地缘结构中寻找德国的全球性大国定位和崛起路径,德国对华政策中经济维度的利益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政治安全维度的考量,体现为默克尔执政后期的“价值观外交”和交通灯政府的“时代转折”。中德经济纽带维系政治关系稳定性的作用会持续减弱。因此,中国应更为积极地寻求与德国在政治地缘上的共同利益,主动引导和塑造中德关系向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并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论...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海盗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  戴轶尘 《当代亚太》2006,33(7):23-31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南亚海域再次成为全球海盗活动频发的高危地带,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以来,该地区的海盗活动呈现出与海上恐怖主义合流的新动向。目前的国际法体系对东南亚的反海盗行动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同时,社会经济问题、政治动荡以及领海争议也成为该地区海盗行为兴起的重要原因。目前东南亚各国与区域外大国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反海盗合作。本文旨在分析东南亚地区海盗行为的成因、类型及发展新动向,并在探讨该地区现有反海盗合作议程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内部合作、争取大国援助及利用国际组织整合资源的新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战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联邦德国的极右翼势力不但始终存在 ,而且随形势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尤其是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极右翼势力不仅有愈演愈烈之势 ,甚至一度十分猖獗。因此 ,德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与极右翼势力的斗争构成了德国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 ,着重介绍了德国极右翼的观点和学说、冷战结束以来德国极右翼势力的情况及其特点、德国政府针对极右翼势力所采取的对策。最后 ,文章分析了极右翼势力在德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并指出了它未来可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贾丹 《德国研究》2007,22(4):62-66
德尔布吕克是19和20世纪德国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对现代战略思想的发展贡献卓著.他的全部战略思想就是对克劳塞维茨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仅坚持了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而且明显发展了其关于战争双重形式的论点,提出和阐释了战略的两大基本形式——歼灭战略和消耗战略,从而批判了毛奇、施里芬以后德国军队主流战略思想对克劳塞维茨学说的曲解和背离.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重要邻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国家。"祖国之光"党自2004年至今一直是哈萨克斯坦的执政党。2019年3月,纳扎尔巴耶夫辞任总统,但依然保留着党主席一职,这意味着"祖国之光"党将继续在哈萨克斯坦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在哈萨克斯坦实地考察的一手材料,本文从中央组织、地方和基层组织、党的干部、政党经费等四个方面,阐述"祖国之光"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探讨其发展趋势。现有的文献在观察原苏各国政党转型和政治发展时,大多将议会式政党预设为比较样板和发展终点。然而,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祖国之光"党近年来重新采用了诸多列宁主义政党的做法,其政治发展受议会政治和列宁主义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是德国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诞生时期,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其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询魏玛政治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德国全民党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伍慧萍 《德国研究》2009,24(3):4-10
德国两大全民党的党员流失和基层支持率下降引发了全民党是否面临危机的争议。本文分析了导致全民党面临挫折和挑战的重要因素,重点从各大政党在2009年联邦议院大选竞选纲领方面的变化阐述了全民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探讨了全民党应当如何调整自身以成功面对前途挑战。  相似文献   

18.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资料为线索,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变化、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福利社团主义曾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德国福利社团的游说活动。福利社团主义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自由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使得"欧洲化"在一方面威胁到了德国福利社团在国内的独特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也弱化了福利社团主义对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限制作用。为了全面理解"欧洲化"对德国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复杂影响,需要扩展"欧洲化"研究中关于"适应性压力"的分析框架,以包含政治层面的适应问题和自下而上的变革机制。根据欧盟治理的形态和目标、福利社团针对欧盟的政治战略以及该战略对它们在国内政治中的游说行为的影响,可以将德国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进攻阶段和"双向现代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华人政治角色的转换,华人对当地政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华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日益加强.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经验为东南亚其他国家华人的政治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