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源于战前美苏英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这一政策从内容上看 ,对中共是不利的。但是 ,由于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逐步加剧 ,苏蒋之间矛盾的加深 ,苏联不断调整对华政策尤其是在东北的政策并对中共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 ,为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共审时度势 ,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制定了夺取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并迅速展开 ,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相似文献   

2.
美苏对华时局干预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所以能够召开,是当时国内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国际上美苏对华时局的干预则是政协最终得以召开的主要因素。当时,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条款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苏条约》所确立起来的两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并通过 1945年底的三国外长会议,对战后国共两党围绕政治协商会议所进行的长时间的激烈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最终促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相似文献   

3.
1945年,是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恶魔的一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14年,终于驱逐了日寇,位列世界反法西斯大国,却依然遭受美苏两大国的摆布。因为中国是战胜国中的弱国。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雅尔塔举行三国首脑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讨论远东战局。对此,三国首脑商定,苏联必须在法西斯德国投降之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对日作战。美、英两国为了促使苏联参战,就想方设法满足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具体要求早在1944年底已经透露给美国特使哈里曼了。在雅尔塔…  相似文献   

4.
关于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陈云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抗战胜利后,陈云对国共两党以及美苏两国等四方力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复杂博弈,特别是对美国对华政策和美苏、美蒋关系的实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时东北问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的战略争夺,虽然由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两面手法和美苏的战略博弈,东北地区的斗争是停停打打的长期战争局面,但从全国范围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就新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美关系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的长期经济封锁,但也要看到他们不可能把中国完全封锁死,要随时掌握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打破封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又指出,美国不承认不一定是坏事;中美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对资本主义要很好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提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中国与苏联以及西方国家的交往;既要看到外国的情况,又要看到中国的实际;要把搞外汇当作一个大题目来做,并且手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这些观察与思考,紧紧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以及我们党在对美外交上的战略考虑,始终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相连,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基本问题,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陈云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抗战胜利后,陈云对国共两党以及美苏两国等四方力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复杂博弈,特别是对美国对华政策和美苏、美蒋关系的实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时东北问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的战略争夺,虽然由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两面手法和美苏的战略博弈,东北地区的斗争是停停打打的长期战争局面,但从全国范围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就新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美关系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的长期经济封锁,但也要看到他们不可能把中国完全封锁死,要随时掌握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打破封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又指出,美国不承认不一定是坏事;中美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对资本主义要很好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提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中国与苏联以及西方国家的交往;既要看到外国的情况,又要看到中国的实际;要把搞外汇当作一个大题目来做,并且手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这些观察与思考,紧紧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以及我们党在对美外交上的战略考虑,始终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相连,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基本问题,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王宜田 《新长征》2011,(8):62-63
一、创建党政军机构,建立农村根据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东北面临着光明与黑暗前途的斗争,而且因为有美苏两国的介入,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建立新中国为目标,不怕困难与牺牲,在吉林省顽强地开展建党建政建军等各项工作,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决策者作出了与中国缓和关系的决定。珍宝岛事件以后,中国面临着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战的压力,深知改变这种不利局势的紧迫性。在美国主动释放出缓和信号的情况下,中共做出了积极回应。共同面临着苏联压力的中关两国,通过多次接触,终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峙。毫无疑问,在中美关系缓和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湘潮》2007,(7)
二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出现和升级,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远东等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在远东划分的重中之重自然是中国,这又必然涉及到美国、苏联、国民党、共产党这样一个的"三国四方"的复杂关系。蒋介石为其发动内战寻找后台,搞出了护权运动这场丑戏,进一步恶化了与苏联的关系,投向美帝国主义的怀抱。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雅尔塔体系确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十二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条约生效。成立北约的目的是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成员国抗衡,若北约某成员国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将联合反击。  相似文献   

10.
1960年,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26国党的起草委员会。在26国党起草讨论有关文件的过程中,赫鲁晓夫企图以“苏联为首”的家长制作风压制中国和其他兄弟党,为此,邓小平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方代表展开了艰苦而又机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7,(6)
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变数,由于在抗战中美苏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战后美苏想获得各种在华利益。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苏联获得的相当的在华利益,但是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对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国民党对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中美新约的签订、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中共的不断胜利这四点,本文拟通过对这四点原因的分析来看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江翔 《湘潮》2014,(5):44-46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的大方向是既反对美帝国主义,也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大力支持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那时,非洲是我国外交的主要阵地。这一时期,是我国对非洲进行无偿经济援助最繁重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等对非援建工程这时正在紧张施工。同一时期,国际上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冷战时期,美苏在非洲激烈争夺势力范围。非洲国家政局异常动荡。在刚果(布),政治派系与矛盾复杂,军事政变频繁发生,在美苏争夺非洲夹缝中的中国大使馆多次经历惊险与紧张的应变奋战。那时我国驻刚果(布)的大使是王雨田,我是三秘、研究室主任。在那个年代,大使参赞,甚至一秘二秘都不懂外语,我们这些懂外语的人工作任务就比较重。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美苏对于国民党政府唯一合法地位的确认是重庆谈判的政治基础,国共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为两党的政治谈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同国民党蒋介石一场严峻的斗争,就其斗争形式来讲,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但外交斗争是一个重要侧面.这主要是由东北的特殊形势决定的.因为抗战结束前夕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把东北纳人到美苏对抗的战略格局中去,使争夺东北的斗争带有国际性.如同中共中央当时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所说;“这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斗争.”这种斗争形势向中共提出了如何运用外交策略的问题.所谓运用外交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好同苏联和美国的关系.苏联根据中苏条约出兵东北,并将把东北交给蒋介石.因此,中共进军东北首当其冲的障碍就是中苏条约的限制.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东北,但它是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异常严峻,美苏先后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美国希望通过核打击来遏制中国核力量的研发进程,保持美国对中国的绝对核优势;苏联则企图通过核袭击来打击中国的国防力量,以满足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地位的需要。面对美苏的核威胁,中国积极应对,在强烈谴责美苏核威胁的同时,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步伐,进行了充分的战备,并及时转变外交战略,迫使美苏最终放弃了对中国的核打击企图,打破了美苏的核威胁。  相似文献   

16.
中苏两国边界相接,东北抗联从建立之初就与苏联相互支援。1941年苏联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直接导致苏联境内东北抗联部队停止向东北派遣队伍与日伪军作战,使抗联将士不得不长期留驻苏联境内。这在客观上也让抗联得以暂时避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日伪的残酷"讨伐",使得抗联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避免更大牺牲。留驻苏联境内的抗联队伍,进行野营整训,成立教导旅,同时派遣小分队前往中国东北,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为苏联提供宝贵的军事情报。苏联对日宣战后,抗联部队直接参加了苏军对日作战行动,是苏军有力的配合者。本文试图从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相互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东北抗日联军实行战略转移后的后期斗争,阐述东北抗日联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末期,美国尼克松政府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出发,决定从亚洲收缩力量,顺应历史的发展,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以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在美苏抗衡中取得主动。此刻,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也需同美国从对抗走向缓和。于是,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中美两国的领导人上演了一幕跨跃时空的历史活剧。周恩来与基辛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在朝鲜战争谈判过程中,中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电报、访问等形式积极进行互动,对谈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停战谈判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城谈判阶段主要针对两个问题:撤军和军事分界线.板门店谈判第一阶段主要谈两个问题: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问题.板门店第二次谈判重启后,美苏两国的新领导人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战俘问题上中苏出现分歧,中国只能被迫接受苏联的方案,做出让步,签订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  相似文献   

19.
1945年9月9日,根据雅尔塔协议规定,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面沿1200公里战线进入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在解放战争初期,苏联红军控制了整个东北。因此,在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苏联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妥善处理好与苏联及其驻东北苏军的关系问题,是我党进入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解放全东北乃至全国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东北的形势——三国四方在东北随着苏联的出兵,东北的形势也愈加复杂多变起来。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形成了三国四方——美国、苏联、共产党、国民党——激烈的斗争。这是实力的碰撞,是以实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20.
世界多极化主要是指在国际体系中有多个战略力量中心并存的一种国际关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实力受损。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过程中也受到较大的牵制。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日本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西欧尤其是法国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独立性的一面。这些变化对美苏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形成了冲击。世界格局开始出现了多极化的苗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看到了这种变化,并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