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终结论"是西方艺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对艺术未来走向的预测,而是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总结。"艺术终结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丹托的相关理论,促使我们在新的层面上思索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尝试对现今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美学从审美意识中真正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实践是美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侯文莉 《学理论》2014,(1):158-159
《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一部重要的思想巨著。"公"是《吕氏春秋》治国论中的重要范畴。体现在政治论、认识论以及音乐艺术思想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识。"公"贯穿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环节中,成为决定与指导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当前应采用的“因需施奖”的奖励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其二者的联系便是:人的不同层次性、不同阶段性、不同时间性的需要,是奖励实施者采用“因需施奖”的奖励艺术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因需施奖”的奖励艺术又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激励人的重要的方式和技巧。认清这二者二间的关系,对于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实施奖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贺敏敏 《学理论》2011,(17):27-28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行,德性是过好的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高尚的记忆。"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源于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德性即知识",体现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而违背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意图。因此,对"知识"与"德性"的关系进行客观、辩证地评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国民现代的教育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杨珺 《理论探索》2012,(1):37-40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力和人自身自然所具有的生产力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通过劳动而融通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生产力的主体体认性、自然生产力的公共利益性、自然生产力的"应然"自在性等伦理内涵。践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应遵循自然自在尺度、动态平衡尺度、整体与个体有机统一尺度、属人的德性尺度。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蕴含的环境伦理建构条件包括制度、文化、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丙珍 《学理论》2011,(19):58-5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学认识价值、艺术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其中,审美价值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价值得以发挥的基础,又是实现这些价值的最终目的。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根基,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从艺术生产模式、语言使用和情节人物处理、人生真谛与生活之美、地域民俗风情等四个方面论述赫哲族"伊玛堪"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叶晓静  漆桥斌 《学理论》2011,(21):41-42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中最富有特色的著名论断莫过于"猫论"。"猫论"充分反映了邓小平成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娴熟高明的领导艺术。它们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又具有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鲜明特色,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1.哲学源于对人类“命运之问”的解答,传统哲学是对命运之问的“终极承诺”。在以一种圣物反对另一种圣物的思维方式下,哲学形而上学总是从对立的两极出发构造超验的“理念世界”或远离人文的“物理世界”,从而在逻辑上导致“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与“人不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内在矛盾。2.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起源就是人与人的世界一同从“无”到“有”。“无”是时间性、生成性的“物我待分”之“源初动态”。“物我相分”不是要分出“物我”之“先后”,而是要揭示人通过实践纳“天道”于“人道”,把世界关涉到自己的命运之中,从而在“人文世界”中展开自己生活的过程。3.生活世界的历史就是“生活方式”不断展开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由(人的本质的不断展开)的历史,同时也是理智省察、信仰指向、情感体认(从而科学、信条、艺术)相互关联、交错演进的历史。4.“人文精神”既表达着以未被异化的科学、信仰和艺术(从而“真”、“善”、“美”)“点亮心灯”的渴求,又导引着那种发自人间深处的历史运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人文观”规约下的“求真论”、“尽善论”、“审美论”,即作为完整世界观的“人文哲学”,用以揭示与阐扬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经有权",既有理论性又有政策性。《讲话》关于艺术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关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传统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阐述具有普遍真理的性质,是长期管用、使人长久受益的东西。《讲话》中那些根据彼时彼地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年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客观条件提出来的具体政策,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失效或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张媛莉 《学理论》2011,(11):216-217
中国文人画是多种文化和多种艺术的综合表象,画家把人、自然、社会,放在同一层面观照来体现生命中内在的意蕴,并把梅兰竹菊的象征化、诗书画印一体化作为实现审美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由此角度审视,"四君子"与诗书画印的叠加渗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非常现象,开创了文人画中哲学、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可谓荟集众美的"四位一体"艺术。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重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开创了一种以"对话沟通"与"和而不同"为旨趣的对话政治样态,其具体表征有:一是与资本主义对话,使意识形态层面的紧张对峙让位于文化交往和政治对话界面的价值求同;二是与现实对话,使社会主义结构论让位于社会主义功能论;三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话,确立改革开放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性政治目标;四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对话,开创中国经济、政治交往与祖国统一大业等层面的多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赵小刚 《学理论》2013,(18):206-207
张载的"知"可以分为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张载虽然认为德性所知不始于见闻,但张载并未否定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的"启之之要"之功。从探索张载知论的理论来源入手,进而辨析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的关系,以及张载知论的理论意义,从而力图使张载知论清晰化。  相似文献   

13.
自霍布斯以来,西方政府行动的合法性理论及其判断标准一直以"同意论"为基础来丰富和发展。洛克、卢梭立足于想象的契约论发展了"同意论",边沁将基于契约论的"同意论"转化为以利益为分析起点的"效率论"。其后,经行政学的独立、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引导,以"效率论"为基础的政府行动合法性理论得以巩固。"同意论"内含着非实质性"君主-臣民"承诺关系的分析框架;"效率论"形成了"政府-人民"行动关系的中心边缘结构,政府处于行动关系的中心。新公共服务将"服务论"作为西方政府行动合法性的判断标准,试图建构"政府-人民"的合作行动框架。十九大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的目标,"满意论"成为政府行动合法性的判断标准,从而超越了西方现代政府行动的合法性论。以此推断,来源于新公共服务的"服务论"有可能转化为"满意论",成为西方政府行动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吗?这需要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4.
李彦铮 《学理论》2012,(6):86-88
《文心雕龙.通变》篇阐述文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就古、今关系,论文学的历史发展;就雅、俗关系,论文学风格的演变;就情、辞关系,论文学创作的准则。形成了以文体规则为基准,以宗经思想为主导的文学发展论。刘勰阐述了"通变"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这对于指导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当时的文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提出虽然仅有两三年时间,但却是“经过长时期思考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证明是或将被证明是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学术理论界展开讨论,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角度,如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党的性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或党的先进性论、十二大关系论纲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人民利益论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片面之处,把人民立场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似乎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17.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概念,标志着他从理论语言哲学向实践语言哲学的转向。"语言游戏论"之于跨文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作为主体间交往的重要媒介,源于生活、行于规则、意于使用,它为不同生活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架起了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它是文化共感性的深层依据,它为跨文化语言习得提供了生活世界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写生"是艺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涉及美学中的主体观察和如何组织知识与观看两个层面。民国时期的"写生"概念对西方经典写生概念中追求视觉观察下事物的造形和神态的真实、视觉观察的直接性和在场性、目光的光条件和由光而来的色彩条件等技术性层面进行了吸收,却对观察者在场的综合性创造这一美学层面没有给予重视,而是以中国传统的"心观"加以替代,在理论上并未助力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因而在知识层面上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进程的推动乏力,导致了艺术界众多争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铺天盖地般的"审美泛化"已成为一种强力介入人的生活实践并使"美的幽灵"时刻渗透于"物性"和"心性"层面的社会现象。以价值哲学的视阈观之,一方面,从价值"效应论"的界定出发,审美泛化使人在知、情、意、需、能诸方面显露出了新的特征。另一方面,从价值评估的理论出发,对审美泛化现象的价值评价应该以"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情境"为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审美泛化勃兴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马尔库塞的研究重心一般是放在他的“爱欲解放论”上,甚至有人指责他为西方性自由泛滥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马尔库塞所宣扬的不仅是一种反抗现代工业社会压抑人性的爱欲解放思想,而更根本的是将“爱欲解放论”融入他的政治理想与实践当中,成为其审美乌托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文艺学与人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之所以具有革命功能的原由:批判的真实性、异在性与超越性、审美形式的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审美乌托邦理想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