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识分子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十条,但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的时候说:“中同的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非常重要。”尽管党中央再三强调要重视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但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和小生产、甚至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知识、歧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因此,在学习和贯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晚年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失误,炮制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而“把几百万、上千万的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其实,“两个估计”只是“一个估计”,即把广大知识分子当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云云,不过是这个估计的逻辑引伸罢了。因此,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来龙去脉,对于从思想理论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62年,周恩来在广州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帽”,就是摘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加冕”,就是冠以“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这是周恩来为纠正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左”的偏差所作的又一次努力。当年消息传出后,周谷城先生曾讲过一段肺腑之言。他说:“知识分子过去认为自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是被改造的,始终是作客的思想,积极性还没有发挥出来。”如今“得到一个光荣称号,是劳动人民了,对这一点特别高兴。我对这一点也很兴奋。我觉得只要有这些感觉,精神就活跃起来了。”周谷城先生的话,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它表明,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换来的是几百万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事业的炽热的心。廖心文同志就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纠“左”的艰辛路程写了一篇专文,作了详尽论述。本刊限于篇幅,选刊其中的一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为此要解决好几个重要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更加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智力开发,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这里,关键在于更加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民营企业的老板,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说我是知识分子,或“你这个知识分子”。起初我听了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无非是说自己学历高一些,文化多一些。可后来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原来他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带贬义的。是与“书呆子”甚至“臭老九”为同义词。我终于明白了,说我是知识分子,无非是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为完成其历史使命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一些刊物上刊登文章说,知识分子是独立于任何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之上的知识分子群体,即“公共知识分子”。其实,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还是从国际和国内来看,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从来不存在的。渲染“公共知识分子”的无阶级、无政治倾向的“中立”或“零起点”的观点,只不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曲解而已。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兴起。重视知识分子的问题也提到了显著地位。党的干部方针中加进了知识化、专业化的内容,并且狠抓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急需用知识分子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一方面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一方面又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广罗人才,张榜招贤;工厂招收新工人一反过去是人皆用的常态,而要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择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而用之;过去一贯不太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大农村,现在对科学文化知识出现了一种“饥荒”感,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多年来我也是虔诚地跟着同行们一起在“夹尾巴”,“割尾巴”。但“痛定思痛”,有时总不免冷静下来,辩辩这“尾巴”的真义。 如果说,“尾巴”指的是知识分子的缺点或包袱,那么我从不否认,而且主张继续改造。因为不仅是知识分子,大家都有改造的必要。所不解者,是不许“翘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同志在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和关心知识分子工作。不断地同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他认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周恩来选集》下卷收入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论知识分子问题》三篇重要著作,代表了建国以后我们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的严重失误,正是违背了这些正确主张;今天我们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也就是要恢复和发展这些正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孟平 《理论视野》2009,(4):27-28
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的获取与巩固离不开知识分子,特别是“有机的”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的组织与传播。葛兰西作为“直接将知识分子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来谈论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知识分子分类、知识分子作用、知识分子与政党关系的阐述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问题是《周恩来选集》下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对于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十月革命后,列宁就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501页)我们“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  相似文献   

12.
在建国50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反思其是非得失,对于深刻理解、自觉贯彻新时期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十分必要的。一、1949年10月至1956年,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全国解放以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确定,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旧中国是一个半…  相似文献   

13.
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观、世界观是一个传统的、永恒的主题,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却是一个崭新的、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义”者,宜也,一般指人们的思想行为所符合的一定准则;“利”,则指人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义利观”,不仅仅是“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简单融合体,它在很大程度烙上了市场经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里,重温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倍感亲切。历史上,虽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由于“四人帮”的破坏等多种原因,党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出现过一些偏差。但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经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二大完成了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彻底拨乱反正,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重新回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来,确定我国知识分子从总体上说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而科举制是其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同时也开启了“士”向“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伴随着这个过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尾巴与辫子     
近来,又有一些同志在议论知识分子的所谓“尾巴”。他们动辄指斥:“知识分子又翘尾巴了!” 人类的尾巴早已蜕化,要说知识分子偏会独留,似无此理。人从猿来,遂古之初,驱蚊逐蝇,蹲坐支撑,尾巴曾是有用之物。后来有些猿直立了起来,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头脑和双手都发达起来,成了猿类中第一批“知识分子”。“用进废退”,这才使尾巴逐  相似文献   

17.
凌亢 《瞭望》1988,(49)
在中国,从来是知识分子怕官,很少听说有官怕知识分子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官也怕知识分子的现象,如怕“知识分子成堆”。但其原因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最近偶翻《爱因斯坦文  相似文献   

18.
李春敏 《理论视野》2008,(12):52-54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归之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恩格斯则把其称之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并认为“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始终是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工农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静肚,不会提高自己。工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政府中,党部中,民众运动中,也要吸收革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方舟子 《党政论坛》2009,(14):31-31
多谋是善断的前提,是成事的基础。历史上凡成大事者,无不重视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毛泽东就非常欣赏这些人,认为没有他们就不行,称他们为足智多谋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公共知识分子”话语及其公共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样化变迁和知识界多次裂变,促成了公共话语空间和“公共知识分子”话语争议,有的从公众性解读其公共性,有的从独立性解读其公共性。本质上现代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必须兼顾“超然”和“介入”,这双重属性均内含公共性,正是这双重公共性关联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没有必要倡导“公共知识分子”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