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善于拒绝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要说的拒绝与此无关,不是拒绝他人困难时的求助。执政为民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我要说的拒绝也与此无关,不是放弃职责而无所作为。我要说的拒绝是对贪欲的拒绝。古人曰:“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贪之火、欲之水,从何而来?不少就是来源于没有拒绝。今年5月份,我审查起诉一个受贿120万元的房管局长。他利用职务之便,从1999年开始,先后11次收受9名房地产商的现金和存折(存单)共计120万元。近年来的房地产热,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在提升房管局长的价值。房地产开发、办证要找他,贷住房资金…  相似文献   

2.
近闻,以卖官鬻爵"疯狂敛财"名扬全国的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等腐败分子相继受到了法纪的严惩。他们被“贪火”所焚、被“欲水”所溺,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深刻的警示: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常思贪欲之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清廉本色。贪欲是祸患之源。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老子也曾告诫世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毋庸置疑,人都是有欲望的,一个人存在某些合理的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须知可得与不可得,明礼明度,知足常乐。如果…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03,(11):4-9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事实证明,绝大多数腐败官员的腐化堕落,都是因为背负着本人、亲人、熟人、近人或情人欲望的十字架,大肆以权谋私,“身后有余忘缩手”,最终把自己推上人民的审判席和生命的不归路。等到“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时,已经海之晚矣!  相似文献   

4.
刘金城 《检察风云》2014,(16):81-83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在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企图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者司空见惯。可是,把贪欲演绎到极致,且丧尽天良的,莫过于贩毒!1999年11月20日至12月9日,长宁公安分局与市局"803"刑侦总队联袂。  相似文献   

5.
姜米粒 《江淮法治》2014,(16):28-29
正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理想信念严重缺失是腐败分子的共性,张光远也不例外。张光远,先后担任淮北市财政局国际债务科科长兼经济建设科科长、经济建设科科长、淮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2014年1月7日,张光远因受贿381.22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4年,并处没收财产40万元。  相似文献   

6.
甘田 《中国监察》2014,(5):25-25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警示。近日,中央政法委首次向社会集中通报10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细数其中部分案件,我们也不难发现欲望反噬的踪影。  相似文献   

7.
“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在惩贪与治吏上,乾降的严厉比他的祖父康熙、父亲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8.
孙瑛 《天津检察》2008,(2):33-35
透视近几年司法机关查处的共同受贿案件,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受贿犯罪的一个新动向,特别是在高级干部受贿案件中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上千例发生在近二十年的腐败犯罪案例,在男性贪官的犯罪过程中,竞有九成以上搅和着一些不干净的女人。“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贪官与情妇现象,再一次印证了这句古语,也对我们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本文试结合有关刑法理论和当前的司法实践,从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的概念、特点、犯罪认定及其类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粗浅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议增设危害廉政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增设危害廉政罪海南大学谭世贵一增设危害廉政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廉政,简言之,就是指公职人员为政要清廉。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要求其官员做到清正廉洁,不贪污,不受贿。“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廉则兴邦,贪则亡国”、“治国先治贪”,这是...  相似文献   

10.
古人曾子曾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我觉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党员干部也当“三忧”吾身。想从前,鲁相公孙仪忧己,嗜鱼而不受鱼;后汉东莱太守杨震忧己,深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晋朝广州刺史吴隐之忧己,赴任路上,敢饮“贪泉”之水,誓言“终当不易心”。他们都廉洁守身,戒奢务俭,被世代传颂。看如今,抗不住诱惑,由尝贪到嗜贪,侵吞国家巨额财产而自我毙命者有之;耐不住艰苦,由追求享乐到灯红酒绿而身陷囹圄者有之;管不住小节,由小节不检到放任大节而走向刑场者也有之……他们何以如此不忧己?难道党性原则与他…  相似文献   

11.
台湾《刑法》对走私罪未作具体规定,有关处理走私犯罪的法律规定在《惩治走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该条例于1992年7月29日修正公布施行,共13条。原条例称为《戡乱时期惩治走私条例》,最初于1948年3月13日公布施行,由于原条例属于“动员戡乱时期”法规,所以台湾当局在终止“戡乱时期”后,对《条例》重新进行修正,摘掉了“戡乱时期”的帽子,删除了部分不适用的条款内容,对不适当的提法在文字上也进行了更改(如将“沦陷地区”改为“大陆地区”、将“自由地区”改为“台湾地区”),对部分量刑也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并大幅度提高了罚金的数额。但总的来说,修改的范围不大,《条例》基本上保留了《戡乱时期惩治走私条例》的主要规定。关于走私的基本含义,《条例》第1条作了规定:“为惩治私运‘政府’管制物品或应税物品之进口或出口,特制订本条例”。何谓私运“政府”管制物品或应税物品之进口或出口,《海关缉私条例》(1983年12月28日公布施行)第3条规定:称私运货物进口、出口,谓规避检查、偷漏关税或逃避管制,未经向海关申报而  相似文献   

12.
清初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在位期间,特别重视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他曾多次讲道:“每念民生之休戚,由于吏治之贪廉”。在整顿吏治方面,康熙帝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严格官吏考核制度 明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分为考满与考察两种方法。考满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种;考察则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种。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只是从考察中分出了京察、大计两法。历俸三年考满,对在朝京官和地方督抚的考核为京察,对地方其他官员的考核称大计。顺治至康熙初年相当长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警示。近日,中央政法委首次向社会集中通报10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细数其中部分案件,我们也不难发现欲望反噬的踪影。对领导干部来说,欲望必须加以节制,不节制的欲望就是贪婪。党的十八大以来,严厉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分子纷纷落入法网。剖析其"落马"原因,大都遵循这样的轨迹——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凡有为之君,无不重视吏治,无不在防贪、惩贪方面下工夫。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朱元择曾告诫群臣;“过去我在民间,见川县官吏不恤民,贪财好色,欲酒误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现在要立法禁,如迂官吏贪污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元返的惩贪决心与其出身和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寒微,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的暴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又参加并领导了红巾军的反元战争,从而从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他在总结历代特别是唐史以来各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纲纪废弛,官吏放纵…  相似文献   

15.
朋友举家远足,将心爱小犬送我“托管”。临了,“狗娘”千叮咛万叮咛:“狗狗贪吃,不得由它性子。会撑死!”大惊。原来人畜一理,一沾了“贪”字,就难保无性命之忧。多少达官显贵,其实早无衣食之虑,居有华舍,出有豪车,却与钱财断不了挂念,贪污受贿,逾千逾万,犹不知足。及至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者有之,刑场毙命者亦不鲜见。那些非分钱财,见不得人,又大多花不出,只在存折上徒添些“0”的尾数。这存折,在法庭上,是铁证;在不归路上,是一张死者的“蒙脸纸”。贪欲,不过是畸形的欲望膨胀。不关乎贫困,不关乎短缺,也不关乎实用与消费。一近了“贪”字,就…  相似文献   

16.
说说而己     
柏兴武 《政府法制》2010,(23):25-25
办公室的艾朔挨了局长的批评,让我陪他喝酒解闷。酒后,我送他回家。路上,他说:“他妈的潭局长真不是个东西,自己大贪特贪,还拿咱不当人看,明天我就举报他!”我心里说:“你也就说说而已。要他真对我这样,我肯定会举报他!”  相似文献   

17.
环球 《政府法制》2009,(10):45-45
查看清代文献,朝廷对贪污行为的公文记载一直是直言不讳的.如索额图“贪侈倾朝右”等类似记载,历历在目,为何偏偏对贪首和坤在皇帝的谕旨中惜“贪”如金呢?这其中暗藏雷人玄机。当时,嘉庆对和坤位极人臣、揽权索贿、乱政祸国的狂妄行为,早有耳闻目睹,此害不除,难稳江山。只是因为即帝位后,老爹乾隆仍然控制朝政,爱和如痴,一时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8.
顾亦 《检察风云》2015,(6):54-56
曾被称为“天下第一贪”的河北省原外经贸厅副厅长李友灿,在一年多时间里受贿4744万余元。与许多善于伪装的贪官一样,他的蜕变曾使无数人深感意外。他不嗜烟酒不近女色,也从不露富,贪来的钱几乎没有动过,他的同事、甚至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的姐姐都不知道他有那么多钱。笔者曾深入采访此案的侦破过程,获得大量一手材料。回忆此案,其中的细节让人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外贸事业的发展,走私犯罪的案件也大量增加,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近阅一些书刊,在论及走私罪构成特征时都认为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牟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则不构成走私,更不构成走私罪。对此笔者想谈点不同认识。走私是一种国际性的社会现象。但对走私及走私罪的构成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幽默大王     
怪我轻信了那句话某巨贪临刑前,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向社会和家人说?”巨贪叹口气说:“怪我轻信了那句话。”“是哪句话?”法官追问道。“大贪做报告,中贪写检讨,小贪坐监牢。”巨贪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