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两者虽然在国家性质、对蒋政策、国家具体政策调整的幅度以及社会发展的意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又存在一定的共性.通过这个历史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土壤的中国式民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式民主经历了选择、探索和发展的艰辛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将无产阶级民主与革命具体历史阶段的实际相结合,在“争得民主”方面形成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逻辑理路,在“民主建政”方面实现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的工农民主政权—参议会“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进路,使得民主话语在中国革命语境下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累了历史经验,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国体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在中国,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自清朝末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它表现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人民共和国方案与处在统治地位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一争论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有了结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制度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破产了,  相似文献   

4.
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军事家。他关于“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武装反清起义的战略 ;武装斗争依靠革命党人、会党、新军三结合的思想 ;武装斗争以国民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以“爱国、保民、御外”为军队的宗旨 ;建立资产阶级正式军队的设想 ;普及军事教育和全民皆兵的主张 ,等等 ,都是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且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 ,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开始了"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中华联邦共和国"到"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最后定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既是话语体系演进的必然,同时也是党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话语体系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为了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企图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观点,指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恩格斯提出了有关民主共和国问题并形成相关思想。恩格斯认为,无论在德国、意大利等尚未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国家,还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已建立民主共和国或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民主共和国形式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推动这些国家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关于如何对待民主共和国,恩格斯认为,民主共和国形式由其内容决定,其本质是由掌握政权的阶级决定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可以利用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研究恩格斯晚年关于民主共和国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第三条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部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前途选择的主张。它在我国现代史上长期存在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的反蒋声中发展到第一个高潮,并于抗战胜利后达到顶峰。其实质就是中国应该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以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为标志宣告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也只是幻想,从反面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总是在民主问题上大作文章,他们打着“争民主”的旗号,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大肆散布“社会主义民主不如资本主义民主”的谬论,从而蛊惑人心,制造混乱。对此,必须加以批驳和澄清。一、从民主的实质上看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讲:“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就是说民主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是民主共和国,它在西方是由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代议制等要素相互融合的结果,而民主是其重要基础,对于塑造现代政治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但是其所具有的强烈平民色彩使其长期被视为基于人数优势的平民暴政。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工人阶级运动造就了民主的复兴,推动了民主要素在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中的扩展,民主本身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由此形成了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形态。民主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为弱势群体争得得了基本人权,而且为现代政体赢得了广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一贯以“博爱、平等、自由”来标榜资产阶级国家是最“民主”的国家。其实,打着最“民主”旗号的内幕却是肮脏、罪恶! 资产阶级国家虽然与封建国家不同,它取消了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然而,资本家拥有工厂、矿山、农场、商店、银行,而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受资本家的剥削,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实际上是保护资本家的私人财产,保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以,这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公民不能有任何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行为,否则,他们就会出动军警、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不仅应该体现在政治生活中,还应该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它要求实现一种非排斥的经济,包含了共有、共治与共享三层含义.经济共有意味着在坚持"天下为公"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条件,处理好公有与私有的比例,实现一种平衡的混合经济.经济共治意味着减少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排斥现象,经济体系应该将尽可能多的公民容纳进来,尽量减少失业.同时,参与这个经济体系的公民不应该被另外的公民所支配,努力消除垄断.经济共享意味着共和国的公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财富应该由他们共同分享,首先保证每个人能够有一些基本的好处,其次在合理的不平等分配中贯彻机会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陈明通等人抛出"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草案",该草案是落实陈水扁"法理台独"指示的版本,是贯彻李登辉"两国论"的表现,是试图向统独各方压力妥协的产物。社会各界对该草案都不满意,是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国”思想主要是围绕“社会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共和国”、“议行合一”、“社会解放”等范畴进行理论论证的。据此,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确立与渊源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族共和”思想是1911年武昌起义时湖北各界人士提出并议决的。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海内外宣布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五族共和”思想源自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的“大民族主义”和“五族国民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民国时期女记者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建构。首先考察她们是如何、为何被媒体呈现为“交际花”,以及她们如何应对并重建作为“无冕皇后”的职业身份。其次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即女记者的职业性质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引发男性文人对重新定义性别角色的担忧和焦虑;她们采取“去性别化”的话语策略,强调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功能,则是为了建构起性别中立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报纸文艺副刊与文艺杂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作为“四大副刊”之一,《民国日报·觉悟》在五四新文化的语境中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文化的普及和新文学建设,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保存了最原初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到《觉悟》也就回到了文学史的现场.  相似文献   

17.
从《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看历史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科书与历史著作中,许多近代历史人物,都被贴上不同的政治标签,成为政治宣传画上的脸谱。例如,李鸿章、慈禧、荣禄、袁世凯这样一些重量级人物,无论在国民党的官方史学中,还是建国以来的历史教科书中,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魁。而康有为、孙中山的形象,则附丽上了夺目的政治光环,并成为人们道德崇敬的对象。大半个世纪以来,在数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这种黑白分明的形象早已经定格并根深蒂固,很少有人对这些历史形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历史学界的一些别开生面的学者,在接触大量丰富的史料后,会多少偏离这种形象套路,在自己…  相似文献   

18.
交警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进行交通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实体、程序、事故处理、车辆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条款内容不够完善,界定不够清晰,一些具体问题难以解决,建议对有关条款进行修改,使其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乙未前后,张之洞主持南洋防务,多方设法,积极为抵制割台出谋划策,努力争取实现"援外保台"。张之洞及其亲信的反割台活动,引导并推动了台民反割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援外保台的路线和思路,也成为台民自主保台乃至成立"台湾民主国"的路线图。不过,深谙仕途之道的张之洞注意与清廷保持一致,这制约了他对台民的支持。尤其当台民成立"台湾民主国",超出清廷所容许的界限,张之洞的表现十分矛盾,既想为台民掩饰,又不愿承担责任,最后为保其权位,主动放弃援台活动,未能为台民的反割台斗争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