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标异议程序立法研究——兼论我国商标异议程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强 《知识产权》2010,20(2):68-72
商标异议程序的设置与商标注册审查的范围有着内在关联,应当统筹考量.我国商标异议程序的设置,经历了一个从"双置"到"前置"演变的过程;域外在商标异议程序的设置上,出现了从"前置"向"后置"转化的趋势.异议程序"后置"以后,就会出现异议程序与无效程序功能重合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异议程序与无效程序"合置"问题.结合我国商标审查的传统与现实,宜将异议程序与无效程序结合在一起,采用"合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超越唯经济主义与唯科技主义——科学发展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容易出现唯经济主义发展观与唯科技主义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二者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经济是中心,但不是一切."科教兴国"应同"人文治国"相结合.应当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超越唯经济主义与唯科技主义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刑法中“其他”及“等”略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条文是以语言为载体来表达一定立法意图的.因而,刑法用语对于理解刑法条文之规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刑法中大量的"其他"与"等"这些不确定内容词语的使用造成了刑法的确定性下降,对罪刑法定原则构成了威胁.本文以详细的统计数字为基础,考察了刑法中"其他"与"等"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并对减少"其他"与"等"的使用、"其他"与"等"的解释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三种话语形态,即"我的"心理学,"你的"心理学,"我与你的"心理学.不同的话语形态蕴含了不同的研究模式,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是"我"、"你"的关系."我"、"你"长期各自为阵,成为两极.话语上的割裂最终导致了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的割裂.只有在"我与你"的话语形态中,通过对话,才能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陈思民  曾翀 《政法学刊》2008,25(3):32-36
检务督察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制约理论、公平与效率并重理论.检务督察机制的构建应坚持讲求实效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和权责分明原则.在理解和适用检务督察上.应注意把握好"督"与"察"的关系、"督察"与"被督察"的关系、"全面督察"与"专项督察"的关系和督察工作中评估与反馈的关系.在督察机构的设置上,应将检务督察机构附设于检察机关的纪检组,并在纪检组下设案件督察室和人员纪律督察室,以便实现对案件、人员的双重督察.  相似文献   

6.
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06,24(1):12-16
社会主义的本义要求以"社会至上"为主义,公民、公民社会参与市政管理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宪法上的人具有"私人"与"公人"的双重身份和人的"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双重权利.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也可以分为"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公民权或公民的公权利,主要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政治防卫权.公民社会既参与、支持又监督、制约政府行使权力,是推进政府治理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论"物权属于绝对权"与"物权具有绝对性"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法学界,人们往往将绝对性与绝对权,相对性与相对权相等同,将"物权属于绝对权"与"物权具有绝对性"相混淆,导致了逻辑上的混乱,造成了理论上的错误.实际上,"物权属于绝对权"与"物权具有绝对性"是不同的两个命题,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8.
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分离及其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辉明 《河北法学》2007,25(10):65-69
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分离是宪法学与宪政学说的一个重要命题.制宪权与立法权分离的法律前提是"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分离;制宪权与立法权分离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及其与政府的分离.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分离解决了卢梭的"三不"难题,使得人民主权与有限有效政府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它对我国的宪政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故杀是中国古代法中的一种杀人类型.相对于另外一种古老的杀人类型谋杀,故杀是较晚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更早的时期,与故杀接近的概念是贼杀.西晋张斐对"贼"进行了解释,所谓"贼1".是"无变斩击"即突然的力杀人.北魏律中出现了故杀.在唐律中,故杀已经完全取代了贼杀.同时,在中国古代法中,故杀又是与斗杀紧密联系的概念,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古代律典中,故杀一直与斗杀被规定在同一条文中.唐律从概念上对故杀与斗杀进行了界定,并将"斗而用刃"以及先斗殴、后"绝时而杀"两种情形视为故杀.但是在唐代,故杀与谋杀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到了明清时期.故杀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即明清时期仅以主观意图作为区分斗杀与故杀的根据,所以唐代的"斗而用刃"以及先斗殴、后"绝时而杀"这两种情形也可能被认定为斗杀.此外,明清时期的律学家对故杀与谋杀也进行了准确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郑定 《法学家》2006,(5):40-52
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罪"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用语.但"罪"的法律意义背后,有着很深的哲学意蕴.首先,"罪"与道德密切相关,在很多情况下,"罪"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判断;其次,"罪"与宗教也有极深的渊源,在人类历史的一些重要进程中,宗教教义对于"罪"的内涵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罪"也意味着社会责任的背叛,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罪"都是在与群体、与他人的联系中得以确定的.所以,从"罪"的渊源上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对于法律、刑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以448名中日两国小学4-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sher等人研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日本田研式精神健康诊断调查表和亲子关系检查量表考察了中日两国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其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结果显示,中日两国父母的"期待"、"严格·干涉"和"不安·溺爱"教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两国男生与女生在"严格·干涉"和"期待"两种教养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两国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学生在"严格·干涉"、"期待"和"不安·溺爱"教养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父母的"严格·干涉"、"期待"教养态度与儿童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日本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儿童孤独感呈显著正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曹险峰 《法律科学》2007,25(5):155-163
"多因一果"的侵权行为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的"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两种情形.对于"直接结合"的侵权行为,《解释》的立场应予坚持.而对于"间接结合"的侵权行为,应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相当因果关系者单独承担责任,而非《解释》规定的按份责任.对于多数人侵权行为体系的建构,应考量行为、结果、主观与举证责任的负担等四个要素,不同要素的组合与运用深刻影响着共同侵权行为成立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本文不想论及中国数千年所具有的全部法律观念,而只想谈谈儒家的法律观念. 所谓典型的儒家观念,它围绕着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即礼与法概念的区分.该种划分不仅具有特殊的古代根源,而且它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相关联. 礼是与孔子的伟大形象相联系的,而法则与专横暴虐的秦王朝相关联.现在,我们可于惯用的英文中找到礼、法这两个词的对应词.礼被译作"Propriety",而法则被译作"Law".基于这种翻译,人们可能认为,在中国对于"Law"的任何讨论,都将围绕中文"法"这一概念.不幸的是,实际情况颇为复杂.与"Propriety"这个在含义上苍白无力的词相比,礼  相似文献   

15.
关于认识政治文明涵义的几点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应当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注意几项原则.包括:把握"文明"理解的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涵义的狭义与广义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概念与唯物史观原理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分类认识方面绝对与相对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合作学习对"生生互动"的强调,使其成为兼顾学生情感发展与学业提高的有效教学策略.以"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协同"为特征的"合作一协同"学习是合作学习理想的班级情境和生成机制.合作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贯彻,既有助于"不断学习与探求真理"、"兼容并包与合作共生"的大学精神的传承,更是挖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分别在死刑条件中适用"罪行极其严重",而在死缓条件中适用"应当判处死刑",这表明立法者是在有意识地区分"应当判处死刑"与"罪行极其严重"两者的不同.从"应当判处死刑"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两者的关系上来看,"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是"应当判处死刑"的适用结果.区别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的"故意犯罪"轻重,既缺少法律依据,同时也难以衡量死缓犯的主观恶性大小.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审美分化愈益明朗的背景下,袁昶首次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出"惊四筵"和"适独坐"的文学观念,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去实现"适独坐"的文学审美."适独坐"在袁昶的诗中最起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乱世文人仕与隐的矛盾.袁昶一生徘徊于其中不能抉择,于是他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市隐"、"朝隐"、"吏隐"的境界,为自己安排一片休憩缓冲的家园.其二是仕隐的思想意蕴.袁昶的诗中山水与老庄并具,写景与玄理兼有,"玄又玄"是又一突出的特点.但是他的"玄又玄"不仅是老庄,而是老庄、理学、佛学甚至神仙思想兼而有之,又佐之考据学,从而呈现出驳杂深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与身体"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在于,通过梳理现代科技-人文景观中身体进入道德教育的路径,再由"道德教育与身体"的现代关系中反思道德教育的"身体观"选择;确立"身在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从而,使得现代情境下道德教育对"人自身的关切"的主题技艺保持.而不致异化为现代性的规制工具.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陆法系法律方法的嬗变轨迹及其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陆法系的法律方法,已经历了从法律涵摄、法律解释,到法官续造,直到法律论证的嬗变轨迹.在这种嬗变的背后,首先是一个从"逻辑至上"论与"法典万能"论,向"法律缺陷"论、"法律漏洞"论再到"平等对话与沟通"理论的思想转变过程;其次也是法官角色从"法律复印机",向"法律的嘴巴",再向"法律工程师",直到"传统的颠覆者"与"法律的拯救者"的转换过程.这一切对于中国的法治事业及法律方法研究不无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