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关涉公民切身利益、党的执政根基、重大决策风险、核心价值融合与社会稳定等,公民参与协商愿意强.其协商状况最易于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劣真伪.优化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是深入推进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深远.我国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主要存在"决策型、动员型与...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要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增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而公民主动、有序地政治参与则会保证党的政策、主张更能体现公民的意志和利益,党的政治意图能更好地贯彻、实现。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王丽华 《理论前沿》2009,(24):61-62
公民社会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高社会利益整合能力,加强公民组织的党建以及创建党与公民社会的多元联系,这样才能继续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推进依法执政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勇 《理论前沿》2003,(23):32-33
面临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党建思想的与时俱进。本文试图对依法执政建设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一)积极探索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反映民意的渠道,并使之法制化。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意识也必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愿及对党和政府的建议和意见如何能够做到下…  相似文献   

5.
于光胜  石明霞 《工会论坛》2005,11(3):105-106
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实现党的执政文明、政府的管理文明和公民的参与文明。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政治参与很不平衡,这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严重障碍。所以,加强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而民主执政是需要有社会基础的。民主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公民社会,它为民主执政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规范基础。我们党在推行民主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在加强执政党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提高公民能力,建立社会认同,发展民间组织,构建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制度规范,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当前国内外局势和我党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历史使命决定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是要加强"五个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必须继续发扬我党80多年的执政经验,努力寻找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重要法宝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执政党的正确领导、科学执政是基础,统一战线发挥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作用;广大公民是主体,统一战线是引导公民增进共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统一战线在新时期新阶段作用重大,概而言之,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心同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心同行。  相似文献   

9.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和执政文明建设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执政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理应建立在公民有序、有效、有利的政治参与基础上,这样的政治生态,恰恰是文明执政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尺。执政文明建设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从意识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以及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要通过党的有效执政来实现.因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探索和研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途径,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更加凸显了公民参与的时代价值,同时也给公民参与带来了许多困境。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中公民参与的尴尬局面,寻求摆脱这些困境的路径选择,对于引导中国公民理性地进行参与活动,促进中国公民参与的有序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民知情权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公民知情权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公民知情权宪法化进程的分析和其宪法基础的考察,可以看出确立公民知情权的宪法地位,创立一系列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是符合知情权发展的时代趋势的。这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丰富和发展、我国人权的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策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不仅能够为行政机关建构新的合法性来源,也可以为行政权力的理性化行使配置新的制约力量,这是公民政策参与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原因所在。但是,基于不同的体制和制度安排,公民参与的效果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不彰的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权力体制的配合。因此,赋予公民以实体性的参与权,同时对国家权力的分配格局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是摆脱公民参与困境的一个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4.
警察权力是为公民权利而设,警察权力行使的滥用或不力,都不利于保障公民权利,从比例原则角度讲,警察权应依比例行使,行使权力谋求的目的与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应当成比例、相适应,包括刑事侦查权、行政调查权、检查权和枪支使用权都应按照各自的比例原则要求行使.从法律保留原则角度讲,凡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均应以法律来规定.目前,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化、个别化规定,还存在以行政规章规定上述事项的现象.面对法律的完善和政府职能及责任的逐渐规范,应强化警察权在日常警务活动中的依法行使,并保证政府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影响重大公共安全利益事件发挥警察权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审核政府预算是现代议会的核心权力,然而,中国省级人大作为监督政府“钱袋子”的核心政治机构,其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法律赋予人大的预算监督权存在突出的虚置现象.深入研究省级政府运行过程可以发现,包括省级人大的预算监督权空泛化在内的很多政治现象都和“行政主导下的简约治理”这一政府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当前,应针对存在问题,从扩大公民参与;提升人大预算监督能力;修订公共预算的法律框架等三个层面入手,落实省级人大的预算监督权.  相似文献   

16.
诉权是一项制度性基本人权,是与公民实体权利密切相关的“权利救济权”或者“请求司法解决权”。它也是一种宪法性权利,相对于基于民事契约关系而产生的“请求权”而言,诉权对抗的是国家权力,是一种宪法性的权利。诉权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关键。公众参与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和科学 ,保障决策的行之有效。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所做的规定还不能令人满意。借鉴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立法的先进经验 ,我们应当通过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协调好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赋予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权利、加强公众宣传、保证信息透明等方式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考察了私权利与公权力关系演化中的如下趋势:⑴英国贵族私权利与王权长期形成制衡关系;⑵中世纪欧洲大陆集市、城市里的自由民在三项公权力的夹缝中顽强生长出私权利;⑶1776~1936年西方国家政府权力撤离市场之后,以及重返市场之前,政治权力结构与市场独自发展的特殊性质。本文分析了农民、市民、公民之间的差异,并解释了“公民资本”存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舆论与舆论权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有质素的市民社会、独立和自律的大众传媒、对舆论权的法治保障和政治宽容、开放的新闻媒介和政治公开,其最基本的要素是舆论权。舆论权既具有权利意义,又具有权力价值,它首先是一个权利体系,与知情权、思想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密切关联,其次构成一种特殊社会权力,即政府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产生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民主政治和社会文明进程中,舆论权的主要功能在于社会稳定作用与民主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20.
志愿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构建——兼论中国志愿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传统的公民社会理论出现了转向,以哈贝马斯为先导的“公民社会-经济-国家”三分法的出现,与志愿组织在全球的发端和壮大的现实形成了紧密的契合。志愿组织成为当代公民社会研究的主体和核心要素。志愿组织是培育公民精神的载体、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的平台、公民社会与国家沟通的中介,并能够创造基层社会资本,对公民社会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文化因素的多重作用下,中国志愿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